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首家 " 高度近视 ICL 术后门诊 " 近日正式成立,为眼部情况复杂的高度近视人群提供清晰的就诊路径与个性化诊疗方案。
在过去的门诊中,近视术后患者常常面临 " 挂哪个科室 " 的困惑,在诊疗中也因病情复杂性需差异化处理,患者其人工晶状体的计算需兼顾既往做过屈光摘镜手术的情况,这些都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诊疗过程中需更注重对患者双眼视功能、协调能力及眼部肌肉状态的综合评估。
" 正常人通常 60 岁左右出现白内障,而高度近视患者往往在 50 岁出头就受其影响。最早一批近视手术患者,当时年龄大多在 20 至 30 岁,如今已接近 50 岁,正面临相关就医需求。"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教授赵少贞介绍:" 这是一条专为高度近视及近视矫正术后患者铺设的就医快车道,目的在于让最了解他们眼部结构特征与手术史的医生,给出最合宜的下一程视觉方案。"
2024 年 6 月,国采政策在天津正式落地,功能性人工晶状体价格普遍下降,全程视力更加可望可及。" 价格下降后患者对功能性人工晶状体选择意愿显著提升,‘摘镜一代’中不乏高知、高智人群,其工作与生活中对远、中、近全程视力的需求更为突出,而功能性人工晶状体恰好能满足这类需求。" 赵少贞教授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近日,高度近视术后白内障患者梁先生(化名)为 1100 度超高度近视,50 岁左右时因核性白内障出现近视度数增长、畏光等症状,日常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而前来就诊。术前,详细测量其屈光度数与角膜曲率等数据,并针对日常驾驶、工作、出行等高频用眼场景进行询问,了解到患者对视力需求较高且不愿佩戴眼镜。经综合评估,决定为其植入蔡司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成功恢复清晰地全程视力,生活便利性得到很大提升。
" 选择人工晶状体的关键在于‘合适’,前提是帮助患者充分理解不同场景对视力的需求。" 赵少贞教授举例:使用手机、辨识书本字迹需近视力,查看汽车仪表盘与电脑屏幕需中视力,观看风景与建筑物外观需远视力。与此同时,医生需在人工晶状体的结构等方面进行谨慎评估,例如平板四襻结构支撑性好,更契合高度近视患者眼部结构特点。
据介绍,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前身是 " 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 "。该门诊启用后已迎来诸多患者咨询,无需跨科转诊,即可享受在同诊室的联动评估。" 此举契合国家提倡的多学科诊疗方向,更适合解决高度近视及有屈光手术史的这种跨屈光与白内障双重亚专科的复杂病例。" 赵少贞教授表示:" 未来将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白内障、屈光、青光眼、眼底等亚专科优势,实现高度近视患者的联合评估与综合诊治。同时持续强化显微手术培训体系,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推动先进诊疗技术的下沉与规范化推广。在公共健康教育方面,加强眼健康科普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记者 岳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