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集微APP 06-23
产业观察:从芯片、关节、整机到应用,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链完成场景闭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今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爆火以来,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领域。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达 6382 亿美元,预计至 2032 年将突破 2.5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 20%。人形机器人作为 AI 时代的重要产物,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AI 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使其从高算力的智能领域迈向简单的执行操作。过去机器人以形态仿真为研发重点,如今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人形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具身智能的载体,从概念炫技迈向大众通用商业化阶段。中国产业链的务实基因开始显现——让机器人真正学会 " 干活 ",成为这场突围战的核心命题。在芯联集成 2025 年投资者日的讨论中,一条清晰的产业化路径浮出水面:从成本优化、精度攻坚到场景落地,中国玩家正用独特的工程智慧破解商业化魔咒。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 " 灵魂觉醒 "

传统人形机器人研发曾长期陷入 " 形态仿真 " 的误区,将外形酷似人类作为首要目标。但 AI 大模型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这一轨迹。因时机器人 CMO 房海南指出:" 过去 30 年学界以形态仿人为第一要务,而 AI 大模型让远程机器人成为具身智能载体,从形态仿真转向类人操作,再到类人完成任务。" 高通将之预测为行业转折点 —— 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 1.24 万台,市场规模 63 亿元,未来十年产值有望突破 4000 亿元。

"DeepSeek 推动 AI 应用迎来‘安卓时刻’,业界对发展 AI 基建逐步形成一致预期,AI 相关资本开支进入上行通道。" 芯联集成研发副总陆珏表示。

首先成本就是悬在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五年前,一只灵巧手的价格堪比百达翡丽,动辄百万的标签将人形机器人禁锢在实验室。如今,这条价格曲线被中国供应链强势扭转。

因时机器人 CMO 房海南见证了这场变革:该公司通过自研微型伺服电缸、用可靠连杆替代故障率高的腱绳传动,其五指灵巧手价格已降至数万元。因时机器人自研的微型伺服电缸集成了电机、减速丝杠、传感器和伺服驱动,单指主动力达 3 千克,接近人类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其触觉传感器采用芯联集成的 MEMS 工艺平台,实现 0.2 毫米级精度 —— 这正是穿针引线演示背后的技术支撑。

更底层的成本革命发生在芯片层面——芯联集成研发副总陆珏揭示了产业链的 " 不可能三角 " 挑战:功能日益复杂,结构却要更简约,成本必须可控。为此,上游芯片厂商将驱控板的 MCU、功率驱动等分立器件深度集成为单芯片系统,外围元件减少 40%;同时用国产方案替代 "ST MCU+TI Driver" 的昂贵组合,显性成本直降 30%。而芯联集成的策略更显灵活:先用 SiP 封装整合多颗国产芯片,规避高成本流片风险。" 等应用足够普适,再优化为单芯片降本。" 陆珏道出产业初期特有的生存智慧。

精度则是商业落地的生死线。当灵巧手穿针引线的视频刷屏网络,从业者清醒地知道:实验室的 99 次成功抵不上产线上 1 次失误。因时机器人将手指精度做到 0.2 毫米,才能稳定完成对指动作,但这仅仅是硬件基础。" 真正的挑战在感知 - 决策 - 执行的全链路协同。" 魔法原子联合创始人顾诗韬指出。这家在追觅科技工厂跑通全球首例多机协作的企业,深谙精度背后的系统工程:为突破传统 6 主动自由度的局限,他们自研 22 自由度灵巧手;通过 20 多个遥操团队采集真实工厂数据,构建 " 眼 - 臂 - 手 " 毫米级协同的闭环。在客户的某洗衣机工厂,4 台魔法原子机器人已完成上下料、质检、插拔、搬箱的连续工序,动作速度较年初提升三倍。这背后是对 99% 良率的执着—— " 算法再强大,硬件精度不够就是空中楼阁。"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 " 黎明前的黑暗 "。芯联资本的分析颇具洞见:" 硬件发展受益于军工航天技术下放,如行星滚柱丝杠和无刷电机;软件则因工业机器人普及而快速迭代。2024-2025 年,两者在人形机器人上交汇,形成 P0 到 P2 的跨越。" 这意味着:现在正是布局技术、卡位场景的最佳窗口。

而这场机器人革命的终极意义,不是让机器人像人,而是让人因机器人而更自由。

场景破局:从 " 为动而动 " 转向 " 为用而造 "

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能完成复杂动作,但产业化的核心是 " 有用 "。当成本与精度逐渐破局,场景选择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临门一脚。产业正摒弃 " 为动而动 " 的炫技逻辑,转向 " 为用而造 " 的务实主义。

