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怼怼 06-28
B站“二圣”:峰哥与户子的赛博膜拜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文 | 吴怼怼

在快速迭代的网络亚文化场域中,B 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作为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内容社区,B 站孕育了无数网络红人(UP 主)。

然而,在众多光鲜亮丽的百大之外," 峰哥亡命天涯 " 的峰哥与 " 户晨风 " 的崛起,无疑是两道异质的风景。

我愿称他们为"B 站二圣 "。

一个以 " 抽象 "、" 疯癫 " 为标签,解构万物;一个以教育粉丝,悲天悯人为己任,记录底层。

这两种叙事风格,共同构成了 B 站乃至当代网络青年文化中一个极具张力的社会学文本。

" 抽象 " 的解构与 " 审丑 " 的狂欢:峰哥与赛博世界的 " 小丑 "

" 峰哥亡命天涯 ",本名周丽峰,荣誉头衔包括(但不限于)抽象教父、连接仙人、赛博鲁迅、B 站孩子王等。

峰哥的视频内容内容驳杂,从早期的 " 三和大神 " 纪实,到后来的环球旅行、" 高端访谈 ",乃至近期与各路网红的 " 连接 ",其风格始终贯穿着一种 " 抽象 " 的底色。

所谓 " 抽象 ",是 B 站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它指向一种对精英主义、主流价值和严肃话语的戏谑、解构与反叛。

头部 UP 主或网红的 " 魅力 ",往往源于精心建构的 " 人设 "。然而," 峰哥 " 与 " 户晨风 " 的 " 封圣 ",恰恰是对这种传统网红逻辑的一次反叛与解构。

峰哥亡命天涯显露出一种庸常生活中的 " 哲思 " 与 " 失败 " 美学。

峰哥的视频内容,在形式上显得粗粝、随意,甚至可以说 " 不修边幅 "。他的主题围绕着大龄未婚、创业失败、四处 " 蹭饭 " 等看似失败的个体经验展开。

然而,正是在这种对 " 失败 " 的坦然展示中,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罕见的 " 真实 "。

他用戏谑的口吻(如 " 说实话 ")讲述着中年男性的焦虑与生活的无奈,却又时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与朴素的哲学思考。

峰哥的 " 抽象 " 实践,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抵抗。他的视频用不加修饰的言辞对 " 体面 " 进行刻意颠覆。

他频繁使用 " 抽象话 ",构建了一套粉丝心领神会的 " 黑话 " 体系,这既是区隔 " 圈外人 " 的文化资本,也强化了粉丝社群的内部认同。

从社会学角度看,峰哥的魅力在于他对 " 成功叙事 " 的偏离。在一个强调 " 内卷 " 与精英崇拜的社会中,峰哥构建了一个 " 失败者 " 的避风港。

他的观众,许多是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的年轻人,从峰哥的 " 躺平 " 与 " 佛系 " 中找到了情感共鸣与心理慰藉。这是一种消极的抵抗,也是对大众口口称赞的所谓主流价值观的软性对抗。

他们通过拥抱 " 失败 "、" 丑陋 " 与 " 不体面 ",来消解成功学的焦虑和对 " 精致生活 " 的艳羡。

峰哥将个体的生存困境转化为一种具有公共讨论价值的亚文化文本,其 " 圣 " 名,源于他对庸常生活苦涩内核的真诚揭示。

" 悲悯 " 的叙事与 " 代偿 " 的正义:户晨风的田野调查

与峰哥的 " 疯癫 "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户晨风 " 以其对社会底层困境的深切关注而走红。更多网友,叫他户子。

户晨风高中毕业便参加工作,在江苏镇江干过汽修,后来自学在成都某私募基金做过研究员,和峰哥一样,也炒股亏损。最后户子靠社会观察视频,和网友对线,做视频公开收入,成功逆袭。

户晨风的视频叙事,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 " 底层叙事 " 的再现与重构。在宏大叙事和商业媒体聚焦精英生活的背景下,户晨风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遮蔽的声音。

户晨风 " 封圣 ",源自其以身试法的 " 田野调查 " 与底层关怀。

他的视频语言平实、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但是以其真实的冲击力,引发了广泛的共情。

户晨风的魅力,并不一定来源于传统或法理,而是其展现出的非凡的道德感召力——一种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的古典士大夫情怀。

在许多粉丝眼中,他成为了一个道德符号,一个能够替他们发声、践行他们所认同的社会正义的 " 代理人 "。

观众通过观看、点赞和转发,参与到这场 " 赛博公益 " 之中,获得了一种 " 代偿性 " 的道德满足感,缓解了自身在现实中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力与愧疚。

户晨风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喜欢与观众一对一连麦辩论。几乎每次直播他都会随机连线普通观众,与之就某个社会热点展开讨论。

这些对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争吵,更像一场即时、草根、却高度结构化的 " 数字式辩论 "。直播中他与不同观点的观众围绕收入分配、房价等议题展开激烈交锋,语速飞快、数据准确,风格近似 " 网络硬核辩手 "。

这种直播对线实践,也是一种 " 网络时代草根版的哈贝马斯式公共领域 " 实践——虽未必达成共识,却制造了可贵的表达空间。

常有粉丝在评论区高呼 " 户圣千古 "。这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封圣行为,体现出部分粉丝对他的崇敬与爱戴,将其言论视作 " 圣训 " 一般在网络空间传播。

峰哥和户晨风各自发展出一套创作者策略,以适应算法、扩大影响,又尽量避免 " 触雷 "。

一体两面:" 审丑 " 与 " 审圣 " 背后的青年心态

峰哥和户晨风,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拥有高学历、专业技能等文化资本的精英 UP 主。

相反,他们的文化资本体现在对网络 " 梗 " 文化的熟练运用、对青年群体情绪的精准把握以及一种 " 反智 " 的 " 大智若愚 " 形象。

这种 " 接地气 " 的文化资本,在 B 站这一以青年用户为主体的场域中,比传统的精英文化资本更具流通价值。

" 峰哥 " 与 " 户晨风 " 看似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揭示了当代青年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可以被概括为 " 理想的悬置与现实的戏谑 "

一方面,以户晨风为代表的 " 审圣 " 文化,满足了青年人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和理想主义的渴望。

他们认同户晨风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愿意为之感动和发声。这表明,主流的道德观念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年轻一代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另一方面,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这种 " 审圣 " 的热情,往往只能停留在 " 云端 "。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倾向于用一种 " 躺平 " 和 " 戏谑 " 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世界。

此时,以峰哥为代表的 " 审丑 " 文化,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解构压力、抱团取暖的 " 避风港 "。

" 二圣 " 的并存,正是一种后现代社会文化逻辑的体现:宏大叙事的消解与微观叙事的兴起并行不悖;价值的坚守与价值的解构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体。

青年们在严肃的社会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正义感,同时又在日常的文化消费中沉浸于 " 无厘头 " 的狂欢。

这并非简单的精神分裂,而是他们在复杂社会现实面前的一种生存策略与心理调适机制。

B 站 " 二圣 " ——峰哥与户晨风——的崛起,是一场由网民集体参与的 " 赛博造神 "。

可以看作是一种集解构、抵抗、共情与自我救赎于一体的复杂文化现象。

二圣的叙事背后,是数字时代青年们寻求身份认同、安放精神焦虑的真实写照。他们既渴望成为解构一切的 " 小丑 ",也期盼着拯救世界的 " 圣徒 "。

这场看似矛盾的文化景观,或许正是通往理解当下青年心态的一扇独特窗口。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