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06-16
To B公司做To C,90%都死在第一步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导读   

B 端和 C 端营销所指向的对象、产品逻辑、话语体系以及竞争战场,都截然不同。放下原来的那套逻辑,哪怕它曾让你风光无限,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13801295388

几天前,一位来自中部省份的企业高管找我聊了一个棘手问题。他所在的公司,深耕 To B 业务,年营收已突破 20 亿,是近十年来农资行业的佼佼者。眼下,公司高层正筹划开辟 C 端市场,考虑成立专门的事业部来推进,产品不用重做,重点在营销。

有人提出:从现有 B 端销售团队里抽调精兵强将,由销售副总亲自挂帅。他们懂产品、战斗力强、执行力高,看上去再合适不过了。

这种思路,在大多数从 B 转 C 的企业里都很常见。正是这种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安排,往往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

我从根本上分析了 To B 和 To C 营销的逻辑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 B 端的成功经验,很难直接套用到 C 端上。那次谈话,不光让他对团队构建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是时候把这个 " 坑 " 讲清楚了:当一个企业准备跨入 To C 赛道,它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营销团队?

B 端到 C 端,隔着的是一整套逻辑体系

克莱顿 · 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促成既有企业成功的机制,恰恰会让它们在新事物面前受挫。这个观点,用来解释 To B 企业做 To C 为何总是碰壁,恰如其分。

为什么 B 端团队难以胜任 C 端任务?因为两者在客户定义、营销打法、表达语言乃至整个竞争环境上,完全是两套系统。

从 " 客户 " 到 " 用户 ":对象不同,思维就不同

To B,是对 " 客户 " 说话——那些由采购、财务、技术、法务组成的团队。他们关注的是效率、成本、稳定性,是要走流程、讲方案、看 ROI 的。B 端销售像猎人,要精准打击,要谈判、递案子、守项目,追求的是大单、长单、稳单。

而 To C,是面向 " 用户 " 说话。这些人决策简单,看脸、看包装、看气质;他们不研究产品说明书,只看你能不能讲一个有趣又打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消费动机很多时候来自于 " 喜欢 "" 朋友推荐 " 或干脆就是 " 看着顺眼 "。

所以 B 端销售面对 C 端市场,经常会水土不服。他讲得天花乱坠,用户一句:" 这都啥?" 就把他打回原形。

2024 年麦肯锡的一份研究也印证了这种差别:在零售、金融、航空等行业中,当顾客体验到 " 惊喜 " 时,未来 12 个月的追加消费意愿可以提升 140%。可见,情绪和感受,在 C 端才是第一推动力。

从 " 狩猎 " 到 " 农耕 ":打法截然不同

B 端营销是狩猎——目标是猎物,讲究快、准、狠。项目推进周期长、投入重,一切都是为了最终那一纸合同、那一笔回款。

C 端营销是农耕——不是打一个客户,而是经营一群人。它追求的是用户数、活跃度、留存率、复购率……节奏不是季度,而是日活月活年活,战场是一场场拉锯战。

你说 B 端团队习惯了谈几千万的单子,现在让他们去做几百元、几十元的 C 端产品,甚至每天盯着转化率、点开率,能不上头?

从 " 说明书 " 到 " 故事书 ":语言风格完全不同

B 端话语体系,就是一份份写得密密麻麻的 PPT,列数据、堆参数、秀案例,力求 " 专业 " 两个字写在额头上。

但 C 端不吃这套。用户只关心:" 这个东西是不是我喜欢的?" ——你必须会讲故事,会讲身份、讲情感、讲生活方式。说白了,就是让用户觉得:" 你懂我。"

比如,为什么有人买蔚来?不完全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 " 用户型企业 " 的定位给了他们认同感。这种品牌故事感,在 C 端非常重要。

营销专家西蒙 · 斯涅克(Simon Sinek)在《从为什么开始》(Start With Why)中曾讲过 " 黄金圈法则 ":人们买你的产品,不是因为你做得多好,而是因为他们认同你 " 为什么做 "。这个逻辑在 C 端尤为适用。

从 " 展会 " 到 " 直播间 ":战场和节奏完全换了

B 端靠展会、靠拜访、靠谈判,动作稳、目标清。

C 端则是打仗打节奏:今天投放爆了,明天又凉了,内容、渠道、运营都得随时调整。你慢一步,热度就过去了。这不仅要团队反应快,还得有内容创意和数据运营的双轮驱动。

为什么老团队总是 " 折戟 " 在新业务上?

