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咖智库 06-24
Steam爆款《捞女游戏》被骂上热搜!这游戏到底戳了谁的痛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LAIKA  

  2025/06/24  

被标签绑架的情感与现实撕裂

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近期一款名为《捞女游戏》(现更名《情感反诈模拟器》)的游戏大火。该游戏自 6 月 19 日上架 STEAM(蒸汽平台)后,在短短几天内不仅收获了巨大流量,更是带来了许多争议。

(STEAM 商店截图)

据了解,这款游戏的形式,类似之前大火的《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采用真人影视拍摄 + 互动的形式,由导演胡耀辉执导,前方工作室开发和发行。据称,该游戏设计来源于主创团队真实经历,上线 " 互助留言板 " 功能旨在提供 " 男性玩家温暖互助营地 "。

截至 6 月 24 日,该游戏排在 STEAM 热销榜单第四名的位置(前三名均为免费游戏),并且超过正在打折的首款国产 3A 大作黑神话悟空。目前该游戏已经收获超过两万份评论,好评率达到 96%(好评如潮),作为一款国产游戏新秀,在短短四天内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这一成绩实属不易。

(STEAM 热销榜单排名截图)

01

爆火密码

争议性标签与舆论博弈的流量逻辑

说实话,这份游戏大火的重要原因,可能并不是本身的制作,而是在于其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

游戏原来以 " 捞女 " 为标题,直指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并且通过游戏的形式演绎出来。游戏以虚构的情感博弈剧情为叙事核心,匠心打造 6 位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玩家将扮演男主角,与她们共同演绎一系列充满悬念与转折的情感故事。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玩家不仅能系统性掌握情感相处知识、深度剖析两性关系的本质,还能跟随剧情发展逐步解锁超 14 万字的《恋情知识档案》。作品采用交互式叙事手法,如同剥茧抽丝般层层拆解情感诈骗、PUA 精神操控、经济勒索等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陷阱,将游戏巧妙转化为一堂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的反诈实践课堂。

但是,大多数人在深入了解并游玩之前,首先第一眼直观看到的是 " 捞女 " 两个字,并且开始选边站队。甚至有一些官方媒体亲自下场,划分至不同的阵营。

首先是支持方,普遍以男性为主。支持的原因无外乎在于,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些特定的事件(如胖猫等)被无限放大,在这部分人的叙事视角中,似乎 " 捞女 " 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必须要上纲上线无限讨伐。

反对方则普遍以女性为主。反对的原因被某官媒总结为:游戏自称 " 揭开情感欺诈的真实面纱 ",却从标题开始就用 " 捞女 " 这个充满恶意的词汇扫射全体女性。游戏的情节中更是充斥着对女性的物化想象,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性别战争,把广大女性 " 符号化 " 为欺诈主体。所谓的 " 互助留言板 ",沦为厌女、恨女言论的集散地;标榜的 " 反诈教育 ",实则是异化个体创伤,煽动群体对立的遮羞布。

在非黑即白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中,由于支持方与反对方激烈的碰撞,反而造就了游戏迅速出圈并登上热搜。并且 B 站等平台封禁游戏宣传账号的做法,更加为游戏增加了热度。

(STEAM 评价截图)

02

性别对立

标签化叙事下的群体割裂与认知偏差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一款游戏带来的影响无论正面或者负面,没必要产生过度应激反应。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根据某位主人公的真实经历写过一篇关于捞女的文章,因为标题及内容有关于 " 捞女 " 的字眼,评论区引来了大量的留言,甚至有人在后台不断发消息骚扰。

坦率说,网络上大量激烈的评论,都有点 " 虚空索敌 " 的味道。

一方面抨击 " 捞女 " 的男性群体,其实在生活中几乎从来没遇到过这类人,但他们的评论又喜欢无差别的攻击每一位女性(即便生活中身边的女性都很好);另一方面,喜欢反击的女性其实又不是捞女,但她们看到类似的字眼后,习惯于将抨击个别行为的评论上升为对女性群体的攻击,因而又陷入无穷的网络争论中。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类似于《情感反诈模拟器》这样具有争议的游戏,就很容易成为制造性别对立的引爆点,然后直指婚恋市场,最终得出悲观的结论。

不过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喜欢过不被定义的人生,但许多看问题的观点又是被网络定义出来的。

03

虚实启示

从虚拟反诈到现实情感的联结之道

《捞女游戏》的社会影响,本质上是将现实中的性别矛盾以极端化的形式搬上了虚拟舞台 —— 它既通过 " 反诈 " 主题让部分玩家意识到情感关系中的风险,却也因标签化的叙事加剧了两性间的对立与猜忌。

游戏里的 " 情感陷阱 " 被人为地放大为对某一性别群体的整体批判,现实中的舆论场便不可避免地陷入非黑即白的撕裂:支持方将其视为 " 避雷指南 ",反对方则认为它在制造 " 性别污名 ",而这场争论的副产品,正是让 " 不婚不育保平安 " 的口号在网络空间里持续发酵。

但荒诞的是,当部分人躲在手机屏幕后高喊 " 拒绝亲密关系 " 时,现实中的孤独感却从未如此真切。各种社交平台上充斥着 " 恋爱脑避雷 " 的段子,短视频里满是 " 独立人设 " 的表演,可深夜 emo 时划过的交友软件、周末独自走进电影院的身影,又暴露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对情感联结的本能渴望。

这种 " 嘴上躺平,心里渴望 " 的矛盾,本质上是网络舆论极化与现实情感需求的错位。当个别极端案例被无限放大,当性别对立被包装成流量密码,许多人开始用 " 不婚不育 " 作为防御机制,却忘了真正的情感智慧,从来不是用虚拟世界的标签武装自己,而是在现实的烟火气里学会辨别与成长。

所以,比起沉迷游戏里的 " 情感博弈 ",或是被网络口号裹挟着走向极端,或许更该做的是关掉屏幕,走进真实的生活。去观察身边伴侣间的互相扶持,去感受朋友聚会时的轻松交谈,去经历一次笨拙却真诚的约会。那些真实的微笑、争吵、和解,那些带着体温的拥抱与眼神交流,才是破解 " 情感焦虑 " 的钥匙。毕竟,虚拟世界的 " 反诈攻略 " 再详尽,也代替不了现实中用心经营关系的能力;网络上的对立情绪再喧嚣,也掩盖不了人类对爱与被爱的终极渴望。唯有回到现实,在具体的人和事中学习理解与包容,才能让情感需求摆脱舆论的绑架,找到真正的落点。

结 语

《捞女游戏》的争议,是现实性别矛盾在虚拟世界的极端投射。它以 " 反诈 " 唤醒风险意识,却因标签化加剧对立。当虚拟争议喧嚣,我们更应回归现实:真正的情感智慧,不在博弈攻略里,而在对具体个体的理解包容中。唯有在真实相处里学会看见与接纳,才能破解情感焦虑,让爱回归本质。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Highlights

经济周期下,捞女们也开始降级了?

当感情成为一门生意,还有纯洁的爱情么?

年轻人为何不结婚?是不想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steam 神话 导演 档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