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当人形机器人 " 天问 " 在光谷咖啡连锁店端出一杯咖啡时,武汉高校的 " 机甲战队 " 正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 " 横扫千军 "," 元古大模型 " 已实现岩石、化石的智能鉴定。
当世界最强体格人形机器人 H1 来武汉成功 " 补脑 " 后,Manus 在光谷关山口化蛹成蝶,震动全球 AI 界,掀起继 DeepSeek 诞生后的又一波浪潮。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校长华金急切地来武汉问道,寻求联合培养 " 人工智能 + 多学科背景 " 国际人才。
有人说,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不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正在塑造武汉的当下——迈向未来之城。
人形机器人列队而来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人形机器人骨架、外壳、零部件。 记者高勇 摄
奥特曼、威震天,这是少年时代电视中的人形机器人,谁想到它们的 " 兄弟 " 有一天会齐刷刷来到我们身边。
今年 2 月 5 日,10 款人形机器人在武汉展出,其中 7 台来自武汉高校。武汉人形机器人缘何能一夜勃兴?
" 源于武汉高校的综合科研实力。" 在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欢教授看来,这些机器人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续 40 余年的技术与人才接力。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已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教的熊有伦院士便开始了机器人的研究。如今,他的学生丁汉院士朝着机器、人与环境的科研方向不断深化拓展,研发的 " 荆楚 "" 神龙 " 两款人形机器人分别应用于不同场景。其中 " 荆楚 " 短时间历经 4 次迭代,不仅能在生活场景中提供服务,还能干工业场景中的检测、搬运等工作。
" 天问 " 正在咖啡店当服务生时," 神龙 " 将进医院 " 规培 "," 劳动者 " 系列人形机器人尝试帮人类干更重的体力活 …… 搬东西、做家务、跑马拉松、走大桥猫道,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制造难度可不低。
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了 " 天问 "1 号、" 天问 "2 号两款人形机器人。刘胜表示,人形机器人需要灵巧的双手、稳健的仿生脚和强大的智慧脑以及轻量化设计。人形机器人产业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新技术,有望成为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未来产业新赛道。
不少业内家长同样看出了这一未来产业的专业方向。4 年前,张悦恒在从事机械工作的父亲支持下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大三时他便和同学搭建了一台红外雷达小机器人。
" 奔向未来,是我的学习动力。" 即将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的张悦恒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高效,从而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蝴蝶翅膀驱动未来
Manus 获全球关注。
人形机器人在武汉还来不及歇歇脚,今年 3 月 6 日凌晨,全球第一款通用智能体产品—— Manus 在光谷关山口化蛹成蝶,成为继 DeepSeek 后又一匹火爆全球的 " 黑马 ",不久后拿下 5 亿余元融资。
不仅能思考、还能帮你干活的 Manus AI,其联合创始人为肖弘。肖弘 2015 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Manus AI 则是他创立于光谷的 " 蝴蝶效应 " 公司的产品。
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在武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AI 大模型应用开始涌现,应用到越来越多的业务场景中。
" 找到鱼化石,就能推测鱼长什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去年底发布了 " 元古大模型 "。这个模型不仅可以智能鉴定岩石、化石等,还可复原包括古鱼类化石在内的古生物化石。" 元古大模型 " 综合运用了图生文、文生图、文生文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架构。未来,它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首任院长蔡新元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创作大模型 ARTDesigner XL,将创作时间从 3 个月缩短至 2 天,被业界称作人工智能艺术的先行者。他将非遗传播、文旅夜游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先后完成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庆典 " 光耀湖北 " 彩车、" 万里长江第一屏 " 灯光秀等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在蔡新元看来,芯片将计算的边际成本降到零,大模型则将创意的边际成本降到零。
目前,近 20 个大模型正在武汉拔节生长,覆盖科研、艺术、交通、医疗、农业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科学家们还有更深的思考。
在武汉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黄智生研发 " 树洞救援 " 机器人,成功实现 6000 多次干预救援,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武汉已成为全国树洞救援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盛建中、陈炤昊等开创性地将图像修复技术应用到寻亲当中,研发了 "AI 宝贝 ",彻底解决了寻亲中 " 人脸不够清晰 " 这一核心问题。团队同学一起运用图像修复技术,帮助找回 19 名失踪儿童。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变革,也正成为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温暖伙伴。
未来之城就在脚下
5 月 16 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揭牌。记者覃柳玮 摄
一个月前,出道不久的 " 荆楚 " 人形机器人落户武昌区,进入批量生产环节,预计今年三季度可陆续出厂上岗。
几乎同时,武汉出台了《武汉市大力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并设立 10 亿元人形机器人基金,支撑武汉打造全国人形机器人标杆城市。
武汉人工智能实力之强、发展速度之快,引起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注意。经过几轮磋商,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与武汉科技大学 " 牵手 " 成功——设立武汉科技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学院,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今年 9 月招生。
专门来汉的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校长华金告诉记者,这是该校除哈佛大学外的第二个海外学院。他觉得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明确的未来目标,对两校合作培养 " 人工智能 +" 国际化人才充满期待。
目前,武汉有 33 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东湖高新区则汇聚人工智能企业 738 家,产业规模超 450 亿元。
芯片是人工智能的算力基础,武汉高校正源源不断输送芯片人才。" 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 100%,而 40% 的人在光谷就业。"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雷鑑铭介绍,人工智能与芯片双向共生,该院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专业就业持续火爆。
1994 年,雷鑑铭从湖南邵阳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系。也正是那一年,该校首设微电子技术本科专业。在华中科技大学 30 年,雷鑑铭见证了微电子专业的发展。他说,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也相继建立了微电子学院、芯片产业学院,这些学院都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一手扶持发展起来的。" 一家强不算强,一家大不算大,只有武汉高校一块发力,‘钢’的城转型为‘硅’的城,才能共促武汉人工智能发展。"
" 今年我拿到了全国 10 个人工智能领域的 offer,其中 3 个是武汉的。" 刚刚从武汉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魏杰即将入职光谷的小米科技武汉公司,从事硬件研发。他说,今年他有 6 个硕士同学留在武汉就业,从事的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工作。
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程磊表示,人工智能产业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软硬件层面多个学科,目前整个行业核心的研发岗位,如算法工程师、机械研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人才缺口都比较大。
" 武汉几所在人工智能领域实力雄厚的高校已经在合作编写教材。" 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张聪表示,武汉高校人形机器人能在短期内落地并批量生产,得益于雄厚的高校学科基础以及传统产业沉淀,是长期积累蓄力的结果。
5 月 23 日,101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在家中练习使用 DeepSeek,这位世纪老人正在触摸这座城市的下一个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未来。66 年前,当 34 岁的崔崑海外求学时,他所追求的未来是:我们中国人能生产出自己的模具钢。武汉就是这样一座离未来很 " 近 " 的城市,因为这里的年轻人从不缺少理想和憧憬。
来源:长江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