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06-19
短视频火、票房衰,黄建新、董润年、李少红等影人寻找“解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黄建新:未来真人电影、动画电影和 AI 电影三分天下

作者/   IT 时报记者    孙永会

编辑/   王昕

你有多久没进过电影院了?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建国大业》导演、《湄公河行动》制片人黄建新说,当和一些导演交流时,他时常会问对方一个问题——最近两年,你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多数回复是 " 少了一半 ",从往年的 60 部左右减少至目前的 30 部左右。

中国电影自 1905 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过 120 年的辉煌历程,见证时代巨变,留下了无数经典。从类型片工业化制作到艺术电影生态培育,从技术革新视频体验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电影产业展现出多元气象。

" 电影人都不看,还要求别人看吗?进电影院的数量变少了,是否意味着获取的信息就少了?" 在黄建新发问的背后,诞生了电影人需要思考的新议题——时下的电影行业面临着短视频、AI 等新兴事物带来的冲击,从业者们该如何应对?而站在这一重要节点,又该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的电影作品?

论短视频冲击

大导演也爱刷短视频

" 和其他导演聊完短视频对观众的影响后愈发焦虑,为了缓解焦虑,就打开短视频刷了起来,一刷就是半小时。" 凭借《年会不能停》获得第 37 届百花奖最佳编剧奖、第 20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的董润年在发言时依旧有 " 段子 "。某周,他的手机平均每天使用 5 个小时,全用在刷短视频上。

董润年

" 虽然不愿意说,但我也在家里刷短视频。" 拥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多部代表作的导演李少红坦承自己的状态。

李少红

今年 3 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10.40 亿人,使用率达 93.8%,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 156 分钟(约 2.6 小时),同比增长 3.1%,在所有互联网应用中排名第一。

万达电影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也公布了一个数据——全国的银幕数量达 8 万多块,显然,8 万多块 " 大屏 " 输给了那块 " 小屏 "。

无疑,短视频的兴起推动了人们观影习惯的变革,而在这一浪潮中,大导演们也变得爱刷短视频了。但这对从业者们来说,或许是一个 " 快乐的烦恼 " ——观众习惯将注意力聚焦到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后,是否还愿意走进大银幕?

" 实际上,我的整个网络使用时间都在参与塑造和彰显我的主体性。" 董润年以自身为例解释了刷短视频的行为,5 小时的使用行为若结合大数据分析,其实是对他个性的白描——通过所看的内容、想买的东西,能精准反映自身的喜好、审美倾向。

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的观众是带着强烈主体意识的参与者,他们通过短视频等渠道观看电影切片,将其作为个人价值讨论的素材之一,从而进行评论,形成自我态度。" 电影不能把观众当成博弈的对立面,或者把短视频当成竞争的对手,电影只是观众彰显其主体性的一部分。" 董润年如是说。

" 网络成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这种改变打破了以往的界限,观众与创作者已成为共同体。" 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李少红并非单纯消遣,而是试图找到与观众、创作共通共情的点," 刷短视频时自己就是观众,在创作时也会代入观众视角,这一过程是研究观众的过程,而这种共情正是创作中极为关键的要素 "。

论创作之困

AI 电影从 " 降本 " 开始

电影产业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衍生产品开发,如音像制品、电影频道、相关图书、玩具等,以及与电影相关的市场活动,属第三产业中娱乐业的一部分。

公开数据显示,2014 至 2024 年的 10 年间,中国电影票房从 100 亿元跃升至 500 亿元规模,放映场次从 4000 万场增至 1.4 亿场。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一份调研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累计票房约 282 亿元,预计上半年票房将超越 2024 年同期的 287.57 亿元,冲击历史第三成绩。然而,票房增长背后隐藏结构性矛盾,即头部影片贡献超 50%,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单片票房占比过半,而剩余影片票房甚至不及去年同期水平。

具体来看电影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电影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介绍了当前的分账规则,以 100 元的票房为例,片方大概拿 39 元,去掉宣发成本后,"100 块钱里只能拿到 33 块钱,怎么能做好电影?" 其直言这无法维持行业的基本投入,呼吁让利益向制片方倾斜,才能生产更多好电影。

另一方面,在于不断上升的成本。陈祉希以十年前做《煎饼侠》为例介绍,彼时的成本只要 1200 万元,而现在 1.2 亿元似乎都拍不了一部电影。

此外,还有较低的上座率。据黄建新观察,亏损压力导致排片严重向头部影片倾斜,院线只能把排片全挤到前三部爆款上,中小成本电影全部被挤出院线,而投资方一看赚不到钱,就更不敢投资。

于是,成本、亏损等现实问题让影人们不得不思考降本增效的破局之道。而除了使用虚拟场景拍摄,AI 的使用也为从业者们提供了崭新思路。

对此,李少红有较多感触。2024 年 9 月,短视频平台快手宣布启动 " 可灵 AI" 导演共创计划,她和贾樟柯、薛晓路等导演依托可灵 AI 技术,制作出品 AIGC 电影短片。在李少红首部 AIGC 电影短片《花满渚》中,她以过往作品中的经典女性角色为创作源泉,为观众展现了女性力量。

" 在智能技术飞速进步的过程中,即便初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原本以为需要两三年才能突破的瓶颈,往往两三个月就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因此,她对 AI 等智能技术持开放接纳的态度," 既拓宽了更多艺术创意的想象空间,还能够切实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

"AI 是我们的伙伴,会为电影带来成本下降的可能性。" 黄建新推断,未来电影可能由真人电影、动画电影和 AI 电影三部分构成。作为未来行业的风口,电影从业者应主动了解这些可能性,唯有持续学习新技术,才能延长创作生命、拓展创作边界。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