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R 眼镜——消费电子行业的下一个增长引擎正在启动。随着价格持续下降、功能不断完善、生态逐步成熟,高盛预测其增长轨迹与 TWS 耳机在 2017-2023 年的爆发期如出一辙。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中国 AI/AR 眼镜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期,预计 2024-2030 年出货量将实现 56% 的复合年增长率,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 亿美元,出货量达到 700 万台。
高盛表示,随着价格门槛急速下降,消费者接受度飙升。目前市场上多数产品售价已降至 2500 元人民币(约 350 美元)以下,而在即将到来的 618 购物节中,中国品牌更是提供约 19% 的折扣,预计将刺激短期需求强劲增长。
这种激进的定价策略背后,是技术成熟度的快速提升和供应链规模效应的显现。高盛预测,AI/AR 眼镜的平均售价将从 2025 年的 306 美元持续下降至 2030 年的 192 美元,为大规模普及铺平道路。
此外,AI 功能的不断完善正成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目前主流产品支持实时翻译、环境识别问答、会议记录总结等功能。Rokid 眼镜将接入通义千问等多个大语言模型,Meta 的产品则搭载自研 AI 模型,联想的产品也嵌入了多模态 AI 助手。
科技巨头密集布局新品,应用场景向生产力工具扩展
高盛表示,市场正迎来产品创新的密集期:
Meta 的 Ray-Ban Meta AI 眼镜已在 2025 年 2 月突破 200 万台销量大关,其后续产品 Oakley Meta AI 眼镜和 Hypernova 将在 2025 年下半年发布。
更引人注目的是,苹果计划在 2026 年推出配备摄像头和语音助手的智能眼镜,小米和阿里巴巴也将在近期发布相关产品。Google 则通过与 Xreal 等硬件供应商合作,推广其 Android XR 操作系统,整合 Gemini AI 功能。
Xreal 推出与 Google 合作的 Project Aura 项目,联想在 5 月发布两款 AI/AR 新品,而 Rokid、RayNeo、魅族、INMO 等品牌持续推出新品抢占市场份额。
高盛进一步指出,AI/AR 眼镜的应用场景正在快速拓展,从最初的娱乐功能向生产力工具演进。
在娱乐领域,用户可通过虚拟大屏幕观看电影,享受沉浸式音频体验;在工作和学习场景中,实时翻译和字幕叠加功能显著提升效率;在日常生活中,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拍摄功能满足了社交分享需求。
消费者对 AI/AR 眼镜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作为早期 AI 边缘设备提供智能助手功能;提供大屏幕虚拟显示体验;支持第一人称视角视频拍摄的社交功能;与时尚品牌合作的潮流设计。
高盛强调,AI 功能的深度集成正成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Rokid 眼镜接入通义千问、DeepSeek 等多个大语言模型,RayNeo 的 V3 AI 眼镜搭载定制化 AI 大模型,而 Meta 的产品则集成自研的 WAKE-AI 模型,支持实时对话和环境识别。
价格亲民化推动普及,供应链全面受益
高盛表示,价格因素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动力:
硬件成本分析显示,AI 眼镜和 AR 眼镜的成本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带显示屏的 AI 眼镜,SoC 芯片占成本的 35%-40%,结构件、充电盒和代工费用各占 10% 以上。
AR 眼镜方面,显示屏和光学模块合计占总成本的 45%-55%,SoC 芯片占 20%-25%。这一成本结构为相关供应链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受益方向。
目前市场上多数产品售价已降至 2500 元人民币(约 350 美元)以下,而在即将到来的 618 购物节中,中国品牌更是提供约 19% 的折扣,远超智能手机通常 15%-18% 的促销幅度。
此外,高盛表示,供应链公司对这一趋势表现积极。龙旗科技(603341.SS)预期 AI 眼镜在 2025 年将实现比 2024 年更强劲的增长,韦尔股份专注于 LCOS 和 CIS 芯片机会,舜宇光学则投资建设 AR 眼镜全系统 ODM 能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