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财经 · 消费组原创 / 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就像局部战争的胜利很难扭转全局,一部《哪吒》还是没能改变电影市场的颓势。
继 2024 年电影票房倒退到十年前后,今年,清明档、五一档国内票房再腰斩。端午档倒是有起色,但尴尬的是,票房贡献近半的是阿汤哥最后一舞的《碟中谍 8》。
电影寒冬中,影院老板最期盼的是陈思诚。
陈思诚是最能给电影市场赚钱的人。除了 2024 年两次救市、首位百亿票房导演的可查战绩,陈导有些逆天的是常年高胜率。
从 2014 年到 2024 年,陈思诚参与的 11 部影片中,有 9 部实现了 10 倍左右的投资回报率。这在天然有极大不确定性的电影项目中,只能用开挂形容。
不过,陈思诚也备受争议,很多影评人认为,其作品充满了山寨、翻拍、情绪刺激为代表的投机倾向,是救电影还是害电影都很难评。
还要人套用范志毅那句名言调侃:中国电影现在什么水平,陈思诚什么的都在救市?
这话并不准确,与其质疑陈思成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倒不如说,陈思诚抓住了下沉电影观众最广泛的需求偏好。
毕竟能卖座的电影,不是由某位创作者所决定,而是由票仓基本盘已形成的审美偏好决定。
/ 01 /
票房暴跌与 10 倍回报的反常识
今年年初,陈思诚给院线电影的同行们下了病危通知:中国电影的票房红线是 480 亿,达不到这个数字," 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影院就会关闭。"
按陈导这个数据,电影市场已进入生死时刻。
2024 年,电影票房拿下 425 亿元,全年票房同比下降 22.6%。全年破 10 亿作品,全年总票房,全年观影人次,几乎全部倒退到十年前。
到了 2025 年电影市场还是没有起色,哪吒的横空出世虽然让电影市场回了一口血。但局部战役的胜利,很难改变战场的整体形势。今年清明档、五一档票房全部腰斩。
电影市场的萎靡影响了投资人信心,从 2024 年到现在,A 股院线板块所有个股全部下跌。
行业寒冬,影院经理最盼望的是陈思诚。
除了春节档领跑第一梯队的《唐探 1900》,过去的 2024 年,陈思诚式电影甚至两次 " 救市 "。
第一次 " 救市 " 是在 " 廖化作先锋 " 的暑期档,柯汶利的《默杀》收获 13.51 亿的票房,拿到暑期档冠军,影片特别鸣谢环节提到了陈导。
除了知遇之恩,《默杀》正是一部典型的陈思诚式电影——顺滑爽片、消费现实、多重反转、buff 叠满、通篇娱乐、拒绝内涵," 含陈量 " 超高。
第二次 " 救市 " 则是元旦档。陈思诚监制的《误杀 3》,拿下元旦档冠军,累计票房近 10 亿。而在它院线发行的前几日,内地圣诞档票房刚刚跌破十五年来的新低。
抛开寒冬期救市,陈思诚也一直是最能给电影赚钱的人。除了第一个百亿票房导演的战绩可查,陈导更难得是常年高胜率。
从 2014 年到 2024 年,陈思诚指导的 11 部影片中,有 9 部实现了 10 倍左右的投资回报率。
这是个反常识的成绩,电影是个典型的投入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但回报率极度不确定的标的,商业成绩 " 只有天花板,没有承重墙 "。
连芒格老爷子都直言,电影行业里绝大多数公司没法让投资人挣钱。
陈思诚是如何做到的?
