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的金融版图中,有这样一家城商行——根植于济宁,业务辐射山东全省,它就是济宁银行。那么,这家银行有怎么样的实力呢?
按照资产规模来看,山东 14 家城商行中,济宁银行以 2024 年末 2376.96 亿元的总资产位列中游,与排在第一位的青岛银行相比相差超 4500 亿元。
不过,在各大银行面临较大净息差压力的当下,济宁银行 2025 年第一季度净息差达 3.01%,这一数据可谓是极为亮眼,仅次于浙江泰隆银行的 3.3%。
相比,天眼查显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 2025 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同期末,商业银行净息差达 1.43%。具体而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 1.33%、1.56%、1.37%、1.58%,仅民营银行超过 3%,达到 3.95%。
济宁银行的高净息差,又有何秘密?
净息差 " 一骑绝尘 "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在此背景下,据济宁银行披露,2025 年一季度,该行录得利息支出 12.52 亿元,较上年一季度的 11.99 亿元增长 4.42%。
同期,济宁银行实现利息收入 30.4 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为 26.7 亿元,增长 13.86%。按此计算,2025 年一季度,这家银行利息净收入 17.88 亿元,去年同期为 14.66 亿元,增长 22%。
深入剖析济宁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不难发现,贷款业务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济宁银行贷款余额为 1402.9 亿元,相较于 2024 年末的 1342.3 亿元,仅实现了 4.5% 的增幅。
这一增长幅度在规模层面显得较为平缓,并未展现出强劲的爆发式增长态势。进一步探究利息收入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推测其可能更多地得益于利率水平的提升。
此外,在净利息收入实现增长态势下,济宁银行于 2025 年第一季度净息差达 3.0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整体商业银行的净息差 1.43%。不仅如此,翻看该行历年业绩可以发现,该行净息差一直处在高位。
根据此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公布的《济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体与相关债项 2024 年度根据评级报告》(下称《报告》),2021 年、2022 年、2023 年,济宁银行录得净息差为 3.4%、2.95% 及 3.19%,对应商业银行该指标分别为 2.08%、1.91%、1.69%,非常 " 抗跌 "。
需特别强调的是,净息差堪称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 " 标尺 ",直观地反映出银行运用生息资产获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而在此关键指标的比拼中,济宁银行表现卓越,其净息差大幅领先同业平均水平。
不过,相比利息净收入处在增长态势,作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表现,成了拖累整体收入的因素。依旧以 2025 年第一季度来说,其录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3.45 亿元,上一年同期为 -2.76 亿元。以 2024 年全年看,该财务指标为 -12.6 亿元,而同期利息净收入为 64.5 亿元,营业收入达 56.9 亿元。
助贷新规下的考验
从济宁银行的贷款端来看,根据其披露,截至 2024 年末,在 1342.3 亿元的贷款余额中,公司贷款和垫款、个人贷款和垫款分别占比 60.14%、39.86%。其中,公司贷款投向以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及制造业等为主。
此外,前述《报告》中披露一些细节。《报告》指出,互联网渠道是济宁银行个人贷款重要的展业渠道,截至 2024 年 3 月末,公司互联网贷款规模 284.31 亿元。其中,联合贷款中公司发放的贷款余额 64.79 亿元、助贷业务余额 219.26 亿元。而同期末,个人贷款总额为 498.09 亿元。
换言之,在济宁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中,联合贷款、助贷业务几乎占据所有。其中,助贷业务占比达 77%。也就是说,济宁银行作为资金方,凭借着助贷平台触点优势与数字化营销手段,拓宽获客渠道,提升服务效率。不过,这样的模式,也在变相导致着借款人综合成本增长,推高逾期风险。
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 "《助贷新规》")将于 10 月 1 日起施行。时至本月,《助贷新规》落地已开启百日倒计时,金融机构、助贷平台都将迎来政策落地前的 " 百日冲刺 "。
《助贷新规》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这一系列政策意味着对资金方的监管将进一步升级。具体到济宁银行,其通过互联网渠道拓展业务的模式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约束与管控。从长远来看,济宁银行能否在后续经营中继续保持高净息差优势,将取决于市场环境、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经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仍需接受市场的严格考验。
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