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讯社 14小时前
方向盘消失前夜:特斯拉、百度、哈啰三巨头的Robotaxi战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04 年,一部名为《I,Robot》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当时最吸引我的既不是精彩的剧情,也不是人类和机器人能否和平共处这一宏大命题,而是片中主角驾驶的奥迪 RSQ。

在片中,这款概念车可以自动驾驶,车主上车后可以看报、睡觉、玩游戏,之后车辆就会自动将你送达目的地。

这种未来感十足的炫酷想象一度让刚步入小学的我十分痴迷,幻想如果有一天出租车也能这样,那该多酷?

如今 20 余年过去,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已经留在了过去,不同的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却正在成为现实。

2025 年 6 月 22 日,十辆特斯拉 Model Y 化身 Robotaxi,行驶在得州奥斯汀的街道上,这不仅是马斯克布局 Robotaxi 的开始,也是特斯拉在经历多国销量下滑后的自救。

与此同时,百度 Apollo 萝卜快跑已经在中国武汉地区建立了成熟的运营模式,并且以武汉为大本营,逐渐向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多个地区蔓延,甚至连远在海外的阿联酋贸易之都迪拜,都能看见萝卜快跑的身影。

在萝卜快跑进入迪拜后不久,哈啰出行联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两大行业巨头,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进军 Robotaxi 赛道。

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在 2025 年盛夏骤然升温,进入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

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的争夺战背后,也决定了诸多行业巨头的发展,随着巨头们的陆续入场,这场万亿规模的战斗已然打响。

三种路线,三个挑战

Robotaxi 的火爆,离不开庞大的市场前景。

据高盛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将有 50 万辆 Robotaxi,Robotaxi 市场规模也将从 2025 年的 5400 万美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470 亿美元,Robotaxi 不仅是一片蓝海,更是一块诱人的 " 蛋糕 "。

这块蛋糕的构成,则是基于我国庞大的出行服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全国一共发放了 748.3 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其中 10 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量超过 10 亿单,再加上传统出租车,市场不可估量,这也是吸引巨头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此,巨头们的目标已经十分明晰,那就是抢占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市场份额,在 Robotaxi 这一新物种大规模普及之前,迅速积累先发优势,实现商业化落地。

而在实现这一目标上,企业的技术路线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是多传感器 " 重装军团 ",代表性的就是百度 Apollo 萝卜快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各种传感器硬件能上则上。

毕竟无人驾驶出租车,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技术可靠,只有安全冗余,才能成为乘客出行最坚固的盾牌,代价就是成本昂贵。

然后是纯视觉的 " 轻骑兵 ",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与特斯拉造车的逻辑相同,特斯拉 Robotaxi 同样放弃了激光雷达阵列,以近乎量产车的朴素形态登场,但由于首批仅有 10 辆,因此可靠性仍需验证。

最后是新选手的整合路线,如本文提到的哈啰出行、蚂蚁集团、宁德时代。

哈啰出行近年来不止做两轮市场,还进入了顺风车、租车、打车市场,在 Robotaxi 火爆的当下,哈啰也渴望开拓新业务,提前进入这一蓝海。对于蚂蚁集团而言,Robotaxi 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他们的 AI、算法等技术的落地进度。

再看宁德时代,现如今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根据 SNE Research,2024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达 339.3GWh,同比增长 31.7%,占市场整体份额的 37.9%。

在宁德时代之后,还有比亚迪、LG 新能源、中创新航、SK On、松下等企业虎视眈眈。尤其是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分别在 2024 年创下了 37.5%、73.8%、74.1% 的同比增长。

由此可见,对于哈啰出行、蚂蚁集团、宁德时代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市场份额,只有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才能实现业务扩张。

而哈啰 Robotaxi 除了采用多方整合之外,采用的也是激光雷达路线。

三巨头的 " 底牌 "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三大巨头所面临的挑战。

对百度 Apollo 萝卜快跑而言,多硬件的方式能大幅提高安全,却存在成本高昂的问题,但到了现在,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解决。