1985 年,经济学家保罗 · 大卫(Paul A. David)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将 " 路径依赖 " 这个概念,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效率不高的机制(比如 QWERTY 键盘)能长期存在。后来,这一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组织行为:一个企业过去的成功,会被内化成操作流程、用人标准、甚至文化基因。时间一长,这种 " 成功的记忆 " 就变成了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你让一个 B 端团队转做 C 端业务,看上去是原地换赛道,实则是换了世界,不把老机制彻底打碎,迟早出事。

来看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思科与 Flip 的错位婚姻

2009 年,思科花了 5.9 亿美元收购 Pure Digital。这家公司当时推出的便携摄像机 Flip 红遍北美,用户拍完视频能一键上传 YouTube,设计简洁,操作傻瓜,是一款大家都看好的 C 端爆品。

思科的算盘也不复杂:我用摄像头切入 C 端,再和我的网络与数据中心业务打通,未来就是一个 " 视频社交帝国 "。

但 Flip 一进入思科,就像穿牛仔裤的青年被硬塞进西装革履的董事会。思科的流程、审批、研发节奏,全是为大企业客户定制的,而 C 端产品的核心在于快——快开发、快试错、快迭代。

结果,Flip 被一点点磨掉了锐气。当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迅速进化时,它被均在旧系统里,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两年后,思科 CEO 亲自宣布砍掉 Flip 项目。一个本可改变视频消费格局的产品,就这样被 B 端系统活活 " 闷死 "。

案例二:英特尔的 C 端 " 空转 "

"Intel Inside" 是商学院教材级的经典 B2B2C 营销案例——通过向 PC 厂商提供补贴,让 "Intel Inside" 出现在个人电脑上,在 C 端建立起了 " 高性能、高科技 " 的品牌认知。

但英特尔不甘于 "Inside" 的角色。它试图做 C 端:智能手表、眼镜、家庭设备……无论是收购的 Basis 智能手表(2014 年),还是自己研发的 Vaunt 智能眼镜,都陷入怪圈:  产品做得不差,就是没人买账。为什么?多篇 Wired、Axios、AnandTech 报道均指出,英特尔的品牌个性过度工程导向,缺乏情感沟通层面。对 C 端消费者而言,英特尔就像个虽然厉害、但无趣的技术专家,很难爱上。

英特尔没有错,错的是以为 " 把硬件做好 " 就等于能做 C 端市场。

如果这两个故事还不够贴近,那我们来个想象场景:

一家做工业阀门的企业,决心跨进智能家居市场,做出了一款面向家庭的智能水阀。老板觉得,这个项目由原来那支跑遍大项目的销售团队来带,最靠谱。

但原来的销售团队,擅长的是搞定设计院、政府采购、央企招投标,一谈就是上百万、上千万。现在让他们去和装修公司、小区五金店谈几百块的产品,整个节奏都不对。

你会发现问题层出不穷:

激励失效:几百块钱一单,提成几十块甚至十几块钱,老销售们完全提不起劲。

能力错位:过去擅长的是 " 搞关系、做方案、谈大单 ",现在要搞促销、走渠道、盯转化,他们一头雾水。在那些 " 干惯了大项目 " 的老销售眼里,C 端就像是 " 捡零钱 " ——单子小、利润薄、节奏又快,还要砸广告、做社群、盯数据。他们看不懂,也提不起兴趣。他们脑子里的 " 黄金法则 ",在 C 端统统失效。这不是挑战能力,是挑战信念,很难自洽。

流程拖拽:B 端的老流程讲规范、走审批。C 端不是这么打仗的。一条短视频从想法到上线,有时只能给你 48 小时;可按旧体系推一遍流程,热点早凉了。C 端讲究 " 快 ",一周没做出效果可能就错过了一波流量风口。这时候再套用 B 端那种 " 稳扎稳打 ",基本就是亲手扼杀新业务。

组织内耗:C 端起步阶段,没销量、没利润、没回款,全靠砸钱换注意力。但你又处在一个靠 B 端业务养活公司的体制中,每一笔投入都要被财务、老业务部门质疑:" 花了这么多,有回报吗?" 于是,新业务的核心工作不再是 " 打市场 ",而是 " 打内部 "。团队要花大量时间去解释、协调、证明、争取,这种内耗,让原本就困难的转型更加步履维艰。

于是,公司本以为的 " 资源整合 ",最后反而成了绊脚石。

从 0 到 1:重建 C 端团队的四步法

很多 To B 企业转型失败,关键不在是否做 C 端,而在于怎么做、由谁来做。老团队带新业务,多半只会把新机会 " 开局就做成结束 "。

要想在 C 端站稳脚跟,不是靠 " 修修补补 ",而是要从底层逻辑上重构,甚至重来一遍。这不是一次业务线调整,这是一次 " 重新造人 " 的系统工程。具体怎么做?我建议四步走:

第一步:一把手工程,谁拍板谁兜底

如果一个 To C 项目,不是由老板亲自拍板和推动,那大概率只是个打发员工情绪的小项目。这类转型,最忌讳 " 尝试下,万一成了呢 "。因为新业务动的往往是老体系的奶酪,牵扯的资源、人事、节奏太多,没有最高决策权力的托底,新团队迟早被各种 " 老流程 " 和 " 冷眼 " 绞杀。

一把手要干三件事:

