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出品|公司研究室
文|曲奇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刊文《盲卡盲盒哪能 " 无拘无束 "》。
文章中指出,近年来盲卡凭借 " 未知惊喜 " 的卖点迅速走红,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部分孩子为追求稀有卡牌不惜单次消费数百元甚至数千元,非理性消费现象严重。
文中提到,盲卡在中小学生中很火:一方面在同 IP 的各种衍生品中,盲卡也就一二十元,比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的手办入门门槛低;另一方面与球星卡这类成年人比较喜欢的盲卡类别相比,围绕动漫类的盲卡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偏好。
文章写道,盲卡早已超越简单的收藏功能,变成儿童青少年社交圈里的 " 硬通货 "。为了在社交中不 " 掉队 ",不少孩子省吃俭用,甚至与抽到卡的同学进行高价交易。
《人民日报》的文章中虽然未提到具体企业的名字,但卡牌市场最大的玩家就是卡游,目前卡游正在港股 IPO 排队。
招股书显示,卡游 2021 年至 2024 年营收分别为 22.98 亿元、41.31 亿元、26.62 亿元和 100.57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69.9%、71.1% 和 71.3%,毛利率高于泡泡玛特、布鲁可。
2022 年,卡游分摊至单张卡的原材料成本及版权费用分别只有 0.4 元、0.09 元。
2024 年,央视《财经调查》就曝出多名小学生购买卡游成瘾,他们通常整盒购买,仅仅为了抽出其中的稀有卡片,而这往往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进行堆砌,有些小朋友甚至在集卡上面花了十万块钱。
针对这一问题,卡游通过《阳光公约》实施自律措施:线下门店要求 8 岁以下顾客须监护人陪同,8 岁以上未成年人单次消费超 200 元或月累计超 1000 元需监护人同意。
不过这一次,人民日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卡牌如 " 游戏王 "" 宝可梦 "" 万智牌 " 等,在部分店里会涉及年龄提示,一般是 12+ 或 16+,但在结账时商家并未严查顾客年龄,常有一些小学阶段的学生结伴出现在店里。而线上平台依赖用户自主填写信息,缺乏严格身份验证。
《人民日报》文章援引天津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振杰观点," 盲卡本是一种娱乐方式,若缺乏约束,可能演变成‘收割’孩子钱包的工具。特别是通过话术诱导消费、模糊概率、虚构稀缺的行为,已经有违法之嫌。"
对于如何规范盲卡市场,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盲卡、盲盒监管规则,增设技术监管条款。要求线上平台实施 " 实名认证 + 人脸识别 + 监护人二次验证 " 三重验证机制,禁止未通过年龄核验的未成年人账户进行交易。
《人民日报》文章中写道,在执法监管层面,需建立市场监管、网信、教育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
面对可能趋严的监管,和社会对儿童保护意识提高,卡游这种依靠盲盒模式,刺激低龄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可能面临巨大挑战。
你如何看待盲盒盲卡市场当前的现象?
精彩回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