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也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5 周年。
6 月 10 日,深圳再次收到政策 " 大礼包 ",《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是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圳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12 日,国新办就《意见》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13 日,深圳又马不停蹄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如何贯彻《意见》,其中就包括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放宽市场准入 24 条特别措施实施等具体内容。
综合政策文件和上述两场发布会披露的信息,深圳接下来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轮廓已清晰地被勾勒出来。
深圳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已然启动,如何抓住这波政策红利?笔者认为,改革是核心动力,创新是关键 " 抓手 "。深圳要取得改革创新新成效,实现自身发展新突破,探索未来成长新路径,必须切实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改革创新,首先要激发每个人的活力,让人尽其才。
科技创新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和品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但在实践中,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分割确权难、考核机制不健全、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人才培养也存在和现实需求不匹配等难点堵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意见》中,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也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那么,如何破解前述问题和难点堵点,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要让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团队管理项目,赋予更加充分的自主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意见》提出,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实施 " 预算 + 负面清单 " 管理,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在团队组建、经费支配等方面赋予其更大管理权限;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和考核等机制,对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试行长周期考核。
二是要让人才培养契合企业需求,学校要为人力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保障。《意见》提出,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深度融合,探索产业链与职业技能培训链有效衔接等。
三是科技创新要具备全球创新力,就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背景,需要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加入。《意见》也要求,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在引进海外人才及相关人事、科研、外事管理等方面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
改革创新,重在利用好各种生产要素,让物尽其用。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不断的改革破除了生产要素使用方面的限制和障碍,无数企业家和创新者创造性地将这些生产要素组合到一起,由此创造出了惊人的 " 深圳速度 "。
科技在进步,市场在发展,国际贸易在变化,生产要素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气象、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数据依法合规分级分类开放。" 四链 " 融合是深圳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意见》也提出,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 13 日的发布会上,深圳相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便利要素资源获取,进一步对标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跨境流动,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改革创新,善在利用好自身禀赋优势,让地尽其利。
作为创新高地,深圳已经聚集起了强大的产业基础优势,在国内国际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资本要素方面,注册制改革实施以来,深交所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 577 家,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首发募集资金近 5500 亿元,深交所股票交易规模居全球第三;在人才要素方面,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超 700 万人、高层次人才超 2.6 万人。全市经营主体 448.7 万户,境内外上市公司 586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5 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1025 家。2024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4%,新设外资企业 9738 家,占全国的 16.5%。
更重要的是,作为经济特区,深圳一直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国家层面一直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政策,素有改革措施先行先试的 " 先发优势 "。已有的人才、资本、技术、贸易、政策等各种禀赋优势,是深圳改革创新最大的底气,也让深圳成为肩负创新改革试点重任的最佳选择。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以实干的精神,深圳改革创新再大步向前,全国各地也期待深圳创出更多成果,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