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 " 文创上海 " 创新创业大赛激战正酣,随着 " 智能未来 +"" 原创内容生产 +"" 文创赋能时尚消费品 +" 及 " 音乐创新 +" 四大赛道复赛相继完成,越来越多有潜力的文创企业在上海 " 创新奔涌、踏浪生花 "。
聚焦产业发展 " 核爆点 ",本届大赛重点关注数字文创、内容 IP、文化消费、时尚设计等产业热门领域。在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共识中,赛事已超越竞技场范畴,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创新苗圃。从高校实验室的 AI 技术突破,到最 local 的跨境文化体验,上海文创的新物种在赛事催化下不断破土,并在上海这片全球文化科技创新热土中乘风破浪,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夯实上海创新发展竞争力。
" 智能未来 +" 复赛现场
" 音乐创新 +" 复赛现场
" 技术 + 内容 " 成为上海文创新生态
" 今年参赛项目中 AI 成为主角,这表明大赛不仅是内容创意的秀场,更能与当下经济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 见证三届大赛越办越好,国金鼎兴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谢军说," 技术 + 内容 " 的双螺旋结构,正在成为上海文创的新基因。
在 AI 技术助力下, " 智能未来 +" 赛道更突出赋能未来的属性,通过产品、应用、服务、场景的创新,解决文创产业未来面临的热点问题和难点挑战。
AI 技术如何提高动漫产能产量?参赛项目米粿 AI 凝聚着业界和学界共创的智慧。米粿 AI 创始人、CEO 丁黎曾任哔哩哔哩副总裁及漫画业务负责人,CTO 牛力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是图像合成(image composition)领域的全球开拓者。" 创作者是内容行业的灵魂,我们致力于 AI 技术与内容生产相结合,为创作者赋能,推动行业生态深度变革。" 丁黎介绍,传统的动漫制作过程繁琐而耗时,米粿 AI 通过深度学习能令创作高效提速并降低成本。" 技术 + 内容 " 也成为米粿 AI 的核心竞争力,成立仅一年多,团队已拓展到 100 余人,并在广州、郑州设立分支机构。
另一个参赛项目 KuliKuli 则利用 AI 技术打造一站式的跨境出游伴侣。" 大模型技术让我们突破了传统翻译的瓶颈,能够做到中国人出境和外国人入境两种场景下随拍随翻。" 上海星汉灿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罗铮告诉记者,语言文化的隔阂是影响旅游体验的核心壁垒,KuliKuli 从翻译场景切入,通过 AI 准确识别并翻译日本寺庙签文、超市小票、手写菜单等复杂场景,进而延展到识别建筑、博物馆展品等文旅场景,随时解读当地风土人情。
KuliKuli 的诞生源于 2023 年 ChatGPT 横空出世,大模型技术赋能令其上线半年就实现商业化,如今,KuliKuli 能够支持 80 多种语言翻译,海外市场收益占到一半,境外推广的版图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日本市场延伸到韩国、泰国、欧洲等地。
随着 AI 技术将动漫创作、建筑解说、博物馆导览等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体验,海派文化迎来新的表达方式,一个更具国际视野和科技含量的文创生态正在上海加速成形。
上海引力:从 " 授人以鱼 " 到全链路扶持
营造面向海内外、鼓励创新创业、集聚优质市场主体和人才的文创产业发展氛围,大赛今年进一步放宽限制,扩大招募范围。有着国际团队背景的海外项目,以及高校深度参与产业化成为本届大赛的两大趋势。
凭借 "To 小 B" 的商业模式,从事海外定制旅游的 " 达芬奇 " 项目拥有国际化团队,在专业领域屡屡获奖,希望通过大赛落地上海;多个海外留学团队回国创业,期待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 海外项目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达芬奇’的业务模式精准契合中国扩大免签政策与入境游复苏的浪潮,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些项目都很有潜力。" 谢军说。
而针对新技术、新趋势带来的创业新需求,大赛也不断升级企业服务体系,10 大赋能模块涵盖孵化培育、宣传报道、成果展示、落地入驻、金融服务、路演服务、法律服务等全链路服务体系支持。" 早期创业者最缺的无非是钱、人、客户。" 丁黎算了一笔账,米粿 AI 上海团队仅办公室年租金就需要 130 万,高昂成本下,大赛的 " 服务包 " 对初创企业犹如及时雨。
帮助企业 " 造血 ",大赛在资金链路方面打通了股权债权双通道,既引入投资机构深度对接项目,又联动上海银行为大赛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等资金支持;成本痛点方面,德必集团为获奖企业提供专项租金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落地门槛;在修炼内功方面,大赛为创业者提供平台打磨商业模式、加速产品落地。
更关键的跃升在赛后延续,大赛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海聚英才 " 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文博会等高能级平台形成联动机制,在不同阶段为企业匹配平台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参赛选手中一家主打 AI 宠物陪伴的公司已经收到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邀请。
文创融入城市发展,孕育上海顶流 IP
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发展全局的战略也在本届大赛中有了具象化呈现——
在 " 音乐创新 +" 特别赛道中,除了音乐创作及其应用场景创新、IP 融合等,还涌现了一批破圈融合的创新项目,打破行业壁垒,释放文化消费市场新活力。
音乐带来的情绪价值能否与医学、心理学联动造福患者?心昇智能带来的参赛项目 "A1 全音域高保真音响 " 正是应对专业音乐疗愈的严谨需求,并向着临床级标准发展。作为二次参赛的 " 老朋友 ",心昇智能创始人虞锦洲感慨地说:" 去年比赛中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是音乐节,今年的赛道设置更细分,让我们有信心更上一层楼。" 去年,心昇智能 HIFI 音响 1.0 版崭露头角,赛后通过市文促会牵线搭桥,心昇智能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复旦大学心理系达成合作,其产品已在肿瘤防治全域科普活动、医务工作者音乐疗愈中应用。
" 最近我们还获得了小米生态链与谷仓科技孵化器的深度孵化和资本注资,今年参赛的 2.0 产品即将量产,希望通过比赛获得更多展示机会、扩大落地场景,未来能够推动音乐疗愈专业产品的标准制定。" 虞锦洲谈到,时下孤独经济、银发经济火热,心昇智能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端音响 " 独角兽 "。
在 " 音乐创新 +" 特别赛道复赛评委、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申林看来,心昇智能的案例并非个体,今年众多参赛项目已从套用 AI 概念转向技术落地、加速产业化,助力解决音乐疗愈、智慧养老等真实的问题。" 技术赋能,当音乐从舞台走向城市更广阔的领域,它将催生一个比传统娱乐市场更庞大的产业,我们称之为‘数字声音经济’。" 申林认为,上海在音乐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占据领跑地位,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为提炼、转化可交互的声景提供了丰富的底蕴,有助于打造 " 闭眼可听 " 的上海文化标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