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6 日,上海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专家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学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的深度融合,共探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开幕环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郁能文指出,AI 技术的出现,是教育治理升级的历史机遇,面对技术与教育实践融合不足、数据安全等挑战,应从技术规范、制度建设等层面系统布局。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表示,同济大学以 " 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 " 为改革驱动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以技术赋能推动教育理念与治理范式变革,推动构建 " 以人为本、技术赋能 " 的教育新生态。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李进付强调,技术发展与制度滞后的矛盾越来越凸显,AI 对高校制度具有重塑效应,必须建立适应 AI 环境的教育管理制度,确保技术应用向上、向善。
专家研讨环节分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的前沿扫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活动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的法治逻辑四个主题板块。
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智慧教学管理部主任王宁介绍了同济大学 AI 赋能教育管理实践,如构建算力基座与能力中台,通过 " 同济同学 " 智能体实现一卡通查询等功能,以及 AI 辅助教学质量评价形成 " 人机耦合 " 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事务室主任赵秀举认为,当前部分学校数据管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数据采集冲动强,如人脸识别追踪学生、强制留存讲课视频等,侵犯个人信息权利;二是学生信息滥用,如未经学生同意批量办理银行卡;三是 AI 监管面临困境,文科院系对 AI 应用态度矛盾,学生用大模型作弊难规制。他强调,需平衡技术效率与个人权利,明确数据使用边界,警惕 AI 对依赖价值判断学科的过度渗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提出教师、学生、AI 的 " 三角教学法 " 关系,强调人类主体的 AI 能力是技术溢出效益的基础,缺乏该能力将加剧教学负担。他主张 AI 教育应以 " 培养智能社会公民素养 " 为目标,警惕技术对文化多样性与教师权益的冲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通过将 AI 与工业革命对比,指出其对知识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主张跳出 " 工具观 ",视 AI 为与人类 " 共生进化 " 的共同体,避免技术效率导向对教育的挤压。
会议由上海市教育委会政策法规处指导,上海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与上海市教育立法与咨询服务研究基地(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朱茂然、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教育立法与咨询服务研究基地(同济大学)执行主任张端鸿共同主持会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