" 我们不追求全能,而是先在单一工序形成商业化闭环。" 顾诗韬直指产业痛点 —— 当前人形机器人更现实的路径是从 " 专精 " 到 " 通用 ",而非一蹴而就。" 真正的产品要经得起产线 24 小时考验。" 房海南也强调。

魔法原子的商业闭环路径清晰而克制:先在单一场景跑通现金流,目标 2027 年实现万台级出货时将整机成本压至 10 万元内,再向更多场景泛化。为此发起的 " 千景共创计划 ",正联合芯联集成研发高集成电驱控芯片,构建产业生态。

工业场景的刚需推动技术快速迭代。洗地机工厂每年需更换 6-7 次型号,传统工业机器人切换成本高,而人形机器人的柔性优势得以凸显。芯联集成与魔法原子合作开发的高集成电驱控芯片,针对工业场景的高负载、长寿命需求优化,使机器人能在 24 小时连续作业中保持稳定性。这种 " 场景定义产品 " 的逻辑与汽车产业类似:比亚迪等车企通过规模化应用推动碳化硅芯片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也正通过工业场景积累数据、优化工艺。

因时机器人则在医疗与助老场景展开深度探索。该公司的灵巧手在假肢领域已实现数百台销量,其触觉反馈系统能让使用者感知物体重量和材质。芯联集成正在开发的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未来可嵌入机器人手掌,使抓取玻璃器皿等易碎物品时能自动调节力度。

" 家用机器人需要万能,但工厂机器人只要搬好箱子。" 芯联资本袁锋点出场景落地的本质," 从确定性强的地方切入,才有资本支撑进化。" 这种 " 技术向善 " 的应用,正是人形机器人突破伦理争议、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离不开供应链的深度协同。在这场产业化长征中,中国供应链同样展现出独特韧性。

袁锋强调:" 单打独斗赢不了这场竞争。" 围绕着芯联集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芯联集成提供核心芯片和传感器制造(上游),因时机器人制造灵巧手关节(中游),魔法原子组装整台机器人(下游),追觅科技则开放工厂进行实际测试(应用方)。这种 " 芯片制造 + 零件商 + 整机厂 + 用户 " 的合作模式,正在加快技术进步。正如芯联集成董事长赵奇所说:" 我们不做完整机器人,但机器人每个动作都离不开我们的芯片。"

赵奇强调,公司的 " 货架式系统代工 " 理念,正成为产业创新的底层支撑——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全环节开放,客户按需取用。当因时机器人用 BCD 工艺触觉传感器提升抓取反馈,当魔法原子驱控模组通过 SiP 封装缩减体积,当 AI 服务器高压电源搭载 55nm BCD 芯片,这种柔性协作模式悄然降低着创新门槛。" 客户要打谁的品牌都行,我们只做底层赋能者。" 赵奇说。这种去中心化的产业链分工,恰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的密码。

不可忽视的是,数据标准缺失是当前最大挑战。顾诗韬指出:" 各企业采集数据的终端设备不同,导致数据无法共用,甚至不能训练同一个模型。" 为此,魔法原子发起的 " 千景共创计划 " 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统一传感器接口和数据格式,联合 1000 家合作伙伴打造标准化场景库。芯联集成则提供硬件支持 —— 其开发的传感器融合芯片可兼容多品牌传感器,为数据统一奠定硬件基础。这种 " 生态共建 " 思维,正是避免行业陷入碎片化的关键。

结语

走向车间的人形机器人,终将超越工具属性。当因时机器人的微型伺服电缸赋能医疗设备,当魔法原子的运动控制算法反哺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涟漪已然扩散。" 这些创新不止用于人形机器人," 房海南表示," 它们正成为撬动智能时代的支点。" 而中国产业的答卷清晰而笃定:让机器人先学会搬箱子,再陪伴人类摘星辰——这或许才是穿越产业周期的真正解法。

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正从实验室的聚光灯下,蔓延至工厂的水泥地、商场的抛光砖和家庭的木地板。当魔法原子的机器人手臂稳稳抓起流水线上的零件,当因时的灵巧手在手术室完成精密缝合,当芯联集成制造的芯片在千万个关节中无声运转——这场产业化长征的每一步,都在重塑人与机器的共生边界。

而中国制造特有的垂直整合生态,正在这条赛道上跑出独特节奏:不做炫技的独舞者,而要成为支撑产业崛起的筋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ai 人工智能 芯片 海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