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字母榜 Author 赵晋杰
作者 | 赵晋杰 来源 | 字母榜
图片|公众号 AI 生成
字节系高管正在集体被 AI 六小龙 " 退货 "。
最新调离核心岗位的是前字节皮皮虾负责人张心皓。6 月初,据《智能涌现》爆料,去年 12 月,阶跃星辰旗下角色扮演类应用 " 冒泡鸭 " 停止大范围投入,团队被合并至 AI 助手类应用 " 跃问 "(现更名为 " 阶跃 AI")。
字母榜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作为 " 冒泡鸭 " 产品负责人的张心皓,当前在公司内部的角色已变更为顾问一职。
几乎与张前川改任顾问同一时期,前字节剪映产品经理、月之暗面核心产品负责人明超平,也正式从月之暗面离职,开始下场创业。
字母榜曾在《无人再谈 AI 六小龙》一文中率先指出,原本被冠以六小龙称号的队伍中,因为有人明显掉队(零一万物明确放弃追逐 AGI,百川智能专注医疗垂类赛道),进入 2025 年后,正在事实上缩减为当下的 AI 四小强(智谱 AI、MiniMax、月之暗面和阶跃星辰)。
前有 DeepSeek 靠技术创新异军突起的意外压力,后有科技大厂再次饱和式投入 AI 的焦灼竞争,前后夹击中的 AI 四小强,不得不再次调转策略——从去年开始的模型和应用双轮驱动,重新改换为技术优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四家大模型明星创企几乎都选择将自己重金请来的字节系产品人才,再一次请出公司。
但随着大模型竞争焦点从应用和商业化重新转向技术迭代,这些擅长 To C 应用的字节系人才,相继没了用武之地。
从老 BAT(百度、阿里、腾讯)到新 BAT(字节、阿里、腾讯)的过渡中,除了部分公司在名单中的更迭外,各家公司擅长的基因也重新被外界定位。
老 BAT 中一度被视为擅长做产品的腾讯,开始被新 BAT 中更擅长的字节,夺走了这一产品基因。
凭借上述 APP 工厂的形象,字节培养了一大批产品开发运营人才。字节系高管,也由此成为外部组建创业团队时的产品负责人最佳候选人之一。
哪怕进入 AI 时代,在一众科技大厂中,字节依然是产品力最强的那个:从豆包到即梦,从猫箱到扣子,字节继续保持着新产品推陈出新的节奏,并都将其打造成了行业头部应用。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 AI 大模型创业浪潮到来后,字节系人才为什么成了四小强们的创业标配。
据 MiniMax 天使投资人、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回忆,为了以示重视,MiniMax 创始人闫俊杰,直接给了张前川公司合伙人的身份。
除了有四小强们的高薪挖角诱惑外,人才冗余的字节,当遇到移动互联网发展触顶的现实之后,内部已经越来越无法提供给这些新晋人才更大的施展空间,客观上也使得字节系人才出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据字母榜不完全统计,大模型创业浪潮启动以来的近两年内,字节系高管已有超 20 人投身 AI 创业,其中包括前抖音产品负责人、PICO 副总裁任利锋,创办了数美万物;前字节视觉技术负责人王长虎,创办了爱诗科技;前字节时光相册产品负责人,阿里妙鸭相机负责人张月光,创办了沐言智语;前飞书海外产品负责人张涛,联合创办了 Manus;前剪映商业化负责人陈冕,创办了 LiblibAI(推出了首个艺术智能体 Lovart)……
那些出走四小强的字节系高管,也重新瞄准 AI 应用,创办起了自己的新公司。
去年下半年离开月之暗面后,明超平很快成立了新公司新言意码,瞄准 AI Coding(人工智能编程)应用,对标行业头部产品 Cursor。
AI 编程已经成为当下 AI 应用赛道的最佳实践之一。作为明超平参考物的 Cursor,其最新估值已经逼近 200 亿美元。
近期,外媒报道称,已经有投资机构在联系 Cursor 母公司 Anysphere,提出以 180 亿 -200 亿美元的估值投资该公司。
就在 6 月初,该公司刚刚完成由 Thrive Capital 领投的 9 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为 90 亿美元。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 Cursor 创始团队点头,其估值就将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实现直接翻番的创纪录目标。
尽管 AI 应用前景依然诱人,但对四小强们而言,想要继续维持模型和应用的双轮驱动策略,正变得越来越难。
2024 年 1 月,当国内各家大模型主流玩家纷纷推出性能比肩 GPT-3.5 乃至 GPT-4 的自研模型后,四小强便共同选择了模型和应用的双轮驱动策略。
作为大模型创企中最早喊出模型和应用双轮驱动策略的王慧文,曾对此给出过一个形象解释:只做应用不做模型,其应用价值可能会被模型迭代覆盖掉;只做模型不做应用,其模型后续优化可能会因用户数据缺失而落后,并可能在 To C 应用打造上慢人一步。
哪怕当时外界如李彦宏等背靠大厂的竞对大佬,明确反对双轮驱动策略,认为大多数创业公司玩不起,并多次提醒创业公司要聚焦应用,合理分配有限资源,但在热潮涌入的 2024 年间,四小强们各个手握数十亿融资,没有人想放弃任何一块拼图。
有头部大模型产品战略负责人向字母榜回忆,当时内部模型团队一般分为预训练和后训练,当技术来到大的突破节点时,预训练团队便会拿到更多资源;当技术迭代相对平稳后,后训练团队便会协调产品团队,在应用侧投入更多资源。
整个 2024 年,从 OpenAI 到国内外科技大厂,大模型技术迭代相对平缓的外部现实,进一步坚定着四小强攻占应用高地的决心。
激进如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更是明确表态 Kimi 就是要走 Super App 的路径,并以大手笔投流开路,将用户增长和留存视为公司的重要目标。
作为前月之暗面核心产品负责人的明超平,更是在近期复盘称,我们今天可能会 " 事后诸葛亮 " 地认为,Kimi 激进投流没什么用,或者说浪费了很多资源," 但我会反过来问,换作是你,你当时投不投流?"
