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7 日," 长春教育发布 " 发布 2025 年长春市中考语文、物理、化学试题评析——
语 文
2025 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试题评析
2025 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以《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为引领,以统编教材理念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体现基础语用,着力思维发展,注重学科本位,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厚植文化底蕴,强化价值引领
试题从阅读到写作,选材丰富,类型多样,覆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涉及了智慧修养、科学精神、理想信念、劳动美德等内容。试题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试题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人的鲜明导向。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精心取材,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强记法》, 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言语智慧、读书方法,借古鉴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二是引入革命文化素材,《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红星照耀中国》, 述往思来,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学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中;三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小科学家插上 " 腾飞 " 的翅膀》等新闻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素养的提升路径。材料作文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新时代拼搏、创造的劳动精神。
二
注重语文基础,彰显学科特色
试题注重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选材,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例如在 " 积累和运用 " 板块,选取《课本里的中国》前言部分的一段话,并以此为载体,完成字、词、语法等学科基础性内容考查。其中第 1 题,引入学生第三学段学习的字理识字规律,以形声字 " 诵 " 的构成为例,学生回顾造字法的特点,完成对 " 甬 " 字族的梳理。第 4 题 " 的 "" 地 " 的词语填空,学生在填空过程中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和作用,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试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律的梳理、归纳和积累,厘清核心概念的底层逻辑,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指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科本质,减少机械训练。
三
聚焦思维品质,推进纵深发展
试题坚持以科学评价为指引,通过命制思维结构化试题、探索思维层级化评价等方面引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
命制思维结构化试题。试题呈现了从知识积累到迁移、运用、创造的思维进阶过程。第三板块综合实践,设置 " 储备戏剧知识、确定剧本冲突、设计舞台说明、撰写表演提示 " 四个情境任务,以戏剧知识的核心概念为支撑,共同围绕戏剧活动设计考查内容,引导学生从核心知识的基本掌握到理解迁移,再到戏剧创作、舞台表演的运用,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舞台实践过程。
探索思维层级化评价。思维层级化考查既能呈现基本认知规律,也能区分学生能力水平。散文阅读 " 这篇散文主要人物没有名字,用‘老头’‘姑娘’指代,为什么?" 一题呈现了 " 单点 -- 关联 -- 抽象 " 的思维发展的认知规律,同时区分了学生从基本把握人物的代表性到探究泛化称呼的隐含意义,再到深入理解群体典型性的思维水平,考查了学生筛选信息、整合文本、认识特征、提炼共性、抽象本质的思维发展过程。
四
创设情境任务,丰富语文实践
试题紧贴教材,紧贴学生,紧贴社会生活,精选情境素材,创设合理的命题情境,将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等内容的考查分别融入文学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跨学科情境之中。如在 " 名篇名句默写 " 中,试题将学生置身于初中三年学习成长的真实情境中,将教材中的古诗词名句,根据个体的语言经验填入其中,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名著阅读板块,第 20 题结合整本书阅读体验,回答斯诺为什么 " 恋恋不舍 " 侧重在文学体验情境中进行创意表达。非连续性文本中涉及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长日记等跨学科阅读情境,为 " 思考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办法 " 这一问题提供了跨学科情境载体,引导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个体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
五
重视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
试题与教材紧密衔接,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迁移和运用,呼应延伸阅读。如散文阅读材料《白洋淀边的小斗争》, 与七年级上册自主推荐阅读整本书阅读《白洋淀纪事》呼应衔接,发挥了整本书阅读的多重功能。名著阅读《西游记》,引导学生真实阅读,注重个性化解读,改变整本书阅读浅表化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命题作文 " 我打了一场胜仗 ", 从材料选取上,强调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引导学生聚焦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突出 " 胜仗 " 这一核心主题,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较为清晰的方向指引,留下了一定的发挥空间。从价值取向上,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培养坚韧精神,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观。
整套试题呈现了 " 价值引领精准化、学科本质鲜明化、思维考查层次化、情境创设真实化、教考衔接常态化的 " 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真正实现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的教育目标。
物 理
2025 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试题评析
2025 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严格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 2022 版 ) 》命制。试题设计科学合理,难易适中,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既有基础性、探究性、综合性,又有应用性、创新性,激发了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体现了物理学科独有的育人魅力。
一
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题将价值引领渗透于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中,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当融入试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关注科技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试题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学科育人价值,使学生在作答中真切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文化、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和信心。例如第 16 题 " 指南鱼 " 所选素材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 3 题端午节龙舟比赛的描述,悄然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回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古代成就外,试题也非常注重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例如第 9 题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第 6 题新一代铝合金材料——高镁轻强铝等,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2. 贴近学生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聚焦社会热点,捕捉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例如第 13 题以我国首列氢能源文旅列车 " 氢春號 " 为情境,既便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作答,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科技进步,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思政。
