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06-21
中国第二个巨型星座或将获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6G 前夜的太空竞逐

作者/   IT 时报记者   郝俊慧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同样在上海,同样是 6 月 18 日,卫星和非地面网络(NTN)再度成为焦点。

2024 年 6 月 18 日,在上海举行的 3GPP RAN 第 104 次会议上,3GPP Release 18(简称 R18)标准正式宣布冻结。

一年之后,在 MWC25 上海卫星和非地面网络 ( NTN)论坛,几乎所有演讲嘉宾都将 NTN 规模化的时间节点定于 R19 之后。" 当前 OEM(设备制造代工商)和 ODM(设备设计代工商)仍在探索 NTN 用例,处于早期阶段。预计 12~18 个月内,新芯片组和更多卫星将落地,NTN 相关标准推进速度可能超预期。" 一位芯片厂商代表如是预测。

产业高潮

或在 18 个月后到来

尽管手机直连卫星是普罗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但在产业界,应急、抢险、渔船、监测等 ToB 业务,才是当前企业生存最关注的领域。

中国联通旗下的卫星通信产品与服务子公司——联通航美,近几年定位从公司成立初期的航空互联网服务商,逐渐延伸至空地海一体的综合卫星运营商,目前包括沃星空、沃星陆、沃星海三大主营业务线,涉及航空互联网运营、智慧应急建设、跨境数据传输和海洋互联网等业务,覆盖航空、海洋、欧非安全等多个领域。

" 近几年,海上卫星上网用户数量在快速增加,尤其是邮轮用户。" 联通航美沃星海事业部东部大区总经理王然坤告诉记者,联通航美是 SES(欧洲卫星公司)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已建成的全球海上卫星网可为船舶提供综合卫星通信解决方案," 此前人们总觉得邮轮上网资费太贵,动不动就是天价,但如果为了不失联,资费最低只有 19.9 元 / 天。"

在成都迅翼卫通展台上,记者看到一辆东风猛士 971 越野车,其车顶上竖立着两块 17 英寸大小的平板," 这便是我们的卫星接收终端,通过它,无论在沙漠还是高山,你都不会失联。"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 " 锅形 " 天线,基于相控阵的卫星通信天线形态已进化至平板式," 卫星飞过地球的不同位置时,角度会略微不同,尤其当汽车在行进中时,很容易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但它可以做到自动锁星,实时与卫星保持 90 度,从而确保用户随时在线。"

国际电信联盟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突破 400 亿美元,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然而,在标准尚未统一之前,这个可支持高轨、低轨卫星网络漫游,适配全球主流卫星系统商卫星路由器以及任何符合 3GPP-NTN 标准基带模块的迅翼卫通卫星微基站," 出生 " 并不容易。

" 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卫星运营商,数量超过 200 家,因此我们的终端需要集成不同运营商的基带系统,如果标准统一后,一套系统就可以用遍全球。"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IT 时报》记者。

  作为 5G 标准的第四版,R18 中扩展了非地面网络(NTN)功能,支持低轨卫星(LEO)与 5G 网络的无缝集成,优化了高移动性场景(如航空、船舶)的连接性。

根据 3GPP 的 6G 规划表,R19 冻结的时间节点被设定为 2025 年底,其中,5G NTN 还将持续演进。对于 IoT-NTN(物联网非地面网络)和 NR-NTN(基于 5G 的非地面网络),R19 将进一步增强上行链路容量,以缓解当前产业碎片化问题,促进统一的终端和应用生态。

卫星终端难统一

业内普遍共识是,标准的冻结意味着成本和功耗的降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不同于 G 时代的移动通信领域,星地融合的通信标准统一后,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 卫星市场存在多种应用场景和需求,对于高通量卫星、对地静止轨道卫星(GEO)及其他新型卫星来说,要让所有的终端电子设备都遵循统一标准并不容易,因为用户需求各不相同,必须定制化,所有机载终端都遵循统一标准真的很难。" 一位卫星终端厂商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卫星通信需求相对集中于 B 端,应用场景各异,不同于手机,即使标准统一后,各家的终端形态可能也会各不相同。

此外,技术难度依然存在。" 我们发现,5GNR 并不是为卫星设计的,这意味着当手机直连卫星时,提升空间还很大。" 上述芯片厂商表示,目前技术的最大挑战在于,是否能够最终实现高效的 NR 空口(连接)设计,从而满足星地通信融合的需求。

