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06-26
寒冬已去?创新药企业重磅BD不断、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专家:进入新发展阶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林昀肖

5 月至今,创新药板块是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 5 月中旬开始,创新药板块突飞猛进,多家创新药企业股价一路高歌。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A 股创新药板块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呈整体上涨趋势,其中在 5 月 29 日、6 月 3 日、6 月 9 日板块涨幅均超过 3%。从 6 月 13 日开始,创新药板块有所回落,6 月 13 日 -6 月 20 日出现连日下跌,此后板块价格较为平稳。

虽然近日来行情有所回落,但 5 月以来创新药板块整体上涨情况依旧明显。创新药企业股价连续高涨的背后,首先是 5 月末多款创新药集中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 5 月 29 日披露了近期获批上市的 11 款创新药物,其中 10 款产品出自上市公司体系。这带动 5 月 29 日创新药板块大涨 4.45%。5 月 30 日,创新药概念股继续走强,Wind 数据显示,A 股市场共计 53 只个股涨停。

与此同时,创新药 BD(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也在近期迎来大爆发。5 月至少 6 家国内药企对外官宣 BD 交易订单,大部分是中外药企之间的跨境合作。其中,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打破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步入 6 月后,中国创新药企业重磅交易持续,6 月以来也有至少 6 家国内药企官宣重磅 BD。

东吴证券研报分析称,中国创新药管线对外 BD 进入爆发期是内外双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内部,管线研发能力持续提升,中国已经进入药物开发第一梯队;在外部,临床研发与国际接轨,监管机构与企业共同努力,使得国际药企对于中国创新药管线的信任大幅提升。中国创新药资产 " 物美价廉 ",海外 MNC 对国内创新药资产更加渴求。

在 2025 年之前,业界普遍认为,创新药企业已历经 4 年的资本寒冬,面临融资环境低迷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在近期资本市场火热下,创新药企业是否已熬过寒冬并逐步进入收获期?

医药产业资深专家杜臣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创新药资本市场还处于回暖阶段,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资本寒冬并未过去,只是有所缓解,这种缓解并非由于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而是创新药企业经过几年的煎熬和探索,已经找到生存路径。" 整体而言,中国创新药企业虽已有突破性进展,但还不能说进入收获期。"

毕马威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外授权 BD 证明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产品力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而支撑创新药增长的还有市场和渠道拓展、医生和患者教育、临床服务、生产制造效率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创新药企业在投入和能力上均有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重磅 BD 不断

5 月以来创新药板块股价上涨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多家创新药企业近期重磅交易的达成。据相关不完全统计,5 月至少有 6 家国内创新药企对外官宣 BD 交易订单,包括三生制药、信诺维、石药集团等。

其中,5 月 20 日,三生制药宣布,与辉瑞签署协议,将向辉瑞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突破性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707 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获得 12.5 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 48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

步入 6 月,又一笔涉及中国创新药企业的重磅 BD 交易震惊行业。6 月 2 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与 BioNTech 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 BNT327(PM8002),百时美施贵宝将向 BioNTech 支付高达 111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一年多以前,BioNTech 以不超过 10 亿美元的总成本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普米斯获取了这款药品的全球权益。

在上述两笔重磅交易之后,6 月也有多家创新药企相继官宣 BD 订单。6 月 2 日 -6 月 23 日,翰森制药、智翔金泰、石药集团、复星医药、先声药业、和铂医药相继官宣与跨国药企的 BD 交易合作,涉及 GLP-1、双抗、ADC 等热门研发领域,上述合作里程碑款总金额在 6 亿美元 -36 亿美元不等。

对于近年来跨国药企青睐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原因,杜臣指出,首先,近 10 年来生物医药基础科学新发明较少,创新源头不够丰富,这是全球性现象。

其次,跨国药企近几年集中面临专利悬崖,能够补上的产品线较少,而中国企业的创新产品管线在 2022-2024 年集体出现时,跨国药企认为正好可以补充其现有管线。同时,大部分中国企业创新药不属于 0-1 级别的源头创新,而是属于 1-n 级别的工程创新,因此总体上价格不高。

再者,中国创新药企业数量在三年之中出现井喷,中国也成为全球创新药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因此,跨国药企与中国创新药企业合作,或也是想了解中国创新药企业的谈判风格和技术特点,进行试探或与中国企业进行连接,为后续其他合作做准备。" 杜臣认为。