/ 02 /
下沉电影最精明的产品经理
两年前,《消失的她》成为暑期档冠军时,专业影评人梅雪风对陈思诚的评价是,电影世界中最精明的产品经理。
如果结合陈导所有的电影风格,更准确的评价或许是,下沉市场中最精明的产品经理。拆解陈导的电影制造流程,有鲜明标准化、下沉化特点。
在立项阶段,陈思诚类似电影圈的迷蒙,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的各种爽点热点,并将其视觉化商业化后盈利,本质上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社会热点转化流水线。
例如,一部《消失的她》集齐了东南亚噶腰子、女权、阶层焦虑等情绪议题,光是这几个元素排列组合,就不可能会拍出太扑街的作品,基本盘稳稳的兜住了。
到了具体的制作阶段,陈导电影大多不准备真正探讨所有社会问题的真正成因,它只是借此来让观众共情。哪吒其实也是这味。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深度思考是负担,情绪才是票房最直接有效的爆点。
为了故事的可读性,陈导又类似电影圈的 " 雷总 ",惯用缝合手法,也就是拿别人的作品说话。与其费力不讨好地自主创新,不如去外面整点现成的。
但不同于大部分人的直接抄,陈导的精髓是融梗,这部蹭个镜头,那部套个景别,集大家之所成。
在融梗中,陈思诚知道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他清楚的知道用户受众,绝不是和自己认知在同一水平的观众,而是充分挖掘审美下沉的红利。
譬如在《唐探》系列中,不乏在精英中已然过时的油腻俗梗和略带性剥削意味的荤段子。
至此,社会热点情绪的流水线转化 + 融梗缝合爽点的标准化打法,让陈思诚成了国内商业化最成功的导演。
但这也让陈思诚成了很多人影评人的众矢之的,认为其作品充满了山寨、翻拍、情绪刺激为代表的投机倾向。
如果影评人投机的说法成立,陈思诚也只是最成功的那个。
近两年,电影供给端充满了各种投机的短视行为:中小成本被视为优选,削足适履的翻拍和山寨廉价的情绪迎合成为国产片的过江之鲫。
这类电影大多票房可观,如翻拍自日本《百元之恋》,再融合上前几年一碰就火的女权情绪,最终揉成的《热辣滚烫》等等。
只是当观众情绪被榨干抹净后,很难说是这类电影救了大盘,还是这类大盘坑了电影。
不过,如今电影供给端的种种问题是果不是因。正如陈思诚所说,世界一定是宏观决定微观,微观只能反映宏观。就像《解密》里的那句台词——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成为谁。
类似的话,冯小刚说的更直接: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
/ 03 /
等票仓审美提高
2024 年,电影票房 425 亿元,短剧市场规模 504 亿。
看到了大荧幕被小屏幕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的境况,也就理解了陈思诚们的向下兼容。
毕竟票仓的水准就在那里,艺术价值、审美门槛硬往上拉,就是没人买票。俯下身来,迎合这些天天刷抖音的用户,立马给你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大明王朝 1566》上映时无人问津,而点燃情绪的《哪吒》赚的盆满钵满。
逆 " 群众而为 " 的事,不少导演都努力过,包括陈思诚。
在靠《唐探 1900》重回舒适区之前,陈思诚拍了一部从业以来最扑街的《解密》。
《解密》并不是典型的陈思诚式电影,他似乎真的在追求艺术价值,很多网友也评价陈思诚这次想做诺兰。
但 " 脱离群众 " 的代价很昂贵:《解密》5 亿元的投资,只换回 3.34 亿票房。
陈思诚的尝试,很大程度说明了在小杨哥粉丝一个亿的时代语境下,山寨情绪片在大银幕的屡试不爽,不是由某位创作者所决定,而是由基本盘已形成的审美偏好决定。
供给确实可以创造需求,但这只能局限在小众用户和垂类赛道身上,在电影行业,想要追求高票房,必须回归到大众的基本需求上。
毕竟,电影作为一次性消费品,票价不能向 labubu 那样涨到天上去。
与其等待救世之作,让电影从业者证明自己,不如等待观众审美提高。说白了,还是富的时间太短了,都天天想着发财,哪有时间看书看电影啊。
但这锅也不能甩到用户身上,毕竟审美提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由马斯洛需求曲线决定。
免责声明 : 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