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出 " 考题 ",2500 平方米的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广场来 " 作答 "。
这座广场是个活的能源生态系统:停车棚顶太阳能光伏板是数百千瓦的 " 发电矩阵 ";停车场 120 千瓦直流快充桩静候指令;广场上的集装箱汇聚了全球最新储能技术;" 直流微网 " 精准地将每一度电送到最能发挥它价值的地方……
当下,上海正在发力新型储能产业。为新技术提供科研平台和应用场景,去年底上海提出打造由 " 一中心一平台一电站 " 组成的新型储能测试基地,即在交大能源广场建设储能科研测试中心,在华能石洞口电厂建设长时储能中试平台,并利用石洞口电厂退役机组既有场址分三期建设 600MW 应用示范电站。
作为上海市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 " 第一站 ",昨天(27)上海交大能源广场首次向公众揭开面纱,从这个微型能源生态系统中,可以看到未来智慧能源的模样。
科研引擎:方寸场地成为技术 " 秀场 "
上海交大能源广场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中心,广场上汇聚了锂电池、钠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当前全球最主流的储能装置,在安全、成本、寿命等参数中,这些技术路线各有短长,因此技术路线尚未收敛。
众多多储能技术路线中,一个由四个橙色集装箱组成的装置分外显眼,它的功能也颇为神奇—— " 吃 " 进去的是电," 吐 " 出来的是油。
" 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牵头研发的电制合成燃料制备系统,也是上海市首个面向双碳领域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上海交大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教授张宸说。据介绍,该项目的工作原理是先把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共电解的方式形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再通过费托合成反应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进一步转化为诸如费托柴油、可持续航空煤油等液态燃料。
这四个小小的集装箱,撬动的能量可不一般。张宸介绍,在众多储能技术中,它是能将大量电能转化为燃料中化学能的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为储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全球民航巨头更是对该技术路线青眼有加,它所制成的液体燃料完全符合可持续航空煤油(SAF)的需求。
张宸透露,明年该项目将走出 " 能源广场 " 入驻长兴岛。" 我们将与长兴岛上的 10 万吨级 CCUS 碳捕集装置联动,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变成源源不断的液体燃料。" 他说。
虚拟电厂:织就超大城市智慧能源网
如果说能源广场上聚集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前沿技术,精准调控 22 栋楼宇的 " 虚拟电厂 " 则更是新型储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上海交大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已通过构建虚拟电厂运营管控平台,具备精准调动设备响应电网指令的能力。
上海交大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智慧能源数字化平台
上海交大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教授李康平用一个例子说明虚拟电厂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重要性。" 与过去用户为了省电自发调高温度不同,虚拟电厂更侧重与电网的互动,其可根据电网指令进行实时调节,比如人多的楼宇空调温度保持不变,人少的则短时调高温度,这样的调节方式人员几乎是无感的。" 他说。
上海是典型的 " 受端电网 ",对外来电的依赖度很高。李康平透露,上海夏季高峰 4000 万千瓦负荷中,空调用电约占一半。上海已将建设虚拟电厂作为城市电力 " 削峰填谷 " 的重要方案。根据市经信委日前印发的《上海市用户侧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今年全市虚拟电厂可调能力达到 110 万千瓦,2027 年能力翻倍。
千亿赛道:上海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
作为上海市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 " 第一站 " 的储能测试中心,正聚焦三大核心方向:新型储能材料与电化学性能的深度测试、面向超大城市复杂场景的应用适配性验证,以及 AI 对能源技术的革命性赋能。
学校 " 试验田 " 中孵化的技术正在寻求 " 裂变 ",风口也已具备。市经信委绿色发展处调研员朱海透露,据初步统计,2024 年上海储能产业规模约 120 亿元,随着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投运,预计今年本市储能产业规模超 300 亿元。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特斯拉提供
去年底印发的《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 — 2030 年)》为这一未来产业发展制定了 " 施工图 ",到 2026 年,建立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产业链,打造 2 个新型储能产业园,培育 10 家以上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优质企业,带动产业规模近千亿级。到 2030 年,引育结合形成千亿级规模领军企业。它们中或许就有企业从这座 2500 平方米的广场上走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