中康产业研究院报告《中国创新药,迈向高质量发展》中指出,从药企发展资金来源看,出海 BD 交易已替代直接融资成为创新药现金流主要来源。截至 2024 年 11 月国内创新药企业直接融资金额约为 39.77 亿美元,而创新药对外授权的首付款 / 收购款已经高达 62.73 亿美元,已经超过直接融资成为主要资金增量,且潜在总金额达 432.04 亿美元,为创新药研发注入新的血液。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BD 对中国创新药企业有怎样的意义?于子龙认为,首先,产品对外授权 BD 可以帮助企业尽早获得产品研发的商业回报,避免商业化不确定性的风险,同时最大化生物资产的全球商业潜力。

其次,产品引进 BD 可以帮助企业补充管线空缺,提升商业化团队的单产能力,增强公司在相关赛道的布局和产品协同效应,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双向互动的 BD 模式,中国创新药企业不仅能够加速自身成长,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既有积极信号,也面临诸多挑战

就在去年,医药投融资领域还面临 " 寒冬 "。亚泰资本《2024 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股权投资年度报告》(下称 "《报告》")中评价 2024 年融资环境时指出,融资环境的持续低迷、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情绪中的谨慎低落,令人倍感压力。上述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医疗健康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共 1387 起,同比下降约 23.65%,累计投资总额 518.55 亿元,同比下降约 37.4%,市场持续上一年的低迷状态。

针对医药投融资领域持续低迷的原因,《报告》认为主要有 5 个方面,首先是受到部分明星项目的破产加剧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其次,国资对回购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再者,GP(普通合伙人)面临巨大挑战,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此外,行业出清对产业链条影响巨大,市场内外部环境的动荡导致部分企业整合或退出;最后,中美地缘政治对全球资本流动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资本寒冬之下,中国创新药企业也在积蓄力量。瑞银证券中国医药行业研究主管陈晨曾在 2025 年年初介绍,从 2024 年 Biotech 板块的发展情况而言,2024 年 Biotech 出海的步伐在加快,2024 年对外授权的数量达到 138 个,同比增长 24%;整体对外授权的金额达到 5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2024 年 Biotech 在收并购方面也呈现加速趋势,2024 年共有四家中国企业被海外的 MNC 或者 Biotech 并购,相较于 2023 年的一例,极大地加快了步伐。

瑞银证券认为中国 Biotech 企业的研发和销售情况良好。陈晨介绍,在全球研发管线中,中国占比 27%,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在瑞银证券覆盖的十多家 Biotech 企业中,从 2018 年首次有创新药上市以来,整体的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 年到 2024 年年化销售增长达到 90%。

通过观察瑞银证券覆盖的十多家 Biotech 企业的净利润情况,陈晨分析称,2018 年到 2022 年净亏损不断扩大,2022 年到 2024 年处在净亏损逐步收窄的区间,预期从 2025 年开始会陆续有一些 Biotech 企业实现盈利。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资本寒冬是否已过?于子龙指出,相较于 " 黄金 " 时期,目前中国创新药行业仍面临融资、产品赛道拥挤、准入及价格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部分头部企业已经进入收获期,通过产品在中国及海外市场的商业化,开始获得回报。然而,也有一些企业由于早期赛道布局不合理、产品线过于单一、产品研发进程落后、市场内卷、资金链压力等原因,难以推进研发。

" 因此,相较于‘资本寒冬已过’的说法,称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新常态可能更为合适。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经历转型期,既有积极信号,也面临诸多挑战。" 于子龙强调。

实际上,尽管面临近期资本市场的火热,有业内人士认为 Biotech 仍面临较大压力。对于中国 Biotech 当前面临的难题,于子龙分析称,首先,是产品数量少、产品组合单一,难以分散风险;其次,一级和二级市场对生物科技投资更加保守谨慎,融资难度加大;第三,是缺乏兼具科学和商业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对海外市场缺乏理解和经验。

谈及 Biotech 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杜臣表示,首先,中国药企目前已经摸到一些创新门道,但有一些创新需要积累,如 0-1 级别的原创新药,中国药企从孤立到多立还存在一大门槛;其次,从目前的工程式创新到真创新,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再者,是 Biotech 的现金流可持续问题,即更多的创新药企能够自负盈亏,能够不用补充现金流实现自我发展,这既是困难也是未来的潜力;最后,有一部分 Biotech 会成长为 Big Pharma,在成长过程中,要有很好的战略思考能力、商业市场化能力,还有投资、人才团队等需要进行补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资本市场 a股 回落 上市公司 东吴证券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