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媒汇 06-26
折叠屏下半场,vivo X Fold5的阳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柯基

编辑 | 苏淮

当一个高增长的赛道,速度开始慢下来,进入所谓的 " 平台期 ",真正的硬仗才算开打。2024 年,中国的折叠屏手机市场,就精准地踩在了这个 " 临界点 " 上。

行业数据清晰地描绘了这条轨迹:根据各类权威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报告分析得出,中国折叠屏市场的年增长率,已从过去动辄超过 100% 的爆发式增长,逐步回归到相对稳健的区间。这标志着 " 野蛮生长 " 的时代结束了。市场开始洗牌,价值正在回归。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vivo X Fold5 来了。它的发布,与其说是一款新机亮相,不如说是一次极其精准的 " 战略投棋 "。它要回答的商业命题:在高端市场的存量搏杀中,增长的 " 第二曲线 " 从何而来?

vivo 给出的答案,并非一味地、激进地堆砌硬件。恰恰相反,它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用 " 折叠屏主力机化 " 这张牌,去撬动整个品类的价值重估,再用 " 开放生态 " 这一手操作,驱动行业互通共融。

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超越了一款产品的胜负,它背后是关乎产业链的话语权、用户资产的重新定义,以及未来市场终局的深层布局。

穿越临界点:

让折叠屏回归 " 主力机 " 的价值

折叠屏多年来未能成为主流,根源在于一种普遍的 " 价值错配 "。用户花了远超常规旗舰的钱,却得到一个在许多基础体验上有所妥协的 " 尝鲜品 "。市场调研数据也反复印证,阻碍用户购买的前三大因素始终是:厚重、耐用性忧虑和价格。

vivo X Fold5 要做的,是让折叠屏真正落地,成为日常。首先便是用硬核数据回应用户的核心焦虑。它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将机身重量和厚度做到了极致。把整机重量从一年前 X Fold3 的 219 克,再次降低到 217g,不仅打破了 vivo 自己保持的 " 全球最轻 " 纪录,甚至已经比许多主流的直板旗舰手机更轻。

当用户可以轻松地单手握持、放进衬衫口袋时,折叠屏便卸下了 " 厚重 " 这个最沉重的包袱。

随之而来的,是品质上的 " 风险出清 "。针对耐用性,vivo X Fold5 不仅是行业唯一支持 IPX8、IPX9 防水等级并实现 IPX9+ 防水能力的机型,还具备行业唯一的 IP5X 防尘等级,能有效防水防沙尘,同时支持 -20 ℃机身耐用的防冻性能,搭配行业首发的第二代铠甲玻璃,抗摔防护能力超绝。

在售价上,vivo X Fold5 将折叠屏带到一个亲民时代,让前沿科技不再高不可攀,提供 12GB+256GB(6999 元)、12GB + 512GB(7999 元)、16GB + 512GB(8499 元)、16GB+1TB(9499 元)四个版本,有青松、明白、钛度配色可选。

当这些基础体验的短板被逐一补齐,折叠屏才算拿到了进入 " 主力机 " 赛场的入场券,其价值基线也得以回归到用户认可的旗舰水准。

一旦产品胜任了 " 主力机 " 的角色,整个商业逻辑就盘活了。用户不再是为了一时新鲜的 " 折叠 " 形态付费,而是为了一种覆盖全场景的、更高效率的综合体验买单。这种价值感的回归,支撑起了产品的溢价空间,让厂商能走出 " 赔本赚吆喝 " 的怪圈,形成 " 健康利润 - 持续研发 - 更好产品 " 的良性循环。

一个成功的 " 主力机 " 范例,其影响力会迅速扩散。渠道商卖货的逻辑更顺了,用户的接受门槛降低了,开发者适配大屏的动力也更足了。这一切会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品类渗透率的加速提升,将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大。

开放的护城河:

当 vivo 选择 " 兼容 " 苹果

在存量竞争白热化的高端市场,生态是那道最难逾越的墙。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 600 美元以上高端市场苹果份额为 54%,虽然较 2022 年的 75% 有所下滑,但依旧是高端手机领域的核心品牌。