豁免权:新业务阶段数据难看、亏损在所难免,免不了质疑声起,只有老板一句 " 我批的!",才能让团队放心去试错。

裁决权:C 端项目会触动资源分配、人事安排,没人愿意真心配合。只有老板能打破部门墙,压下老大难。

解释权:老板要反复跟全体员工、股东、合伙人讲清楚:我们为什么做 To C?这不是副业,是未来。只有他站出来,才有机会带动全组织的思想松绑。

这一步不到位,后面全是空谈。

第二步:隔离舱模式,让新团队 " 断奶 "

新业务就像初生的孩子,最怕的不是市场难,而是被老文化 " 捂死 "。

要做 C 端,就得建一个真正独立的团队,不仅组织上独立,连办公地点都最好不要挨着。不是说不信任老团队,而是要给新团队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呼吸空间。

你想啊,如果 C 端新业务团队每天还跟老同事共用茶水间、中午一个食堂吃饭,难免有人来一句:" 你们这玩意到底啥时候挣钱啊?" ——这句话够让一个团队心态崩三天。

真正的隔离舱,包含三个层面:

物理隔离:建议把新团队搬去更符合 C 端气质的地方,比如创新园区、内容基地,而不是挤在工业园区一角。

文化隔离:新业务必须有自己的一套运营节奏和思维逻辑,不能被老制度、老习惯绑死。像 Gartner 提出的 " 双模 IT"(Bimodal IT),就是把创新业务单列出来,用另一套敏捷机制运转。

考核隔离:C 端的成功指标和 B 端完全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子量两类人,否则不是扼杀,而是误杀。

总之,新业务就像刚冒头的嫩芽,不把它单独种在温室里,它是长不出来的。

第三步:空降兵 + 白纸兵,混搭成 " 原住民 " 团队

人,是最关键的一步。

新业务不能靠 " 转岗 ",也不能靠 " 救火队 "。必须花真金白银,从外面请来有 C 端经验的 " 空降兵 " 来带队,再用 " 白纸兵 " 来填充队伍。

为什么是空降兵?

你从消费品、互联网、电商领域挖一个做过几年实战的中层,他脑子里装的就是一套成熟打法:如何塑造品牌、怎么投放内容、怎么做渠道增长、如何复购留存。他懂节奏,懂数据,也懂用户。这种人,不是来学,是来干的。

为什么要白纸兵?

To C 世界变化太快,那些没有经验包袱的新人反倒更能快速适应。他们对抖音、小红书的理解,可能比传统市场经理高出几个量级。他们不纠结、不怀疑,只管试、改、再试。

为什么团队架构也要重构?

to C 的营销团队不是按 " 销售、市场、客服 " 那一套来,而是围绕品牌、用户、数据三大核心职能,组建创意内容团队、用户运营团队、数据分析团队。B 端公司以前可能从没设过这些岗位,现在必须设,而且要设得重。

第四步:KPI 别瞎定,目标要分阶段

用 B 端那套 KPI 来考 C 端团队,是逼着他们走向死路。

C 端业务初期,一定是赔钱赚吆喝。你还没建立品牌认知、还没拉起用户基数,就盯着转化率、ROI、利润率,等于一出娘胎就要孩子挣钱。

C 端团队的考核,要按阶段走:

第一阶段:让人知道,核心指标是流量、用户增长、曝光度。

第二阶段:让人喜欢,关注的是用户留存、复购、口碑。

第三阶段:让人买单,才可以逐步追利润、毛利率、LTV 等指标。

类似创业公司用的北极星指标,就是不同阶段盯不同目标。关键是别太急,别逼团队在打基础的阶段就交战绩。

勇敢 " 杀死 " 那个成功的自己

回到我最初讨论的那个问题:To C 营销团队到底该怎么组建?看似是在聊人和组织,实际是在问企业所有者:你有没有准备好,亲手打碎那个曾经成功的自己。对很多 To B 企业来说,从 B 到 C 型,表面上是增加一个业务员,实际上是模型的完全重搭,不是微调,是改道。

很多做   B 端的企业都有试水 C 端的想法,最难的地方,不在于你会不会做市场、懂不懂用户,而在于你能不能放下原来的那套逻辑,哪怕它曾让你风光无限。

企业家要明白:在 C 端业务面前,那些你以为无敌的项目经验,可能完全无用;那些老将,可能是最大的掣肘;企业那套引以为傲的流程、标准、规范,在 C 端节奏里都可能变成沉重的包袱。 

这不是说你过去错了,而是过去的成功不能套用到新的业务里。所以,To C 的第一步,不是招人、不是定 KPI、不是做产品,而是企业家要敢于对自己动刀——杀死那个靠 To B 武功打天下的自己,另起炉灶,与过去切割。过程中,注定会被质疑,会走很多弯路。

但对真正想开拓新业务的企业,To B 向 To C 的转型不仅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自我超越。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 END · ——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专家,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   咨询合作|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