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2 日是夏至,养猪龙头牧原股份(SZ002714)为这一天又赋予了其他意义—— " 养猪节 "。当天,来自全国的上千名公司养猪骨干都要回到总部,共同庆祝这一节日。
去年的活动上,牧原股份强调更多的点是降低养殖成本,今年的强调点则变成了国际化。筹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和越南企业合作等,都构成了牧原股份国际化的标志事件。
6 月 22 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NBD)在牧原股份总部采访了公司董秘秦军,他谈起了赴港 IPO 的战略意图、人工智能养猪、猪周期新特点等话题。
在秦军看来,融资规模不是赴港 IPO 的目的,也不是因为牧原股份缺钱,而是为提升牧原股份在全球市场的 " 可信度 "。未来 5 年,国际业务在港股上市后可与公司其他业务相互助力。国际业务的内容则是输出新兴技术——公司希望通过经 " 非洲猪瘟 " 淬炼后的养猪能力,在海外获得超额收益。
他也谈到了行业情况,秦军认为,养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降本,"10 元 / 公斤 " 成本时代不会太远,猪周期也将呈现 " 弱周期、窄波动和慢变化 " 的特点。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谈港股 IPO:完成发行本身比融资规模更重要
从企业战略角度说,今年牧原股份要办的一件大事就是国际化。
早在 4 月份,牧原股份就披露了赴港 IPO 计划,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研发创新及公司运营等用途。牧原股份于 5 月 27 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 H 股发行申请。在 22 日的采访中,秦军介绍了公司港股 IPO 的战略考量、进度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NBD:公司目前已经递交了赴港 IPO 招股书,预计最终 H 股发行时间会在什么时候?
秦军:根据我们的判断,牧原股份赴港 IPO 的窗口时间是 10 月和 11 月,也就是今年第四季度内。从牧原股份的自身情况来说,(港股 IPO)是未来 5~10 年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在此完成上市发行,能提升牧原股份在全球市场的可信度。
我们都能看到香港资本市场这一年以来发生的积极变化,它正在吸引全球优质的龙头公司到此上市。港股 IPO 有助于赢得全球投资者的信任,并重新为行业龙头定价。
牧原股份最终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发行量和价格,完成港股 IPO 这件事本身比融资规模重要得多。
NBD:您刚刚谈到了为行业龙头定价,现在港股市场对猪肉等消费股的估值处于什么水平?
秦军:参照国外(指欧美日股市等)可比养猪上市公司,牧原股份的收入规模和盈利都高出很多,但目前估值比他们低。一个积极的现象是,部分港股上市养猪公司的估值也正在提高,比如德康农牧(HK02419)今年股价上涨约 190%,总市值从 100 多亿港元涨到超 300 亿港元。港股市场为行业龙头增加了一定溢价,我们也有这一方面的希望,但最后还要看市场如何定价。
NBD:我们注意到公司 H 股 IPO 募资用途是积极开展国际粮源的寻源工作、计划扩大海外人才库、加强与海外领先企业(包括当地生猪养殖企业)的合作等。这似乎和 A 股 IPO 募资的普遍用途有所区别?
秦军:因为 H 股 IPO 和 A 股在细节上有区别,比如 A 股 IPO 的养猪企业主要就是募资扩厂。港股市场有灵活的制度安排,不需要以特定的募集资金投入实际的新项目建设⋯⋯只要投资人觉得股票价格合适,他就能投。
再次强调的是,牧原股份本次港股 IPO 并不是看重融资规模,也不是因为缺钱。牧原股份目前债务结构健康,今年目标负债还要降 100 亿元。我们还发行了 " 科创债 ",作为高质量、科技型的龙头企业进行发债融资,有息负债的利率并不高。
总之,牧原股份现在去港股 IPO,是天时地利人和。
谈 " 出海 ":暂时不考虑建饲料厂 设备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
NBD:牧原股份港股 IPO 申请资料显示,公司正在探索海外市场,通过领先的装备与技术 " 出海 ",赋能全球生猪养殖行业。" 公司会以先进的技术及智能化养猪设备作为切入点,在猪肉消费潜力较大的海外主要市场进行布局。" 这句话怎么理解?
秦军:海外市场有机会,我们 " 出海 " 的第一步是到越南。
牧原股份经历过 " 非洲猪瘟 " 的考验,我们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新兴装备等为海外客户服务,这是我们落子越南业务的初步考虑。
2024 年,牧原股份与越南本土养殖公司 "BAF" 达成合作协议。当时越南的投资方在展会上看了我们的智能装备展示,就希望把一个新厂按照牧原在国内的设计方案设计。
" 出海 ",是牧原股份养猪、生产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输出。我们在国内也做了智能装备的输出——比如除臭灭菌工艺和设备的输出。
NBD:目前装备收入占牧原股份总营收的比例并不高,业务规模并不大,公司为什么还是考虑设备 " 出海 "?
