ZAKER新闻 | 湖北 06-16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从“空间改造”到“幸福再造”,武汉着力破解“一老一小”难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武汉,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从街头巷尾到社区公园,那些不打眼的角落,如今因 " 适老化 " 与 " 儿童友好 " 双轨并行的创新实践而被点亮。

武汉市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瞄准建设全龄友好城市的目标,武汉正通过 " 适老化 " 与 " 儿童友好 " 双轨并行的创新路径,在细微处改善民生。一个个经过精心改造的城市微空间,成为着力破解 " 一老一小 " 难题的生动实践。

" 以前打开窗户看到的是杂草和垃圾,现在是成片花海和巨大的爱心步道。每天晚饭后我们都下楼散步。"6 月 9 日,家住武汉经开区湘口街道湘隆小区的居民雷克捷提起家门口的变化开心不已。

从湘隆小区居民家中俯瞰 " 湘口之心 "。记者陶常宁 摄

雷克捷家住 15 楼,阳台正好面对 " 湘口之心 " 游园,从阳台俯瞰,一个巨大的爱心形步道呈现在眼前。雷克捷指着爱心形步道说:" 每天都有孩子在上面奔跑、嬉戏。"

在武汉,深入街角巷尾的微空间改造,不仅让居民窗前有了新风景,也让孩子和老人有了享受生活的空间和场地。

在刚刚公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名单中,武汉市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口袋公园改造项目榜上有名。这个以儿童友好为主题的口袋公园,有满足儿童多元运动需求的区域,还有兼顾老人需求的健身设备、舒适座椅。

6 月 5 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昌区中建院小区,一眼就看到被 4 栋楼房包围的居民公共活动空间。这个空间由一排大树自然分隔,一边是色彩斑斓的儿童乐园和沙池,另一边是可供老人休憩聊天、举办表演的简易舞台与座椅。

中建院小区。记者何晓刚 摄

中北工程设计公司设计师刘从卓说,改造一开始,方案就定好了要 " 宜老宜小 "。

如今,武汉的 " 宜老宜小 " 建设无处不在,从街头巷尾到公交车厢,处处可见。

6 月 11 日,在江大路蔡家田公交站,68 岁的陈杏华推着患脑梗的老伴去复诊。706 路公交车到站后,她熟练地将轮椅移到后门,司机见状立刻下车,打开无障碍翻板,协助她将轮椅安全推上车。对于家住鄂州葛店的安金水老人来说,每周一次的理疗,因为有地铁无障碍通道和电梯的守护,变得轻松许多。

年近 70 岁的李先生因风湿腿脚无力,洗澡时总怕摔倒。居家适老化改造后,他家卫生间添了防滑垫、扶手和淋浴凳,大大提升了他的行动安全。

6 月 10 日,武汉安居链平台数据显示,自 2023 年 12 月武汉市启动居家适老化改造试点以来,全市已有 9000 多户家庭签约改造。

所有的改造,都必须奔着问题去。

武汉联投置业有限公司在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燕语光年小区做了一份调查。

绿景苑社区共有居民 5868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四成。300 份调查问卷的呼声出奇一致,亟须建一个社区嵌入式民生综合体,解决老人康养和 0 — 3 岁婴幼儿的托育难题。

2023 年 10 月,武汉联投以 " 城市更新全龄乐养生活营造商 " 为定位,对此前的售楼部、社区底商等进行改造,建成了 5 层楼的燕语光年小区柠月乐龄中心,提供医康养托服务。

青山区钢都街道燕语光年小区柠月乐龄中心。 记者何晓刚 摄

6 月 10 日一大早,柠月乐龄中心内,67 岁的郭奶奶把 2 岁多的孙子送到二楼托育园后,悠闲地走到三楼长者服务站体检,再到四楼颐乐学院唱歌、跳舞。中午,她到一楼幸福食堂吃饭,下午到五楼健身中心踩脚踏车。5 层楼里,老少同乐成为现实。

同一天,硚口区丰竹园小区里,68 岁的张丽珍开始了她的锻炼,只见她稳稳推着助行器,沿着暗纹防滑塑胶铺就的坡道缓步前行。" 以前这段路坑洼得像搓衣板,下雨天根本不敢出门。现在我每天能走三圈。" 几步之外的涂鸦墙下,她 5 岁的孙子小宝正踮脚画着歪扭的太阳,不时回头喊:" 奶奶,快看我画的!"

硚口区丰竹园小区。 记者冷靖华 摄

张丽珍特别满意小区 204 栋楼下新改造的架空层。那是一处 " 四点半学校 ",有黑板、健身器材、小桌椅,还有休闲长廊和长椅。她说,每天孙子放学后,她就带他来这里看书、学习,累了还能去游乐区玩会儿。

硚口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之前片区缺少像样的 " 一老一小 " 活动空间,小区里孩子们放学后 " 放羊 "、老人没处歇脚的问题突出。打造 " 四点半学校 " 和老年休闲公园这样的全龄友好空间,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居民这些问题,把过去缺失的、大家迫切需要的设施补上," 不然这生活品质真就‘卡’在这儿了 "。

" 全龄友好的本质,是通过规划和设计,打造一个更高效、更积极的社会环境,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此享受生活、保持健康、参与社会。"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子骏认为,建设全龄友好城市的根本就是要解决问题。

解决好 " 一老一小 " 难题," 微更新 " 后的城市空间才更具吸引力。

汉阳区墨水湖公园旁有块曾经的 " 遗忘角落 ",经过改造后如今被居民们亲切称为 " 活力纽带 "。

6 月 11 日 18 时,记者来到这里,恰逢天空放晴。低龄区的沙坑里,孩子们专注地堆砌城堡;稍大些的男孩在迷你攀岩墙上比试身手;彩色漫步道上,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缓行,地面跳格子图案吸引着学步孩童蹒跚踩踏。

适老健身区内,孙国华女士眼带笑意。她边在康复漫步机上活动腿脚,边笑呵呵地说:" 这里有顶棚、有座位,孩子玩得安全,老人坐着不累。" 孙国华有几位老友,饭后常聚在这儿拉家常。

曾经不起眼的 " 微空间 ",一下就成了社区活力的催化剂。

武汉市远洋鲸奇儿童友好口袋公园。 记者何晓刚 摄

" 它们打破了邻里间的隔阂,让人们有了自然相遇、交流互动的契机。"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上官莉娜认为,武汉正通过空间重构破解 " 一老一小 " 难题。这种空间重构并非 " 单一改造 ",而是着眼于更深层次的 " 代际共融 "。

2022 年 6 月,《武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提到,要优先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提升迫切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特色餐饮、新式书店等业态。

在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中,规划层面也已明确提出要同步进行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空间设计。例如,要求新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必须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在社区内规划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鼓励利用闲置空间建设 " 口袋公园 "、社区微更新节点,打造家门口的 " 全龄友好 " 小天地。

展望未来,武汉建设全龄友好城市目标清晰、步伐坚定。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标签

风湿 武汉 儿童乐园 子和 卫生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