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6-17
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榆林:黄河弯下绘青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夏日时节,记者走进府谷县大昌汗镇郝家焉村,纵目望去,油松挺拔如矛、圆柏苍翠如盾、黄刺玫繁花似锦,昔日的荒山秃岭正蜕变为生态屏障的 " 前沿阵地 "。这是今年榆林推进生态建设的 " 一县一山头 " 工程之一,不仅为荒漠化防治树立样板,更以 " 山头绿 " 带动 " 全域绿 ",为五年国土绿化行动注入强劲动能。

国土绿化,榆林始终在行动。近年来,榆林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 " 几字弯 " 攻坚战,持续推进 " 三北 " 工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土绿化 " 扩绿、兴绿、护绿 " 并举,推动森林 " 水库、钱库、粮库、碳库 " 联动,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

01

绿化国土,科技引领荒漠化防治

走进陕西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如同置身林海,空气中弥漫着林木的清味,林深处的鸟鸣声,仿佛此起彼伏的交响乐。这块现存面积 2680 亩的基地,主要分为搜集引种试验区、沙生旱生植物区、沙地植物示范区和人工生态区四个功能区。经过 60 多年的引种栽培试验示范,搜集保存了 45 科 500 多个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旱生植物种,园内积累了 42 块示范样板,保存着我国最早的飞播治沙试验地和西北地区引种最早的樟子松人工林,目前已经形成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景观。

依托这一基地,榆林在飞播治沙、沙荒大面积植树造林、沙漠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 182 项研究成果和配套技术,获得了 47 项科学技术奖励,建成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生态站、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等 8 个国家科研平台,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示范基地。

科学指导方向,技术支撑发展。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榆林实现了从 " 沙进人退 " 到 " 绿进沙退 " 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林木保存面积从 60 万亩增扩到 2360 万亩,林木覆盖率从 0.9% 提升至 36%,860 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 5.13 亿吨降至 2.12 亿吨,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 400 公里。

迈入新时代,榆林加大防沙治沙技术攻关力度,有效破解防沙治沙技术难题。大力推广抗旱节水造林、樟子松 " 六位一体 "、困难立地微地形造林等适用技术,保障造林质量。选取本土树种搭乘航天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育种,培育太空育种组培苗 20 多万株。

02

以制度为扭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榆林就把治沙作为系统工程,推行 " 沙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 " 综合治理方针,通过引水拉沙造田、改良土壤、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 一平二改三化八配套 " 的沙漠绿洲,推动三北防护林建设、沙漠绿洲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 " 三北 " 工程实施过程中,榆林首创承包治沙政策,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大批治沙造林英模代表,他们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

进入新世纪,榆林先后开展 " 塞上森林城 " 提质增效、" 国土绿化五年行动 " 等生态工程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榆林市生态建设五年大提升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全面推行合同造林和工程造林,采取一季栽植、三年交工、三年分期付款方式,年度造林验收实行单株核算,造林绿化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着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每年以不低于 4 亿元的投资额度、百万亩的营造林规模,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同时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在造林阶段,全面推行 " 工程造林 + 乡村绿化队 + 村级护林队 " 利益共同体模式,组织项目周边群众参与绿化工程,让群众在造林绿化、苗木管护中受益。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2020 年以来全市有 55 家企业主动参与植树造林,共完成营造林 111.71 万亩,投资 15.09 亿元。

03

以民生为核心,全民动员绿色共享

在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一处荒山上,一点一点的松绿,整齐成排点缀期间,让原本荒芜的山梁沟峁充满绿色生机。这是吴堡县今年开拓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通过推行 " 义务植树 + 群众参与 + 社会协同 " 三位一体模式,动员全县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及社会公民参与植树造林,全面营造了植绿、护绿、爱绿的社会氛围。

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就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集体造林大会战,形成了 " 全党动员、全民动手 " 的良好局面,涌现出郝滩、杜羊圈、大保当、金鸡滩、满堂川等群众植树造林典型。1981 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通过后,榆林群众植树造林以 " 全民义务植树 " 的形式固定下来,每年上劳 100 多万人次。进入新世纪后,榆林启动了 " 三个百树 " 义务植树活动,建成植树基地 300 多个、典型示范区 50 多个,完成植树 3.7 亿株,上劳达到 5250 多万人次。

榆林接续不断的生态治理,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更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市营造起各类经济林面积 400 多万亩,初步架构起以红枣、山杏、山地苹果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框架,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林草业和畜牧业产值达 274.68 亿元。

近年来,榆林依托森林资源,建成了 16 个城郊森林、生态公园,拥有定边县马莲滩、榆阳区巴拉素、榆阳区小纪汗、榆阳区红石峡等一批森林(沙漠)公园,建立了 6 个自然保护区。

来源 / 榆林日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榆林 黄河 科研 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