常年保持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力,背后是其封闭但体验统一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强大用户粘性。

vivo X Fold5 的破局思路,其精妙之处在于它并不执着于 " 策反 ",而是创造了 " 兼容 "。它没有强硬地要求用户 " 二选一 ",而是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 " 双持方案 "。通过 "vivo 办公套件 " 等跨平台工具,X Fold5 能够与 Mac、iPad 等设备实现文件、照片甚至网络通信的无缝协同。这步棋同时实现了防御和进攻。甚至,vivo X Fold5 打通了安卓配对 Apple Watch、AirPods 的生态壁垒,首次在安卓系统上实现对它们的 " 跨生态 " 无缝连接,打破苹果硬件生态破壁最后一公里。

于内,是防御。它稳住了那些身处安卓阵营,却又离不开苹果生态的潜在用户。于外,是进攻。它将目光投向了庞大的苹果用户群体,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你可以保留 iPhone,同时拥有一台能带来全新大屏体验、且与你现有设备无缝衔接的 " 最佳伴侣 "。

这一策略,本质上并未强迫用户付出高昂的 " 迁移成本 ",而是将选择的天平,倒向了决策门槛低得多的 " 增购 " 行为上。这是对高端用户心理的一次精准把握,硬是在苹果封闭的城墙外,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增量空间。

这反映了 vivo 对 " 用户资产 " 理解的转变。传统的忠诚度建立在 " 平台锁定 " 之上,而 vivo 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用户粘性,它基于 " 体验锁定 ",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基于苹果公开协议和公开 API 接口开发。当用户习惯了以 vivo 设备为中心,去自由连接和调度所有其他设备时,他忠于的便不再是某个封闭的平台,而是这种开放、高效、无缝的体验本身。

更为重要的是,于整个行业来说,vivo 此举并非是破坏式、掠夺式地争夺用户,而是以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实现与全行业的生态共建。

当这种跨生态的连接形成规模," 网络效应 " 便会显现。选择 vivo X Fold5 的苹果用户越多," 苹果最佳伴侣 " 的价值标签就越稳固。届时,vivo 的护城河便从硬件本身,悄然升级为一种具有网络价值的生态服务。

技术长跑的回报:

从一部手机看懂一个体系

任何一款现象级产品的诞生,都不是妙手偶得,其背后必然是长期的技术深耕与体系化的能力支撑。vivo X Fold5 的惊艳,正是其 " 蓝科技 " 战略厚积薄发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折射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进化。

回顾 vivo 在影像、设计美学、系统优化等领域的长期技术投入,不难发现 X Fold5 的诸多亮点正是这些深耕成果的结晶。例如,其极致轻薄的机身和卓越的可靠性,离不开 vivo 在铰链技术(如自研航空级水滴铰链)、电池技术(如超薄大容量电池)以及内部堆叠工艺上的持续突破。

其备受瞩目的跨生态体验,则得益于 vivo 在系统底层优化和通信协议兼容性上的前瞻性布局。这些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从用户痛点出发,通过体系化的技术研发,最终转化为独特产品体验的完整闭环能力。X Fold5 以实物证明了 vivo" 蓝科技 " 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能力。

要实现 vivo X Fold5 这样在轻薄、耐用、性能和生态连接上都达到极致平衡的产品,需要与屏幕面板、铰链结构件、芯片平台等上游产业链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协同创新。vivo 并非简单地采购现有元器件,而是通过提出极致的产品需求和严苛的品质标准,牵引国产供应链在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和良率提升。

而 " 开放生态 " 的顺滑体验,更是对系统底层优化能力的终极考验。打通不同操作系统间的壁垒,需要对安卓与苹果的系统协议、文件传输机制进行大量的逆向工程和兼容性开发。这些普通用户感知不到的 " 笨功夫 ",恰恰是构建差异化体验的基石。

当 vivo 决心打造一款标杆级的折叠屏时,它向产业链提出的,便不再是简单的采购需求。它与京东方(BOE)这样的国产屏幕巨头深度合作,定制具有更高透光率和更长寿命的柔性屏;它也驱动着铰链供应商不断挑战工艺极限。这种深度协同,不仅成就了 vivo 自身,也推动了整个国产高端供应链的成熟与升级。

因此,vivo X Fold5 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它预示了高端手机市场未来的竞争范式:竞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硬件比拼,而是 " 成熟可靠的产品力 + 开放融合的生态体验 + 产业链深度掌控力 " 的综合实力对决。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vivo 显然已经通过一次漂亮的产品实践,为自己赢得了先发优势,也为行业的未来演进,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折叠屏 柯基 产业链 第二曲线 衬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