此前萝卜快跑在武汉使用的 Robotaxi,是其第五代 Robotaxi,单车成本高达 48 万元,但是随着规模的增加以及激光雷达硬件的下滑,萝卜快跑的 Robotaxi 也开启了降本之路。

前段时间,百度第六代无人车 Apollo RT6 正式交付萝卜快跑,其搭载了百度 Apollo 第六代智能化系统,单车成本仅 20.46 万元,成本直接下降了 60%。

另一方面,激光雷达的单价也已经越来越低,已经从几万元下降到了几千元,在汽车市场中已经从 20 万元、30 万元的车型下放到了 10 万元出头的车型。

由此可见,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增加,萝卜快跑的单车成本只会越来越低,成本困境显然已经困不住萝卜快跑。

除此之外,萝卜快跑还具备一个先发的优势,那就是规模。目前萝卜快跑已经落地了十几个城市,不仅建立了大量的道路数据库,武汉市的运营也已经趋于成熟。

此前,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王云鹏曾表示,2024 年萝卜快跑在武汉就已经接近盈亏平衡,预计 2025 年实现盈利。

成本降低、规模未来可期、即将盈利,这将是萝卜快跑打赢这场生死战的最大底牌。

而特斯拉 Robotaxi 则需要面对的是视觉路线的可靠性。要知道,特斯拉 Robotaxi 依旧采用的是纯视觉路线,事实上,马斯克并非不想装激光雷达,而是没办法装,因为在当年,一套激光雷达方案要高达 10 万元,显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简单来说就不是走量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只能选择纯视觉路线,虽然现如今激光雷达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但特斯拉已经跑通了 " 视觉 + 端到端大模型 " 的路线,并且在算法优化上,特斯拉也拥有绝对的优势。

最后是出行数据,这也是特斯拉绝对的优势。截至 2024 年,特斯拉已经累计生产超 800 万辆车,这约 800 万车主的行驶数据,将成为特斯拉无人驾驶的庞大底气。

此外,马斯克此前还表示车辆可以在车主休息时自己出去接单赚钱,如果特斯拉 Robotaxi 经过市场验证,那么或将出现大量车主开通 FSD 业务,加入特斯拉 Robotaxi 车队,不仅可以提高 FSD 订阅量,还能提高特斯拉 Robotaxi 的市占率。

由此可见,特斯拉的优势在于成熟的视觉方案和端到端大模型,以及出行数据、潜在车队等。

最后是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背后的三大股东各有挑战,但其优势也来自于资源整合。

以哈啰出行为例,其在单车领域深耕多年,已经成长为共享单车行业量大巨头之一,拥有庞大的出行数据,如某时间段某地区的短途出行密度、以及车辆分布区域等,这些两轮市场的出行数据有望反哺 Robotaxi 市场,帮助哈啰建立成熟的车辆投放体系。

蚂蚁集团依靠的则是其大模型、算法等方面的优势,而宁德时代依靠的,则是电池与智能滑板底盘。

在电池方面,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可靠性不必赘述,并且宁德时代还拥有巧克力换电这一优势,如果应用到 Robotaxi 中,则可以大幅减少充电时间,让车辆接单更加高效。而其滑板底盘则可以支出底盘与驾驶模块的深度集成,为自动驾驶提供安全底座。

至此,三家巨头的优势也就十分清晰了。

尾声

那么这三家企业谁的希望最大?

盈利,永远是商业战场的风向标,再动人的故事,再美好的前景也比不上一份漂亮的财报,而现如今,萝卜快跑已经走到了盈利点,或许就是下一个领跑的 Robotaxi 企业。

当然,特斯拉与哈啰这些后来者也同样有机会,毕竟市场的大门还没关闭,Robotaxi 还没有迎来完全的大规模化普及,谁也不能保证通过市场认证的特斯拉 Robotaxi 和具备强大整合优势的哈啰出行会给我们创造怎样的惊喜。

但无论如何,Robotaxi 市场的鼓点都已经敲响,这份万亿市场考卷的答案,已经随着每一次轮胎的转动逐渐浮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萝卜快跑 无人驾驶出租车 特斯拉 网约车 百度apollo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