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中国在 AI 领域的进展备受世界关注。中国发展 AI 的路径有哪些独特之处?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这一路径又将如何演变?
在 2025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国主场时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携手世界经济论坛共同打造的新领军者年会媒体合作论坛昨日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 " 解读中国 AI 发展路径 ",在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资深媒体人杨澜双语主持下,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兴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教授张湖月,Worker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卡坦福鲁什和参会嘉宾,围绕机器人能否在家庭中普及、AI 如何普惠产业以及生态之间的共创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这个赛道 不进步即平庸
"2016 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现在有 1000 多名员工,年度营收达到十几亿元。" 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用一组数据印证了中国 AI 的爆发式增长,他将原因归结于环境优势与行业风口," 有开放的营商环境和人才集聚,而机器人领域在过去一年已成为全球除 AI 外最瞩目的赛道。"
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进入家庭还有多远?王兴兴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大批量应用的时间节点还没有到来,让机器人直接去家中干家务还不太现实。AI 机器人会呈现阶梯式发展,产品需要与市场进行精准匹配,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及商用场景落地。
他提到,前段时间客户采购的一台宇树机器人,在外参加活动时不小心把一个小女孩的鞋踩掉,引发全网关注。" 幸亏只是踩掉了她的鞋子,没有把脚踩伤或者把小女孩撞倒。但即使这样,我觉得也是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对于近距离跟人交互的场景,安全性比技术更重要,在伦理道德等方面会比较有挑战性。" 王兴兴说。
过去一年,机器人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激烈。王兴兴表示,压力是毋庸置疑的,所有新兴行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但从长远来看其实也是好事,有压力才有动力。" 随着公司发展,底子变得更厚,无论产品还是公司各方面都比过去好了很多,能够经得起考验。" 他表示," 但在新兴技术行业,至少要保持每个月有技术进步。你自己停滞了,没人能帮得上你,这是最现实的一件事情。我自己最大的压力还是要保持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对科技公司来说,如果产品或技术在今年或明年停滞了,很快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一家平庸的公司。"
任何企业 不与 AI 结合终将被淘汰
" 我认为家庭服务机器人走进家庭是必然的事情,刚开始不一定是人形,可能是轮式机器人,未来可能发展到人形机器人。"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谈到时下火爆的人形机器人时说。论坛上他分享了海尔在 AI 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他透露,海尔已成立机器人事业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要结合技术,更主要的是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并表示会与宇树科技探讨合作。
" 未来企业的竞争肯定不是单个企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一定是生态和生态之间的对话。" 周云杰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 50 年最大的技术变革,所有行业都会和 AI 结合,AI 不是一个技术的迭代,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在 AI 时代,每个企业都应该用 AI 思维、AI 技术去改造企业,任何企业不和 AI 结合终将被淘汰。
AI 在应用过程中有三个重要要素——数据、场景和人。要做到让数据更有质量,让场景更有价值,让人更有创造力。所以在决策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数据的不同决策来辅助人做决策,但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事物还是需要人去做。
" 要么与 AI 同进化,要么被 AI 边缘化。" 周云杰直言,"AI 就在你我身边。未来每个行业都离不开 AI。会用 AI 的人一定会淘汰不会用 AI 的人。" 他认为,未来所有行业都会是 " 最聪明的人 + 机器 " 的模式,人们只能选择和 AI 合作,不能和它对抗," 你和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一定会决定你的薪酬。"
谈到技术普惠的问题,周云杰表示,应该建立开放开源的产业生态。海尔在产品研发上有很多技术,比如为了保证安全,开发了电热水器防电墙技术,这个技术有很高的门槛,但为了让所有消费者都能得到安全的产品,海尔把这个专利完全开放,免费提供给所有行业使用。本着科技向善的理念做开源生态,会让新技术普惠到更多人。
看好中国 有良好的 AI 生态圈
论坛上,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教授张湖月和 Worker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卡坦福鲁什分享了在他们眼中,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不同 AI 发展生态。
张湖月对比中美 AI 生态时发现,中国企业更侧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实际应用,而非单纯追求算法大模型的技术突破。" 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让我有机会认识中国科技界很多企业家。这两天,十几位企业家抽出了很多时间跟我交流。" 她说,"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也是中美 AI 生态不同的一点,中国企业不执着于训练一个非常强有力的 AI 大模型,而是讲究各种务实应用,比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
张湖月认为,中国竞争优势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供应链和需求链的规模效应上。在供给端,中国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支持机器人等 AI 应用的硬件生产;在需求侧,因为价格较低,消费者愿意拥抱新产品,因此中国开发的产品可以快速得到普及。" 想要开发好 AI 产品,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有了大量的数据以后,又可以更好反馈开发下一个新版本产品。这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中国呈现了良好的 AI 生态圈。" 她说。
卡坦福鲁什生动地描绘了记忆中的场景:" 在紧邻硅谷的斯坦福大学附近咖啡馆,左边创业者和投资者聊合作,右边刚开发出新技术的人在讨论 AI 设计,在同一个地方可能会有 5 个不同的关键人物,这种要素集聚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同时,他也承认中国的驱动力," 硅谷人很拼,中国人很卷,欧洲 AI 生态正在兴起,滞后于中国和美国。"
当谈话从务实逻辑延伸至社会治理层面,张湖月提出 AI 监管的 " 阶段论 ":实验室测试阶段放宽限制,普及应用阶段强化风险管控,长期则需国际合作应对 " 技术失控 " 等远期隐患。" 我们需要思考 AI 未来可能会带来的各种风险,未雨绸缪,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法律责任的问题。" 她呼吁。
论坛的讨论热烈而短暂。结束后,周云杰在微博上写道:"AI 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它不只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思维,只有积极拥抱,抢占全球 AI 发展和应用的机遇,才能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5 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这场对话,勾勒出中国 AI 兼具效率与温度的 " 东方解法 " ——既保持技术狂飙下的务实理性,也蕴含着生态进化中的人文思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