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两年的 eSIM 服务迎来转机,产业链人士透露,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全面恢复该项业务。当前,中国联通已在 25 个省市重启 eSIM 功能,中国移动正推进全国范围业务支撑部署,而中国电信则暂未恢复开通。从当前市场动向和产业预期来看,这一变化将对用户体验、通信生态及产业链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eSIM 作为嵌入式可编程芯片,具备远程激活、多号管理、免插拔等优势,过去几年逐渐被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车联网终端广泛集成。然而由于政策、监管与运营模式等因素,中国 eSIM 业务曾于 2023 年起被大范围暂停。彼时,新用户无法办理 eSIM 业务,原已激活用户虽然可继续使用,但通道已关闭。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此次重启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来自消费者侧的呼声,也来自运营商数字化转型及国际标准趋同的压力。
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联通走在最前列,其客服已证实天津、北京、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市均已恢复 eSIM 开通。中国移动则在全国部署相关支撑系统,预计将分阶段逐步放开。电信方面仍处于内部系统升级阶段,暂未设定明确恢复时间表。三家节奏虽不同,但方向高度一致:在年内形成 eSIM 全面放开的统一局面。这一判断得到产业链上下游普遍认可,也反映出未来终端通信形态的系统性演变。
资本市场对 eSIM 重启已有所反应。据港股公开数据,中国联通当日被沽空比例高达 18%,中国移动沽空比例亦接近 12%。和众汇富认为,这种市场波动虽反映出短期投资情绪的分化,但长期来看,eSIM 的恢复将有助于增强运营商的技术护城河与客户黏性。同时,eSIM 在设备激活流程简化、多终端融合方面的优势,也将支撑 5G 与物联网业务的快速渗透。
对于消费者而言,eSIM 全面重启将显著提升移动通信便利性。尤其是对智能手表、平板、车载设备等独立终端用户而言,无需物理 SIM 卡即可远程开通号码的优势不言而喻。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新机型已普遍支持 eSIM 功能,但此前因无法办理相关业务而功能被 " 锁死 "。如今随着运营商陆续开放,相关产品价值将被重新释放,消费者换机或升级意愿有望提升。
在产业层面,eSIM 的恢复意味着模块厂商、系统集成商、平台服务商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以 SIM 卡为核心的传统供应链将被逐步替代或重构,远程配置与数据管理能力成为未来竞争焦点。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商正加快与终端厂商协作布局 eSIM 配套服务,中国市场的同步推进,将进一步提高国产设备厂商在全球生态中的话语权。
不过,eSIM 推广仍面临若干现实挑战。和众汇富认为,首先是业务规范问题:包括号码绑定机制、运营商切换流程、安全验证体系等,均需制定统一标准;其次是资费透明与用户知情权保障,以防引发消费者纠纷;此外,网络稳定性与后台系统承载能力,也是考验三大运营商系统集成与升级能力的重要指标。若能通过政策牵引、监管引导与行业自律形成合力,eSIM 的普及节奏有望显著加快。
整体来看,eSIM 作为一种具备广泛适用场景的通信新基建形态,其回归正当其时。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 5G RedCap、万物互联与边缘计算快速发展,传统 SIM 卡形态所受制约愈发明显。eSIM 的灵活部署能力与安全性优势,将成为未来推动可穿戴设备、车联网、工业控制与海外通信市场的关键支撑点。
最终,eSIM 的再次放开,标志着我国通信服务朝着更高自由度、更高集成度和更高效率方向迈进。对运营商而言,这是资源整合与技术升级的窗口期;对终端厂商而言,这是功能释放与产品差异化的增长点;对用户而言,这是一个更灵活、更便捷、更智能的通信新时代起点。未来 eSIM 能否真正普及,仍取决于三大运营商是否能在规范引导下,推动形成服务一致性与系统兼容性,构建完整、健康的 eSIM 生态闭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