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只是在讲坚持?在兰州市东郊学校张瑶老师的课堂上,它却引起了一场关于 " 愚蠢还是智慧 " 的激烈辩论。如何搭建平台,让独自阅读变成火花四溅的共读共思?如何设计多元活动,引导孩子们将古老的智慧用起来,让道理在戏剧表演、生活对照和亲子共读中真正活进心里?今天来看张瑶老师的《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实践分享。
这里没有空泛的理论,只有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的课堂细节,孩子们充满思辨的童言童语和家长发自肺腑的感悟。我们于是见到了一群三年级小学生,在传统故事的土壤里,悄然萌发出独立思考的嫩芽。
文 / 张瑶
兰州市东郊学校
大家好!我是东郊学校的张瑶,一名致力于追光育人、与学生共沐书香的语文老师。非常荣幸在此分享我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探索。今天,以我们班近期共读的《中国古代寓言》为例,为大家分享我在整本书阅读中构建的 " 借—搭—建 " 三阶阅读模式。
1
借力阅读单:
让阅读从 " 随意 " 到 " 定向 "
(1)分层落实阅读任务
我将整本书阅读划分为初读、精读、研读三个阶段。
初读(寒假): 结合三年级上册 " 快乐读书吧 " 推荐书目,我们达成共识:假期减少书面作业,静心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目标在于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精读(学期中): 学习完教材第二单元寓言单元后,我再次推进阅读。首先组织小组交流 " 印象最深的故事 ",发现部分同学讲述缺乏条理。于是,我为故事搭建支架——利用 " 情节树 " 梳理起因、经过、结果。脉络清晰了,孩子们的讲述也更有条理。接着,引导他们 " 对话主人公 ",从不同角度思考寓意。同时,我们共同梳理了提问联想、制作寓言启示卡、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阅读方法。
研读(深化阶段):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案例谈感悟,在交流课上汇报阅读成果,并通过多元方式感受阅读乐趣,深化理解。
(2)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
当然,阅读阶段,阅读单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 " 学而不思则罔。" 我以阅读单为引领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目的地阅读。亲近母语平台提供的阅读单就是很好的蓝本,再结合班级的学情进行一定的调整。
2
搭建分享平台:
推动阅读从 " 独行 " 走向 " 共思 "
(1)寓言回忆录
交流课上,我把舞台交给学生。选出小主持人,通过" 看图猜故事 "" 线索猜故事 "" 阅读知识竞答 "等形式,生动检测共读成果,课堂气氛活跃。
(2)" 有目的 " 的思辨场:寓言人物阁
在 " 经典人物之最 " 评选活动中,孩子们展开了激烈辩论。一位同学率先提出:" 农夫绝对是最幸运的人!" 话音未落,质疑声起:" 这分明是最愚蠢的典型!把偶然当必然,幻想不劳而获,最终只能饿肚子。" 讨论正酣时,另一位同学将话题转向《愚公移山》:" 要说最愚蠢的还得是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明智!" 小魏同学立刻激动反驳:" 愚公明明是最能坚持的人!他用世代的坚守创造了奇迹!"在这样的碰撞中,孩子们思辨的嫩芽,已在阅读的土壤中悄然萌发。
(3)寓言续编家:创意与 AI 的对话
在寓言续编活动中,我以《鹬蚌相争》为例,让孩子们对故事进行续编。两位同学进行情景模拟,赋予鹬蚌 " 说话 " 能力,通过谈判联手对付渔夫。待他们分享完毕,我展示了 DeepSeek 生成的续写故事。孩子们惊叹于 AI 构思的新奇,我适时引导:" 这些数字续编像彩色泡泡,虽然绚烂但易碎。" 最终我们达成共识:AI 是喷涌灵感的喷泉,但真正的好故事,仍需我们用心把关和创造。
3
构建多元活动:
实现阅读从 " 输入 " 到 " 输出 "
(1)寓言小剧场:让道理 " 活 " 起来
交流课上,孩子们通过《愚公移山》的表演体会了坚持的重要性,当大山在天神的助力之下 " 移开 " 时,全班都鼓起掌来。这样的表演不仅让故事活了起来,更让 " 坚持到底 " 的道理刻进了他们的心里。课后有孩子说:" 遇到难题时,我也要做现代小愚公!" 教育戏剧的魅力,正在于把书本道理变成亲历的力量。
(2)班级每日故事讲述:寓言照进生活
每日课前 3 分钟,一名学生讲述寓言故事,并结合自身生活谈体会。这种 " 故事 + 生活对照 " 的模式,既锻炼表达力,更让古老的智慧照亮现实。
(3)悦读手记:让思考 " 留 " 下来
除常规阅读,孩子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运用韦恩图比较异同、故事续写等多种形式创作 " 悦读手记 "。作为我校特色创新作业,这本手记不仅是学习载体,更是记录思维火花与成长足迹的创意宝典。
(4)家校共读圈:两代人的寓言森林探险
我们大力倡导亲子阅读,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后,在阅读手记上留下感悟。一位家长写道:" 通过故事讲道理比直接说教更有效,更易被接受和理解。" 当这些手记成为观察教育的显微镜,我们更加确信:亲子阅读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两代人在寓言森林中共同探险、彼此滋养的成长之旅。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实践,是我校持续推进儿童阅读的一个缩影。东郊学校自 2015 年启动儿童阅读推广,初衷朴素:带孩子们去阅读。近十年耕耘,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阅读体系。
2018 年我来到东郊,那时候才开始接触阅读课程。观摩一位老教师的阅读课时,我深受震撼:语文课竟能如此有趣?欣喜之余也有担忧:阅读课会否冲击语文课?课本知识点不抓牢,成绩如何保障?如何上好阅读课?幸而学校有丰富的阅读课例、研讨和培训资源。我边学边试,多次请教徐老师,跟随听课学习。徐老师离校后,我走近亲近母语平台,观摩点灯人素养大赛,参加学习。
几年间,我与孩子们共读、共思、共成长。迄今,我们积累诗歌童谣 300 余首,共读绘本近 70 本,完成整本书共读约 20 本。今年初,我所带的三(3)班荣获亲近母语 " 书香班级 " 称号,我也通过了初级儿童阅读师资认证。
最后,请允许我用改编的《夸父逐日》作总结:" 我们不是追赶太阳的人,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成为照亮彼此的光。"【END】
▲
亲近母语依托二十余年中文分级阅读研究成果,推出全新升级的" 小步智阅 " 书香校园解决方案 6.0,通过 AI 技术实现阅读行为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与阅读数据化、智能化管理和对话,推动 AI 与阅读教育深度融合,助力构建覆盖 " 测评 - 选书 - 阅读指导 " 全流程的智慧阅读生态,为青少年阅读质量提升提供系统性支持。
/
欢迎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和体验书香校园解决方案 6.0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