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言
编辑 | 苏淮
在一众消费股扎堆登陆港股之际,巴奴火锅也未能 " 免俗 "。
6 月 16 日,火锅品牌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 巴奴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根据招股书,2022-2024 年,巴奴收入分别为 14.33 亿元、21.12 亿元和 23.07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519 万元、1.02 亿元和 1.23 亿元。2025 年第一季度,巴奴实现收入 7.09 亿元,同比增长 25.7%;净利润 5516 万元,同比增长 57.5%。
业绩增长的另一面,是巴奴 " 高举高打 " 的产品和品牌定位,以及不断 " 蹭 " 火锅龙头海底捞热度的行为。这些,都让巴奴多次站上风口浪尖。
而此时巴奴寻求登陆港股,也是在紧追泡泡玛特、蜜雪冰城、卫龙这些明显带有 " 河南基因 " 品牌的步伐。和传统企业不同,这些新兴的河南面孔,似乎越来越会做年轻人的生意了。
创始人家族持股超 83%
巴奴能够不断出圈,离不开杜中兵这个从河北走出来的创业者。
杜中兵在餐饮领域深耕多年,2001 年,他投身餐饮行业,在河南安阳开出第一家火锅店。品牌创立之初,杜中兵摒弃了彼时行业内惯用的火碱发制毛肚及老油锅底的做法,提出健康消费理念。
而 " 巴奴 " 这一品牌名,源自重庆纤夫文化。纤夫是川渝火锅的开创者,团结同心、逆流而上的纤夫精神,被杜中兵融入品牌文化之中。巴奴称,其始终推动健康品质饮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致力于成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让毛肚火锅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06 年,巴奴门店还不到十家,但已在重庆设立原料加工厂,尝试从源头把控锅底品质。
2009 年,巴奴进入河南省会郑州,开启全国化。
2012 年,巴奴更名为 " 巴奴毛肚火锅 ",以突出毛肚这一道火锅头牌产品,确立品牌战略和差异化定位,同时于江苏无锡开设门店,进入华东市场。
巴奴毛肚火锅线下门店
2018 年和 2021 年,巴奴分别在北京和深圳设立门店,并同步建立华北中央厨房和华南中央厨房。
由于采用直营模式,在整个连锁火锅行业,巴奴的门店规模并不突出。
招股书显示,巴奴的直营门店总数,由 2022 年 1 月 1 日的 83 家增长至目前的 145 家。其中,巴奴河南区域拥有 53 家门店,并在除河南以外的全国市场拥有 92 家门店。
巴奴称,已证实在深耕区域市场基础上,能有效将 " 河南模式 " 复制至其他省份城市的能力。
在门店的选址策略上,巴奴主打集中在 " 核心商圈 " 布局,其门店覆盖北上广深等几十个城市。
按城市等级划分,除在一线城市开设的 31 家门店外,巴奴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共设有 114 家门店,占餐厅总数的 78.6%。另外,窄门餐眼显示,目前巴奴只有不到 9% 的门店布局在四线及以下城市。
巴奴的股权较为集中,杜中兵家族为控股股东,同时也有其他机构股东参与。
股权结构方面,招股书显示,IPO 前,杜中兵夫妇通过 D&H ( BVI ) LTD 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的 75.26%;通过 BANU UNITED LTD 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的 8.11%,合计可行使公司约 83.38% 的投票权。
同时杜中兵夫妇、D&H ( BVI ) LTD、DU HAN LTD、AYCF Concentric LTD. 及 BANU UNITED LTD 共同构成巴奴的控股股东。另外,番茄资本也持有巴奴 7.95% 的股份。
来源:巴奴招股书
" 贵 " 过海底捞
今年 3 月,在一场由地方行业协会主办、巴奴承办的 " 毛肚火锅发展研讨会 " 直播上,杜中兵公开发表了 " 月薪 5000 就不要吃火锅,吃麻辣烫就好了 "、" 巴奴是给那些大学毕了业,挣了点钱,升了一个级的人吃的 " 等观点,引发舆论讨论。
之后,杜中兵做出澄清和解释,称自己意思是 " 希望大家越来越好 "。但此后,针对杜中兵和巴奴的舆情却一发不可收拾。
这并不是巴奴第一次引发争议。2023 年,巴奴曾因 " 天价土豆 " 事件引发关注,同时也在不少消费者心中留下 " 贵 " 的印象。
在整个连锁火锅行业,巴奴的确很 " 贵 "。招股书显示,2022-2024 年,巴奴的人均消费分别为 147 元、150 元和 142 元。2025 年一季度,巴奴人均消费下降至 138 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0 元。
