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述
肿瘤病理学正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借助 AI 技术在数字病理领域的应用,推动癌症的诊断、分子分型及预后评估取得长足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精准肿瘤学工作组与国际专家联合基于系统评价的方法,搜集并整合肿瘤病理学与肿瘤学领域中,应用 AI 算法于肿瘤诊断、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及预后预测的研究,详细盘点了当前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背景与现状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分支,模拟人的智能行为,近年来因算法革新、计算能力提升和数据积累,使其在医疗领域,尤其是病理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肿瘤病理学依赖大量病理切片的视觉解读,存在主观偏差和重复劳动,AI 通过深度学习(DL)、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病变区域,评估肿瘤分级和分子标志物,实现标准化、自动化诊断。尽管现阶段基于 AI 的生物标志物尚未获得最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支持,但 AI 已成为助力肿瘤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并驱动多组学数据融合,促进个体化医疗。
AI 在肿瘤病理中的应用流程图
主要研究结果
1. AI 在肿瘤检测与分类的应用
病理学家日常工作大量依赖对全片图像(WSI)中 H&E 染色组织的观察及解读。AI 通过训练于大规模注释数据集,能够实现肿瘤区域的准确检测与分类,辅助病理诊断,提高效率和一致性。文献中共收录 68 项相关研究,涵盖乳腺、卵巢、胃肠、前列腺、肺癌等多种肿瘤类型。其中以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研究最多,因其样本量充足利于模型训练。
1)典型代表 CAMELYON16 竞赛中,AI 算法检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性能已达到专业病理医师水平(AUC 接近最佳病理医师),且远超病理医生的时间限制情境下的表现。
2)多项研究显示,AI 可自动分级前列腺癌的 Gleason 评分,达到或超过病理专家一致性水平(Kappa 达 0.9 以上)。
3)"PC-CHiP" 等 CNN 模型实现了 28 种肿瘤和正常组织类型的精确分类(整体 AUC 0.98),并发现 WSI 内的形态特征与多种基因组改变(如全基因组复制、拷贝数变异)高度相关。
2. AI 在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与发现
AI 模型针对传统生物标志物(如乳腺癌 Ki-67、ER、HER2)获得较高的检测准确率(AUC 多数超过 0.8),显示其辅助或替代常规免疫组化的潜力。
1)AI 可量化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以及 PD-L1 表达,指导免疫治疗决策,相关 AUC 范围 0.67-0.81。
2)AI 在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错配修复缺陷(dMMR)表现良好,部分研究 AUC 达 0.9 以上。
3)进一步发展包括利用 AI 预测肿瘤基因突变(如 TP53、BRAF、KRAS 等)或基因表达谱,提示肿瘤组织形态与遗传变异存在可被识别的关联,尽管不同肿瘤类型间表现差异较大。
3. AI 预测肿瘤预后与治疗反应
92 篇研究针对癌症患者预后预测,AI 工具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多个主要肿瘤类型中展开,部分达到较高预后区分度。
1)例如 MesoNet 模型对胸膜间皮瘤患者手术后生存预测优于传统病理特征。
2)Skrede 等使用 DL 模型预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特异性死亡风险,差异显著(HR 3.04)。
3)AI 结合临床、多组学特征的整合模型更胜单一数据源,展现出提升治疗反应与生存预测的潜力。然而,绝大部分研究基于回顾性数据,缺乏前瞻性验证,临床应用仍需谨慎。
4. AI 临床推广面临的挑战
尽管 AI 技术发展迅速,推广至日常诊疗还面临多重障碍:
1)文化及理念阻力:部分医务人员担忧被替代,或对 " 黑盒 " 算法缺乏信任。
2)预处理变量不统一:组织固定方式、染色技术、扫描仪器差异导致数据一致性受限。
3)数据和算力需求大:训练高性能模型需海量标注数据和强大计算力,尤其预测性标志物样本稀缺。
4)证据等级不足:目前无 AI 生物标志物获得最高级别 IA/IB 临床验证,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支持。
5)法规与成本问题:医疗器械监管、数据隐私保护及数字病理硬件投资均为推广瓶颈。
5. 现有获批 AI 应用示例
部分 AI 工具已获 FDA 及欧盟认可,但临床普及有限:
1)Paige Prostate Detect 获 FDA 批准辅助前列腺癌诊断,显著降低假阴性率。
2)欧盟 CE 认证 Owkin Dx RlapsRisku0001 BC 和 MSIntuitu0001 CRC 分别辅助乳腺癌预后评估和结直肠癌 MSI 筛查。这些工具仍处于试点及早期推广阶段,其实际临床价值需进一步验证。
AI 系统的肿瘤检测、标志物评估及预后分析研究数量分布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 AI 在肿瘤病理学中诸多关键应用,从诊断、分子标志物评估到预后预测,展现了 AI 推动精准肿瘤学进展的强大潜力。现阶段 AI 技术已能部分替代或辅助传统病理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升诊断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多组学数据的深度融合及新兴基础模型的崛起,为实现更精准的患者分层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技支撑。
然而,本领域的临床证据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实际推广仍面临文化、技术、法规多重挑战。未来关键在于扩大高质量多中心数据集,开展前瞻性临床验证,推动多模态数据融合,发展具可解释性的通用模型,加速 AI 工具走向临床路径。随着硬件成本下降、法规完善,AI 有望成为肿瘤诊疗新常态,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推动精准医学迈入新纪元。
梅斯小编点评
本研究以系统视角全面揭示了 AI 如何赋能肿瘤病理诊断与精准治疗,强调了 AI 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实际应用中的痛点和机遇。尤其是基础模型和多模态融合的方法学创新,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未来技术进步和跨界融合能解决样本匮乏、模型 " 黑盒 "、临床验证不足等瓶颈,真正实现 AI 在癌症全流程管理中的广泛落地。推荐相关领域医师和科研人员关注该领域动态,结合临床需求深度参与 AI 模型的开发与验证工作,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受益。
看到这里,占用您一分钟时间,做份小问卷~
参考资料:
[ 1 ] Marra A, Morganti S, Pareja F,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tering the pathology arena in oncology: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Ann Oncol. 2025 Jul;36 ( 7 ) :712-725. https://doi.org/10.1016/j.annonc.2025.03.006
撰文 | 梅斯医学
编辑 | 木白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刻下载梅斯医学 APP!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