二
依标命题,落实减负增效
试卷整体清新流畅,难度适中,结构合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命题素材大多来源于教材,如冰块的熔化,扩散现象中 " 花香四溢 ",酒精检测仪、飞机的升力等。第 19 题从学生必做实验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出发,并加入 " 核桃夹 ",兼顾了对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第 20 题用教材中 " 三峡船闸 " 作为原型,从连通器概念的认识到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自然地融入浮力、压强和密度知识,并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层层深入,在头脑中构建三级闸室各阶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节点的模型。
试卷在做到创新与灵活的同时,降低了思维难度,减少了阅读量和计算量,引导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三
创设情境,提高科学素养
1. 精心创设试题情境,彰显学科应用价值
试卷传承了长春市物理学科试题的优良传统,立足大单元理念,依托真实情境,搭建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的桥梁,并通过情境的设计,优化设问角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1~13 题分别围绕水陆两栖灭火飞机、智能鞋垫及氢能源文旅列车展开设问,三个情境统整了 14 个具体问题,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增强了试题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2. 注重科学素养考查,强化关键能力培养
试题通过多维度情境构建,在坚持开放度与综合性的同时,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如 14 题中水的沸腾实验,让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提出探究问题。19 题对电路提出改进建议,强化了科学探究中对于 " 问题 "" 交流 " 要素的考查,且以科创小组设计的提示器为情境,巧妙地将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考查欧姆定律、电流与电路、定值电阻及小灯泡的 I-U 图像等有关知识,让学生逐步理解提示器的工作原理。
四
教考融合,引导教学提质
以教定考,以考促教。试题以学生常见知识,必备能力为基点,通过巧妙的设问与文字引导,搭建学生思维 " 脚手架 ",自然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应用。如第 20 题压轴题,便于基础扎实、素养稳定、思维良好的学生检索出教材或习题中的线索,并结合关键要素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此类试题旨在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减少对偏、难、怪题的过度训练 ,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2025 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聚焦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通过精准考查、创新命题与价值渗透,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减负提质、素养导向的范例。
化 学
2025 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试题评析
2025 年长春市中考化学试题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考生的价值引领。试题命制以 " 守正创新,稳中求变 " 为核心理念,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强调素养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加强学段衔接,引导依标教学,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和教学导向功能。
一
精选问题情境,彰显育人价值
试题立足化学学科特点,精选与材料、环境、能源、生命等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素材,体现了化学学科在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选取中华传统文化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试题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情境。第 1 题以《天工开物》中制砖工艺为背景,考查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 11 题以《化学鉴原》为背景,在创译元素名称的过程中展现了徐寿的卓越智慧。第 13 题以中国古代 " 五行学说 " 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
2. 选取我国最新科研成果,树立环保意识
试题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化学理念。第 15 题以我国科学家李灿院士团队的领先研究成果为素材,在展现我国化学领域先进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激发学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3. 选取化学学科应用成果,体现学科价值
试题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第 3、7、8、9、12、14 题,选择了伊通河水净化、医用冷敷袋、农业选种等真实且富有启迪性的素材,兼顾了学科知识的考查和应用价值的体现。
二
遵循课程标准,促进教考衔接
1. 加强教考衔接,引导教学提质
试题以课程标准和新版教材为命题依据,遵循学业质量要求、关注教材变化,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实践活动、课后练习、调查研究和资料卡片等内容,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比例,运用多种简明扼要、信息丰富的图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 6 题以 "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 此实验新教材中新增的相关图标为情境,凸显了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第 8 题以跨学科实践活动 " 水质监测及自制净水器 " 为情境,全面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 17 题是对教材课后练习的创新性改编,引导教学回归教材的同时深入挖掘知识本质,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讲透、学懂课程主干内容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有效促进了教考衔接。
2. 注重实验考查,回归学科本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试题注重对基础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考查。第 4、16 题,既考查了实验基础操作的规范性,又强调了对实验细节的精准把握。第 17 题则运用数字化实验手段,基于信息分析及数据解读,促使学生从定性观察实验向定量分析实验发展。
三
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
试题着眼学生未来,突出了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考查,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发挥了考试引导教学变革的重要功能。
试题素养导向鲜明,模块融合显著,通过情境创新与多层次、多角度的设问,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推动教学方式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培养,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实现从 " 解题 " 到 " 解决问题 " 的能力跃升。
试题关注化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基本观念的树立。第 10、15 题利用 " 价类二维图 "" 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将零散的物质、复杂的变化建构成简洁、可视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物质转化观、元素守恒观等化学观念。
试题突出对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的考查。第 9、17 题,设问层层递进,学生需要通过对图文信息综合分析和相关数据的加工应用,深度思考并做出判断,最后通过逻辑缜密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了对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综上所述,长春市 2025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科学规范、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试题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新教材变化,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 " 依标教学、关注素养、联系实际 " 的明确导向,对推进化学课程改革与 " 双减 " 坚实落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长春教育发布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