相比之下,2022-2024 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分别为 104.9 元、99.1 元和 97.5 元。
不过,近年来人均消费下滑的趋势,也印证了此前关于巴奴 " 偷偷 " 降价的说法。
2024 年 9 月,杜中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因为妥协而降价,其实妥协毫无价值," 你不是想更好的活下去吗?你会发现你活得更差。如果在自己应该保有的价位段、特色、品质做出坚持,至少我认为是一个更好的路 "。
但他也表示,巴奴不会将原来卖 80 元的一盘肉,立马降到 70 元——只要降到 70 元,品质必然要发生改变;或者品质不改变,盈利能力就没有了。这是结构性的成本,消费能力下降了,不能去调整品质,可以给顾客更多选择。
" 原来卖 80 元、70 元、60 元价位,再加个 50 元、40 元的,以及多加点素菜,我们最近推了‘蔬菜月月新’,另外一个锅分成三格,可以单点也可以多点,这些都是结构性降价。" 杜中兵说。
也就是说,巴奴不愿意直接下调产品价格,而是通过调整产品规格," 偷偷 " 降价。
这种做法也不难理解,在近年来经济换挡、餐饮业客流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各大餐饮品牌纷纷下调产品价格,巴奴也很难置身事外。不过,出于对产品品质、品牌调性等因素的考虑,巴奴自然不会直接下调产品价格。
规模差距限制赚钱能力
由于此前一直采用 " 贴身 " 海底捞的营销策略,巴奴也时常被拿来与前者进行比较。
从营收规模看,海底捞远超巴奴。2024 年,凭借着庞大的门店规模,海底捞实现收入 427.55 亿元,而巴奴同期的营收仅为 23.07 亿元。
另一方面,海底捞凭借规模效应,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上更具优势,盈利能力较强;巴奴虽然盈利水平逐步提升,但与海底捞仍有差距。
一般来说,经营利润率是企业 " 内功 " 的表现,往往能体现出主业的赚钱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招股书显示,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以及截至 2024 年及 2025 年 3 月 31 日止三个月,巴奴的门店经营利润率分别为 15.2%、21.3%、21.5%、23.1% 及 23.7%。作为对比,2022-2024 年,海底捞的经营利润率分别为 6.7%、13.8% 和 15.0%。
而相比经营利润率,净利润率是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能反映企业真实的利润回报水平。2022-2024 年,巴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 -0.36%、4.82%、5.33%。同期,海底捞分别为 4.42%、10.84% 和 10.99%。
海底捞近几年的净利润表现 | 来源:同花顺
净利润的表现,受门店运营效率、供应链成本、品牌影响力和翻台率等多种因素影响。
以翻台率为例,作为餐饮行业用于衡量餐厅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翻台率的核心意义在于反映餐厅接待顾客的流转速度,是评估餐厅经营效益、座位利用率及服务效率的重要依据。
杜中兵此前曾表示,其开店用的是一套 " 三翻 " 的理论,在翻台率三次情况下,品牌能赚 8%-10% 利润,如果做不到三翻就得认赔。因为一旦 200 块客单价的火锅,做到两翻时就想赚钱,只会导致其在食材上压成本以抠出利润。
而海底捞的翻台率虽然相比巅峰期仍有差距,但依然高于巴奴。2024 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达到 4.1 次 / 天,同期巴奴仅为 3.0 次 / 天。
此外,巴奴的净利润提升,一部分得益于高端定位带来的高客单价,但门店扩张速度相对较慢,一定程度限制净利润的增长。
从运营成本看,巴奴各项成本开支在总营收的占比,也明显高于海底捞。
2024 年,海底捞包含员工成本、租金、水电开支、折旧等在内的成本费用为 348.70 亿元,占总营收的 81.56%。同期,巴奴相关成本费用为 21.53 亿元,占总收入的 93.30%。
来源:海底捞 2024 年财报
其中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在门店规模远低于海底捞,且长期主打 " 产品主义 " 的情况下,巴奴通过下游规模摊薄成本的能力要弱于海底捞。
此外,和海底捞此前长期坚持的一样,巴奴所坚持的直营模式的优缺点都很明显——门店经营易管控,产品和服务质量 " 翻车 " 的概率低,但重资产属性高,扩张速度慢。
而长期的慢节奏,也会让巴奴面临一定的压力。2020 年、2021 年,巴奴先后获得番茄资本、高榕资本、日初资本等机构的投资。而为了退出变现,巴奴的投资方可能会加速推动巴奴上市。
不过,当前的门店规模,可能无法为巴奴在资本市场带来一个可观的估值。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