展会现场,《IT 时报》记者看到了规格不同、形态各异的各种卫星终端,这些终端基本都为 B 端客户服务,即便是迅翼卫通推出的笔记本式用户通信终端,单机重量也在 4.5 公斤左右,在需要单兵作战的应急、救灾场景中,都是一个不小的 " 负担 "。

" 我们通过轻量化和模块化方式,将多功能卫星便携站的重量从原先的 11 公斤降低到 8 公斤左右。" 王然坤告诉记者,如何在最小的体积和重量范围内,将卫星、4G/5G、Wi-Fi、星闪、集群对讲等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是客户最直接的需求。

这些问题,或许将持续到 2028 年 6G 第一版标准冻结时才会解决。不久前,高通技术公司工程技术高级副总裁 Edward Tiedemann 表示,6G 将从第一个版本就开始集成 6G NTN(非地面网络)和 TN(地面网络),它们都将成为统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开始考虑纳入各类终端,包括从无人机到汽车,再到面向智慧农业、智慧采矿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各类终端,开放接口将既能适用于核心网络,也能适用于 RAN(无线接入网)。

标准之外,更棘手的问题或许是监管。事实上,尽管 3GPP 的 R19 即将明确一系列星地融合协议和标准,但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卫星连接,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统一适用的监管框架," 在天地一体网络中,D2D(星地融合下的设备直连设备)并不仅仅是标准问题,更难的挑战将在监管层面。"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国产巨型星座

预计明年完成一期目标

" 全球能够容纳多少个卫星星座?" 卫星与 NTN 论坛上,GSMA Intelligence 研究总监蒂姆 · 哈特(Tim Hatt)向与会嘉宾发出灵魂拷问。

已经在距离地面 500~1000 公里打响的太空暗战,同样是中美之间的博弈。

截至 2025 年 6 月,埃隆 · 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已部署约 8000 颗低轨卫星,服务覆盖超 100 个国家,用户数突破 500 万,而星链的最终规划是发射 4.2 万颗卫星。

全球范围内,同样规划超万颗星的巨型星座还有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Sat ⁃ Net)发射的国网星座(GW)和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发射的千帆星座,两者的规划分别是 13000 颗和逾 14000 颗。

从发射速度来看,两个国产星座与星链仍有较大差距。今年 4 月 29 日,GW 星座发射了第三批次低轨卫星,累计发射卫星、互联网卫星超过 46 颗(试验星 17 颗 + 批量组网星 29 颗);千帆星座则从 2024 年 8 月 6 日首发至今,有 90 颗卫星已进入轨道,预计明年可实现 300 多颗卫星在轨,实现对全球 24 小时的无缝覆盖。

" 我们一直在等国产星座成熟。" 迅翼卫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卫星终端厂商,尽管可以和全球卫星运营商合作,但在低轨星座方面,可选项并不多 ",星链的工厂、星座、终端形成了自有闭环,不和外部合作,而其他星座如英国的 Oneweb、亚马逊的 Project Kuiper,也不太可能在中国落地。长远来看,只有中国的千帆和 GW 值得期待。"

" 计划到 2030 年完成全部 14000 余颗卫星发射。" 上海垣信的展台工作人员告诉《IT 时报》记者。这个时间与 6G 商用节点完全重叠,显然,在中国的 6G 规划中,两大巨型低轨星座承载着天地空一体化网络的关键任务。

如今,距离 2030 年只剩 5 年,国产巨型星座能够如期完成发射吗?

" 最大的挑战是成本,包括发射成本和卫星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星链的卫星成本已经做到了 1 公斤 2 万元人民币,但国产卫星的成本数倍于此。此外,在发射方面,SpaceX 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成本优势的关键,单星发射成本同样是国产同规格卫星的 20%~30% 左右。

不过,今年年底前,中国航天或许在火箭可回收技术领域实现突破。2024 年 6 月,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 10 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火箭由 " 国家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今年下半年,商业航天公司——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也将完成返回飞行试验,有望成为国内第一枚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

卫星生产成本也在一路下降。截至目前,千帆星座的数字化卫星工厂已投入使用,具备年产 600 颗卫星的产能。随着发射进入常态化,单星的成本将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

" 这些星座会出现整合吗?" 蒂姆 · 哈特继续追问,当太空中有数万颗人造卫星时,它们是否会携手?

基于技术挑战和全球现状,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 "No"。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东方 IC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卫星 航空 上海 互联网 6g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