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6-25
AI会催生哪些新职业?人形机器人当前能否量产、会不会照护老人?专家这样回应每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2035 年我国护理人员缺口预计在 1300 万人左右。"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刘琼认为,目前来看,AI 养老机器人将是缓解护理人员缺口压力的现实选项。

6 月 24 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 186 期 " 经济每月谈 " 在京举办,本期活动的主题是 " ‘人工智能 + ’的实践和前景 "。

当前," 人工智能 " 成为全社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 " 人工智能 +" 行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 版)》,提出到 2026 年,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是否会对就业造成冲击?哪些新职业可能因 AI 而兴起?从技术和成本角度看,人形机器人是否具备规模化量产条件?如何避免 " 机器替代 " 导致的情感缺失?

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多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在活动现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和采访。

" 经济每月谈 " 活动现场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AI 兴起有望催生更多 " 一人独角兽 " 企业

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保持增长态势,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保持 20%以上的增长率。

与此同时,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发布的《2024 年人工智能就业晴雨表》报告指出,金融、信息技术和专业服务等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 " 高渗透区 "。人工智能深层次重构了这些行业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创造逻辑,对传统就业形态带来结构性冲击。

" 人工智能发展会对部分就业形成冲击,但有些重要方面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磊在活动现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决定人工智能命运的一个核心条件是避免成为 " 平庸的自动化 "。平庸的自动化是指人工智能算法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尽管能够替代一部分劳动力,节约企业劳动成本 , 但并不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幅增长,无法对失业者提供合理补偿。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干预平庸的自动化现象,减轻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

张磊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经验主义范式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洞察力。" 有些人文科学领域的人士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我觉得未必。" 张磊表示,人文科学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也会面临被淘汰的压力。不过,在理论知识加上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内化为实践知识,形成新文科,反而可以将人工智能强大搜索能力和快速验证功能同人类专家独有的洞察力结合起来。这样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恰恰是实现创新范式变革、降低创新成本、增强新产业创造能力并最终缓解就业冲击的关键。

在张磊看来,AI 的兴起,未来可能会催生出两种新的职业:一类是有创造力和共情力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这类人主要集中在 " 一人独角兽 " 企业当中,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另一类就是项目经理。"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背景下,更加注重人去对项目的发展潜力作战略决策,整合创新资源,而不是过多追求技术的原创。"

人形机器人融入家庭是超科技问题

近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发布擎天柱 " 跳舞 " 视频,并表示其人形机器人优化 " 仿真到现实 "(Sim-to-Real)的训练代码,通过强化学习完成训练。

特斯拉 CEO 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表示,特斯拉将在 2025 年小批量生产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并首先在特斯拉内部使用,目标是在 2026 年实现大批量生产并交付给外部客户。

当前,人形机器人是否具备规模化量产条件?" 全能型 " 人形机器人迈入普通家庭还有多远?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人形机器人与家庭服务相结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更是一个超科技的问题,其中包含了人的体验、人的情感和交流等。如果在这个领域匆匆忙忙量产化,可能会造成许多浪费。

" 从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情况来看,达到电影和小说里的 AI 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刘伟进一步向记者表示,目前,大模型所用到的数学都是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更复杂的东西还难以融入。核心问题在于当前我们对智能、智力和智慧还没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 机器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对数据进行结构化的处理,但不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刘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机器人或许具备智力和智能,但还不具备智慧,也就是组织协同的能力。所以,人形机器人要把世界的关系融入到一个家庭里面,这当中的复杂性是超科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它可能还不具备量产的条件。

在刘伟看来,人工智能领域里有一个专业词汇叫 " 人机环 ",仅仅强调机器是片面的,把人形机器人放到环境体系中去考虑,才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

刘琼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透露,腾讯机器人实验室通过前往多个城市的养老院实地调研,发现包括室内巡检、送餐以及辅助老人翻身等行为,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些也是机器人进行基础补位的关键领域。

" 从技术层面看,接触老人的灵巧手对比真人手的关节,想要实现独立的弯曲和旋转,大概需要 20 个自由度。" 刘琼告诉记者,目前头部厂商大概能做到 11 个自由度,所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 我认为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平衡技术应用和人文关怀。" 刘琼表示,高质量的养老,不仅在于提高效率,更多的是关注情感和尊严。机器人在大模型、多模态、仿身硬件等技术取得突破后,可以在交互中融入语言、触觉和肢体表达,减少老人对机器替代的疏离感,但对于深层次的情感慰藉,是很难替代的。

" 未来,对机器人和护工进行分工协作,可能是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模式。" 刘琼认为,让机器人承担更多体力的劳动,提供基础安全的监护,才能把护理人员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心理关怀和专业干预上面,实现 " 技术增效、人文增温 " 的协同。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ai 机器人 就业 张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