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编辑 | 张佳儒
6 月 30 日(下周一),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 云知声 ")预计将登陆港股。
云知声是一家有 " 故事 " 的公司。2020 年 11 月初冲刺科创板 IPO 时,它在公告中提到在两大领域市占率达 70%,但一个月后科大讯飞工作人员在互动易上发表长文反驳,直接 " 打脸 " 云知声。
港股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云知声在中国 AI 解决方案市场中的市占率为 0.6%。
转战港股后,云知声三次递表敲开港股市场的大门,但相比科创板计划募资额度缩水超 60%。
此外,云知声的 AI 医疗 " 成色 " 被质疑,2024 年医疗收入占比低于 22%,且过去 3 年 AI 医疗客户留存率下降超 17%,具体发生了什么?
拟募资缩水超 60%,
曾遭科大讯飞 " 打脸 "
从 2020 年 11 月份尝试闯关科创板,到如今拟在港股上市,云知声等待的时间超过 4 年。
云知声冲刺 IPO 的过程中,曾因数据披露引起巨大争议。
2020 年 11 月 3 日,云知声递交了招股书,并声称 " 在语音病历市场占有率高达 70%"、" 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70%"。
2020 年 12 月 13 日,有投资者就此事向科大讯飞提问,科大讯飞工作人员一一进行反驳。
针对云知声提到的 " 语音病历市场占有率高达 70%" 事项,科大讯飞认为其在医疗领域的智能语音应用,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营收规模上均远超云知声,且明确表示云知声的表述严重与事实不符。
当时,科大讯飞给出的数据包括:从双方截止 2020 年 6 月 30 日累计覆盖医院数量对比,云知声仅为科大讯飞的 22.90%;云知声 2020 年 1-6 月在语音病历方面的营收仅为科大讯飞的 25.08%。
针对云知声提到的 " 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70%" 事项,科大讯飞认为无论从客户覆盖度,还是从出货量、收入规模等关键经营数据来看,云知声和科大讯飞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且再次表示云知声的表述严重失实。
当时,科大讯飞给出的数据包括:云知声在智能语音模组出货量最大的黑电市场基本没有份额,在家电语音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远低于科大讯飞;2018 年 -2020 年 6 月云知声家电智能语音模组的出货总套数仅有科大讯飞的 5.58%;2020 年 1-6 月云知声语音模组的收入仅有科大讯飞的 3.73%。
存在如此巨大的数据差距,且遭到科大讯飞公开 " 打脸 ",云知声披露的信息一时间遭到外界质疑。
2020 年 12 月,上交所要求云知声进一步披露主要有关业务、财务表现以及控股及管理资料。
仅过 2 个月时间,在 2021 年 2 月中旬,云知声自愿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
在港股招股书中,云知声解释撤回原因称,预期科创板上市申请的批准程序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决定重新将时间及资源重点放在并优先用于业务及技术发展,旨在于业务状况更成熟及市况合适的较后阶段申请上市。
从 2023 年 6 月份开始,云知声冲刺港股 IPO。从 A 股到港股,云知声的拟募资金额缩水超 60%。
2020 年,云知声计划在科创板募资 9.12 亿人民币,而最新在港股拟募资 3.2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 2.93 亿元)。
最新招股书显示,2024 年,在中国 AI 解决方案市场中,云知声的市占率为 0.6%,排名前三的同行可比公司的市占率分别是 9.7%、2.3%、1.8%。粗略计算,市占率第一的同行公司是云知声的市场份额的 16 倍以上。
相较几年前冲刺科创板 IPO,云知声如今披露市占率数据,未提及此前陷入质疑的 " 语音病历市场 "、" 家电智能语音模组市场 ",而是用 " 中国 AI 解决方案市场 " 取代,市占率数值也相应调整。
医疗 AI 收入占比不足三成,
客户留存率 3 年降超 17%
云知声靠发展初期凭借 " 智慧语音 " 起家,之后切入医疗赛道。有媒体报道称,若云知声挂牌上市,将成为港股 "AGI 第一股 "。
云知声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生活及医疗领域的 AI 产品和解决方案。具体看,2024 年,来自生活(包括交通、商业空间、酒店及住宅等场景)的 AI 解决方案及产品实现收入约 7.4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 78.8%;医疗 AI 业务收入约 1.99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 21.2%。
另一方面,云知声的医疗 AI 客户的拓展进度缓慢,同时出现了客户留存率下降的情形。
招股书显示,从 2022 年至 2024 年,云知声的医疗 AI 客户的数目分别为 165 家、167 家、166 家,三年内整体增长 1 家客户。
云知声披露,来自每名客户收入的金额从 2022 年的 68.76 万元增长至 120 万元,但客户留存率从 70.4% 下降至 53.3%,三年时间下降了 17.1 个百分点。
对于客户留存率下降,云知声的解释是该公司利用客户获取资源,将业务重点转向高消费客户。
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医疗 AI 行业里,云知声正遭遇不小的挑战。
2024 年,云知声中国的医疗服务及治疗 AI 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为 2.1%,排名前三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是 5.1%、4.5%、4.3%。
云知声此前坦言称,该公司可能无法成功与当前或未来的竞争对手竞争。云知声也提示风险称,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销售额下降、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及失去市场份额。
在医疗 AI 赛道,云知声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云知声提供 AI 赋能医疗解决方案,如病历语音输入、病历质控、单一疾病质控及医疗保险支付管理,智慧医疗的使用场景围绕 " 电子病历 " 展开。
科创板上市公司嘉和美康同样涉及电子病历业务,与云知声的业务有所重叠。据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嘉和美康继续领跑中国电子病历市场,连续第 10 年取得电子病历细分市场排名第一。
同时,在医疗软件领域深耕的有东软集团、科大讯飞等上市公司。
东软集团 2024 年报提到,该公司连续 8 年蝉联中国医疗 IT 应用市场份额第一,持续保持在医保信息系统、智慧人社等优势领域的领军地位。
截至 2024 年末,东软集团的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收入为 22.61 亿元,同期云知声的医疗收入不到 2 亿元,不及十分之一。
科大讯飞 2024 年报提到,讯飞医疗打造了 AI 诊疗助理产品族和 AI 健康助手产品族。
截至 2024 年末,智慧医疗的收入为 6.916 亿元,云知声的医疗收入不及科大讯飞的三分之一。
此外,以腾讯、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多年前已布局 AI 医疗产业,互联网公司凭借生态或平台,在资源整合、流量、业务布局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而随着 deepseek、豆包崛起,进一步挤压着云知声的空间。
与同行竞争者相比,云知声或在市场排名,或在收入等方面存在差距。
有业内人士认为,云知声的核心困境在于定制化业务模式的高成本与低护城河。尽管上市能带来短期资金纾困,但长期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仍面临严峻挑战。
从业绩看,2022 年至 2024 年,云知声的营收规模从 6.006 亿元增长至 9.390 亿元,但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合计亏损金额超过 11 亿元。
经历 IPO 曲折的过程后,云知声能否在上市后提升竞争力,有待观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