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管理学 06-17
资治通鉴:别人的好意,可能是陷阱!一定要修炼一个顶级保命术!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天上不会掉馅饼,别总盯着上面。

尤其是,你盯着上面的时候,脚下极有可能有陷阱!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故事,告诉我们,小心别人的 " 好意 ",大概率不是好事!

公元前 181 年,升级为吕太后的吕雉派遣使者前往代国,释放一个信号:想让代王刘恒迁往赵地担任赵王。

但是,刘恒婉拒了吕雉的 " 好意 ",表示愿意继续驻守边陲(代国)。

见刘恒不愿接受,吕雉转而立其兄吕释之的儿子吕禄为赵王,并追尊吕释之为赵昭王。

同年九月,刘邦的庶子刘建去世。

由于刘建没有嫡子,只有庶子,吕雉便派人将刘建小老婆生的儿子杀死,燕国就此撤销。

可以说,刘恒因为不贪,逃过了一劫!

刘恒为什么拒绝吕雉的提议,不愿从边境迁往内地,反而选择留在代国呢?

吕雉的提议,对刘恒来说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刘恒的拒绝却显得极为明智。

刘恒的做法展现了他高超的处世智慧,咱们总结一下。

1,刘恒深知,好事未必会轮到自己,即便轮到了,也未必能守得住。

所以,他选择远离是非之地。

正如《资治通鉴》前面所记载,赵王刘友因对自己的吕氏老婆不满,口出恶言,最终被吕后活活饿死!

刘恒的谨慎和远见,使他避免了类似的悲剧。

刘恒的决策不仅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他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后任赵王刘恢同更惨,不喜欢吕雉给自己配的吕氏大老婆,偏爱小老婆,结果小老婆被大老婆毒死,他憋屈得自我了断,但是,这还不算晚,死了连进祖坟的资格都没有,以平民的身份安葬。

有了前两任赵王的前车之鉴,刘恒还敢接受赵王之位吗?

赵王之位,简直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刘恒不敢碰,主动放弃,绝对是明智之举。这正体现了他的人生大智慧——远离是非。

如果刘恒认同吕雉的想法,接受赵王之位,必然要付出代价,甚至可能连生命的自由都得不到保障了。

对他来说,这未必是好事。

因此,远离是非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2,守住自己的基本盘,至关重要。

刘恒是刘邦封的代王,他的根基在代地。

如果迁往赵地,远离自己的基本盘,身边的侍卫、军队、官员,哪一个是他的亲信?

恐怕他会沦为傀儡,任人摆布。

因此,刘恒拒绝吕雉的好意,坚守代地,守住自己的基本盘,这是非常高明的决策。

3,小心他人的试探。

在刘恒拒绝之后,吕雉改立自己的侄子吕禄为赵王。

这不仅让吕雉有了说法,表明并不是不愿意改立刘氏子弟,而是刘恒拒绝了,同时也可能是吕雉的一种试探。

接连有刘友、刘恢对吕氏集团不满,吕雉自然要小心行事。

作为刘邦的儿子,刘恒是否也对吕氏集团心存不满呢?

这很可能是吕雉对刘恒的一次试探。

而刘恒,则是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他不仅婉拒了吕雉的好意,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愿意镇守边陲,不参与朝廷内的纷争。

刘恒表明自己的立场,无疑给吕雉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段故事,在《资治通鉴》中,短短几十字,却暗藏了刀光剑影,也处处可见刘恒的处世大智慧。

他明哲保身,远离是非,坚守自己的基本盘,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诱惑,敢于果断地说 " 不 ",这不仅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艺术。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 72 节,观看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订阅全部专栏内容,后台回复:专栏)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作者介绍】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