秦军:我们养猪和屠宰的体量很大,才显得智能设备方面的营收占比低。如果智能设备的收入占比在 5%,就能贡献几十亿元营收。智能设备当前在培育阶段,我们希望以这些方式为载体,向行业输出技术能力。养殖技术路径中的潜在降成本空间挺大。
NBD:农业 " 出海 " 选择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饲料 " 出海 ",牧原股份会在海外建饲料厂吗?
秦军:目前没有在越南建饲料厂的想法。我们把新技术和新模式带到新市场,肯定会有超额收益⋯⋯随着公司东南亚的业务布局变多,彼此有了更深的连接,不排除建饲料厂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谈人工智能养猪:未来目标是 24 小时无人值守
NBD:现在通用的人工智能工具很多,会给养猪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秦军:人工智能具有通用特点,能运用到不同的生产场景,但要解决关键的人工智能技术节点。比如牧原股份一直在做数字化," 牧原肉食 "(即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就有几千万元。但也是到去年下半年,牧原股份 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才完成全流程再造。去年下半年,牧原肉食盈利好转,就有数字化工程推动的原因,这次养猪节我们也重奖了该团队。
又比如,最好的无人机、机器人都能通用,但它们要在养猪行业当 " 专家 ",就需要时间投入以及人才投入。
牧原股份现在使用的人工智能应用首先是在健康方面,公司的内部应用还有 " 无人值守 " 的远期场景。我们研究发现,人持续进出猪舍是重要的疾病传播渠道之一。而减少人进出猪舍后还要把猪管好,就需要借助很多设备,如监控设备、智能诊断设备等。
NBD:牧原股份有智能化目标吗?
秦军:未来难点是能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 24 小时无人值守。
从防控猪瘟作为切入口,大规模运用智能装备、减少人接触,这肯定是未来的方向。未来的无人值守一定可以实现,至于形态怎么样,还不能准确地下一个定论。
当然养猪人也很重要,我们发现相同装备条件下,不同团队养猪差异比较大。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管理、干部管理能力以及内部组织变革。比如在薪酬指标方面,现在已经有场段长给饲养员进行行为的 " 量化 " 算账:哪些行为对养猪好,就对应结算工资多少。
谈猪周期:当前猪市特点是 " 弱周期、窄波动和慢变化 "
NBD:猪周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投资者很关心,能不能再谈一谈对周期的理解?
秦军:生猪本质上是大宗农产品,价格不可能一直跌也不可能一直涨,它存在波动。只是说经历 " 非洲猪瘟 " 后,猪价呈现大幅波动的新特征。鲜肉消费市场的偏好决定了生产多少就要消费多少,猪周期在各类农产品周期中相对较短。由于生猪不能以库存作为缓冲垫,所以只能通过价格(调节)完成市场出清。而国外猪价波动小,这与外国人喜欢做罐头肉延长消费周期有关。
无论是猪肉 " 去产能 " 还是 " 增产能 ",都是对价格波动的一种反应。去年猪价较为稳定,这与全行业母猪产能稳定有关。去年,母猪存栏量增加得非常有限。母猪到产猪再到育肥猪出栏,整个生长周期是 3 年。只要能繁母猪产能稳定,就能稳价格,猪价就不具备大幅波动的基础。2024 年、2025 年和 2026 年,行业很有可能连续 3 年盈利,但这不等于说大家发大财。
NBD:那您认为现在猪周期处于什么阶段?
秦军:我个人总结有三点:弱周期、窄波动和慢变化。弱周期和窄波动已经谈过了,慢变化是指过去市场上那种 " 出清 " 的剧烈表现形式,很难在未来重演。
行业现在的新变化是一个好的趋势,有利于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NBD:在上述三个特点之下,行业未来依然要降本,您认为极限降本的程度有多大?
秦军:牧原股份今年养猪的完全成本是每公斤 12.2 元,现在内部都在提每公斤 9.5 元和每公斤 9.8 元的目标。我相信现在距离养猪成本 "10 元 / 公斤 " 时代不会太远。
在中国养猪行业,只要效率做到足够好、实现成本领先,就拥有领先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但中国养猪行业总量大、从业者数量多、地域分布广,行业内差异很大。中国养殖户达到 1000 万户,有这么大的基数在,总是有成本高的和成本低的。
未来降本的核心还是疾病防控,我们很多的智能化设备应用都是为了疾病防控。对公司来说,疾病健康管理是所有的矛盾核心,需要设备、人才和管理支撑。
另外,牧原股份已经结束了高强度的资本开支周期,现在的核心是增强盈利能力,最后要通过现金分红让股东回报政策变得更 " 有预期 "。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