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06-20
从“讨好型人格”看心理咨询与大众传播的差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 韩明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孩子总是过于讨好他人,或者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在心理咨询室中可能会得到专业的干预,但如果将咨询室内的语言直接搬到公共场合,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一下心理咨询中的精准干预和公共传播中的普适引导之间的差异。

小宇是一名 12 岁的小学生,他在学校里总是主动帮同学写作业、承担班级事务,即使被欺负也不敢拒绝,因为他害怕被孤立。回到家,他也从不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想要一个新玩具或者不想参加补习班。这样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讨好型人格倾向。心理咨询师的目标是通过长期的咨询,帮助小宇逐步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和自我需求表达能力。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会用一种非常专业且精准的语言来帮助小宇。比如,咨询师会问小宇:" 刚才你说‘帮同桌改作业是因为不想让他讨厌你’,如果给这种感受起个名字,它会是什么?是害怕?还是愧疚?" 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帮助小宇将模糊的 " 讨好冲动 " 转化为具体的情绪体验。通过给情绪命名,小宇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后续的行为改变奠定基础。

咨询师还会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挑战小宇的非理性信念。比如,咨询师会问:" 如果今天你拒绝改作业,最糟糕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比如同桌会永远不理你,或者老师会批评你?" 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小宇区分现实后果和想象中的威胁,打破 " 拒绝 = 被毁灭 " 的灾难化思维。

此外,咨询师还会设计一些实验性行为训练。比如,咨询师会建议小宇:" 下周我们可以试一件小事——当你不想参加小组活动时,直接说‘我现在想自己看书’,不管别人怎么反应。我们事后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好吗?" 这种小步骤的行为实验可以帮助小宇积累成功经验,重塑 " 表达需求是安全的 " 这一认知。而咨询师的在场支持则降低了小宇尝试的风险。

然而,如果将这种咨询室内的语言直接移植到公共空间,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

比如,某育儿博主在短视频中可能会这样对家长说:" 你的孩子太懦弱了!以后他再说‘帮同学写作业’,你就逼他说‘我不干’,必须学会把自私刻在骨子里!" 这种表述完全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儿童的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决策)要到 25 岁才发育成熟,要求未成年人 " 优先考虑自己 ",违背了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这种表述还会制造亲子关系危机,引发孩子的反抗或自我否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咨询师那样先共情,比如对小宇说:" 妈妈知道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然后再逐步引导。

在公共传播中,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普适性的语言来表达。比如,科普作者可以这样对家长说:" 有些孩子像小太阳一样温暖,总想让所有人开心。但如果总把别人的需求排在自己前面,可能会忘记自己也需要充电。下次当你家宝贝帮别人做事后有点失落时,可以试试问他:‘你觉得这次帮忙让你开心,还是有点累呀?’这不是教他自私,而是帮他认识自己的感受,慢慢学会平衡‘帮助别人’和‘照顾自己’。" 这种表达方式去除了病理化的标签,用 " 小太阳 "" 充电 " 等比喻降低了孩子的心理防御,同时也赋予了家长可操作的沟通技巧。

总结来说,心理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和公共传播的普适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咨询室内的干预语言是为了精准改变特定行为模式,语言风格更倾向于深度反思和挑战信念,而且有专业关系作为兜底,允许试错。

而公共传播的普适语言则是为了普及基础心理知识,语言风格更倾向于生活化的比喻和正向引导,避免绝对化的建议,预留弹性空间。正如有位咨询师所说:" 在黑暗中寻找意义是医生的责任,而让阳光照进每个房间则是教育的使命。"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心理咨询 育儿 短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