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9 日,国新办举行 "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 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 " 新征程上的高铁先锋力量 " 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高铁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在 " 高铁人 " 的印象中,中国高铁又有哪些显著的变化?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认为高铁最大的变化就是路网和速度。
" 我所在的齐鲁大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铁通车里程已经超过 3000 公里,济南到青岛实现高铁公交化开行,最短发车时间间隔 15 分钟,最快只需要 1 小时 21 分钟就可以到达。山东省内高铁成环,坐着高铁畅游山东更加便捷。" 他说。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 每经记者 张蕊 摄
中国高铁更高速、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
谈及中国高铁最显著的变化和发展,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北站 " 迎春花 " 服务队队长李元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深圳北站刚开通时,日均发送旅客还不超过 2 万人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铁网不断加密,开行的列车数量成倍增长。现在单日旅客发送量已经突破 35 万人次,接近一座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她还提到,电子客票的普及让老百姓可以在全国 3000 多个车站一证通行,检票速度也由原来的平均每人 3 秒提升到每人 1.3 秒。旅客到了深圳北站以后,可以实现高铁、地铁、公交、的士等交通工具的无缝换乘。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则从技术的角度用四个 " 更 " 来描述中国高铁的变化。首先是更高速。从最早的时速 200 公里跃升到 350 公里,再到前不久下线时速 400 公里的 CR450 动车组,我国高铁速度越来越快。
其次是更高效。CR450 采用新一代高效永磁牵引系统,节能效果显著,与 " 复兴号 " 现有的异步牵引技术相比,效率提升了 4%。
再次是更智能。" 复兴号 " 融合运用了北斗导航、5G 通信、智能驾驶等技术,可以说,高铁变得更加 " 聪明 " 了。
最后是更安全。冯江华说,以 CR450 动车组为例,整列车装配了 4000 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列车的运行状态,还采用了超视距系统,让高铁具备提前感知前方线路突发状况的能力,为旅客出行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中国高铁实现从引进到引领的跨越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冯江华认为中国高铁成功的秘诀主要是 " 三个坚持 "。首先是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不动摇。其次是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念不动摇。
" 以高铁牵引动力和网络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为例,我们始终立足国情,面向高铁发展的大需求,打造自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做到不依赖于人、不受制于人。" 冯江华说。
再次是坚持协同创新机制不动摇。" 一列高铁,有 4 万多个零部件,我们发挥联合团队的作用,汇聚产学研用上下游两千多家单位、两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使‘复兴号’奔驰在中国广袤大地上。" 他说。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工程师夏健是一名铁路设计者。他认为,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在于搭建了兼具创新力、适应力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体系。从茫茫雪原的哈大高铁到热带风情的海南环岛高铁,从大漠风沙的兰新高铁到江南水乡的合福高铁,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依托国家战略的支撑和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 " 引进 " 到 " 引领 " 的跨越。
夏健表示,二十余年来,中国高铁的设计理念和方式方法都在不断革新,设计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样,随着技术的更迭,从最早的手绘图纸到全流程的 BIM(建筑信息模型)三维设计,从肩扛仪器徒步勘测到自主创新搭建的 " 天空地一体化 " 勘测手段,这些手段都大幅提升了勘察设计的效率,以前需要几十人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勘测工作,现在几个人一个月就能够完成。
" 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高铁的规划建设和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设计、施工、装备和运维的完整产业链优势,这些都是中国高铁的成功密码。" 他说。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