毕竟,没有人能够预知到 DeepSeek 的崛起," 当你处在 Kimi 那个关头,如果激进的投流能够换来很好看的增长,你可以更快去吸纳市场上的人才和资源,你做还是不做?"
上述纠结同样在 MiniMax 和阶跃星辰等玩家中上演。但在纠结过后,他们也无一例外选择了做大应用的目标。
有 MiniMax 前员工告诉字母榜,2024 年,公司将收入和产品日活视为两大重要指标。阶跃星辰也被爆出在 2024 年内,高层对 C 端业务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模型的训练。
但大模型技术终究还是走在继续更迭的路上。DeepSeek 的爆火,成为让外界回归技术优先性的直接导火索。
更糟糕的是,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融资环境开始恶化。外界对大模型的投资态度由热转冷。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四小强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人员变动和组织架构调整:去年单月投流过亿的月之暗面,今年 2 月选择了停止投流,并重新定下了技术优先的指标;MiniMax 不再将用户规模和商业化视作重点,而是重新将技术迭代确立为最重要目标;智谱也将训练下一代基座模型视为最高优先战略;阶跃星辰再次表态了追求 AGI 终极目标的决心。
随着四小强策略纷纷转舵,那些原本被重金挖来做大做强 C 端应用的字节系人才,也便就此失去了用武之地。
四小强再次回到两年前的相同起跑线——要靠模型能力证明自己有继续坐在牌桌上的资格。
无论是 2023 年被冠以 AI 六小龙,还是今年缩减为新的 AI 四小强,决定它们名号地位的主要判断标准仍没有改变:有行业知名大佬或顶尖人才带队,技术团队能力出众,要争夺国产 OpenAI 的位置等。
作为大模型初创团队,曾经的六小龙凭借领先大厂一步的模型能力创新,如智谱最先搞出了对标 OpenAI 的技术路线图,月之暗面首发 200 万字长上下文,MiniMax 抢先字节发布视频生成产品等等,才被外界打上了能够对抗大厂地位的六小龙称号。
但现在,在 AI 大模型领域,随着字节、阿里、腾讯进入新一轮饱和式投入期,从基座模型创新到 C 端应用增长,六小龙的先发优势都已经被完全赶超,再加上 DeepSeek 引发的推理模型热潮,和 Manus 带来的通用 Agent 竞争,无一来自这些大模型明星创企,六小龙的含金量也迎来大幅贬值。
如何确保现有四小强的格局稳定,乃至将四小强升格至四小龙,留给它们的主要解决方式还得靠新的模型上线,来证明自己在技术迭代上仍能够跟上 OpenAI 的步伐。
最先有所动作的是 MiniMax,近期发布的首个推理模型 M1,支持 100 万 token 的上下文输入能力,是 DeepSeek R1 的 8 倍,暂时成为全球输入输出最长的推理模型玩家。
据字母榜了解,7 月份将迎来四小强的模型密集上新。届时,阶跃星辰将推出新一代基座模型,月之暗面和智谱也将有新动作传出。
但新的挑战也在接踵而至。近期在 OpenAI 的首期播客中,OpenAI CEO 奥特曼首次公开了 GPT-5 的上线时间点,即有望在今年夏天亮相。
除此之外,按照 DeepSeek 以往内部模型每 7 个月一更新的节奏,新一代 V4 模型也有望在今年 7 月份亮相。
如何在跟国内外两大代表性模型玩家的竞争中,还能做出自己的差异化特色?一场围绕大模型的性能大比拼,再次到来。
参考资料:
《阶跃星辰 To C 产品 " 冒泡鸭 " 将停运,重心转向终端 Agent》智能涌现
《月之暗面前核心产品负责人明超平,入局 AI Coding》智能涌现
《从 "APP 工厂 " 到 "AI 应用工厂 ",字节能找到 AI 时代的抖音吗?》创业邦
《VC 开抢字节前员工》投资界
《AI 创业潮新公司不断、光年之外估值 10 亿美元寻求融资》晚点 LatePost
更多文章
微信又双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