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06-30
探讨记忆与创作的关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上海文学》2025 年 6 月号,月刊

最新一期《上海文学》期刊刊发作家林秀赫的中篇小说《记忆深处》,同时配发张鹏禹、赵松、顾文艳、张怡微四位评论者的短评文章,探讨记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

" 海马体 " 是脑科学术语,在大脑中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小说前半部分讲述的是女主 " 记忆挖掘 " 的过程,挖掘的动机是文学创作:记忆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到了后半部分,情节开始反转:记忆中心通过技术提取了女主藏在深处的记忆,发现她此前主动挖掘的记忆全是虚构。《记忆深处》通过讲一个在记忆深处迷失的女作家追忆真实、寻找自我的故事,探讨关于一个人如何成为作家的故事。即文学创作是记忆的复刻,作家是复刻、支配和虚构记忆的人。作者在 " 导论:文学与记忆 " 为小标题的第一节里开宗明义:" 就医学角度来说,文学是一种‘记忆之学’,是记忆的艺术表现,文学活动是一种对于记忆的阅读与创造,包括梦,都是记忆的产物。梦是由无意识创作的文学。可以说,每部文学作品,都是记忆的复刻之作,无一例外。"

记忆与小说一样,总是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切换步伐。而如何用小说来处理记忆就更显得困难重重,但同时也让人迷恋。为林秀赫的《记忆深处》写短评的四位评论者,从不同的维度靠近这部作品、靠近作者本人。张鹏禹说,《记忆深处》用密集的心理学知识列举了自我与记忆的多种关系,而自我与记忆的关系,就像作者与作品," 这无异于说,记忆本身是叙事性的,正是在‘叙事’这一点上,自我与记忆、作者与作品形成了同构 "。赵松将《记忆深处》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文学名著《追忆逝水年华》相比较:" 如果说普鲁斯特的小说艺术源自对记忆、时间与事物灵光闪现式的触发关系,以及回忆的重构属性的全新认知,那么林秀赫在《记忆深处》所展现的小说方式,则是基于对人脑的某种异常状态导致的记忆结构乃至人格状态发生裂变的想象。" 顾文艳的观感是," 每个人都在私人的文学素材(记忆)里苦苦探索、挣扎,奋力精进。其他人是竞争对手,但实际上每个人又只能跟自己较劲 "。张怡微则回忆了《记忆深处》中林秀赫的点点滴滴。这些言论共同回应了小说创作的本质问题——小说如何叙写记忆的形状,又如何在时光的长廊里安放自我和世界。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文学 上海 艺术 张怡 医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