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张江举行的一场合成生物学产业高端论坛,吸引了不少政界、学界、产业界的重量级人士参加,其核心话题却不是技术或产业新动态,而是 " 如何构建颠覆式创新新范式 "。看起来有些务虚,但实际上,它折射的正是上海系统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正如与会专家所说,如果能以适应颠覆式创新规律的全新范式组织资源、投入资本,那么技术和商业的成功就会自然而然达成。反过来,前沿科技正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越来越多资本在远离早期项目,根本原因在于经典的创新范式逐渐落伍了。
前沿技术面临更宽更深的 " 死亡谷 "
合成生物学是未来产业的热门赛道,许多高校院所的科学家、包括投资机构,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简单说,合成生物学就是通过基因编辑等工程化方法,设计或改造微生物及细胞,使它们能像工厂一样生产药物、化学品或是其他高价值分子。
尽管前景非常光明,但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合成生物学在内的整个前沿技术领域,已然走到了十字路口。按照出席论坛的前诺和诺德基金会高管贾尔斯 · 杜德利的说法,由于风险过高,越来越多风险投资机构将介入时机延后,导致全球种子轮融资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更是创下近 10 年新低。而风投的退缩,让不少早期项目陷入被动。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也提到了类似的现象。他说,科技创新的 " 死亡谷 ",也就是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高风险阶段,正在 " 变宽变深 "。无论生命科学、商业航天还是核聚变,这些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大,回报周期越来越长,投资者也越来越谨慎。
种子轮融资规模的骤降,在欧美国家表现得更明显。相对而言,受到国家 "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的政策引导,近年来国内早期投资、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活力远胜于国外。但无论如何,抛开 " 看得见的手 " 的效应,我们仍然需要帮助早期项目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当下该如何去做创新。
" 核心出路就是改进创新系统,特别是从外部导入人才和资源,与科研人员‘共同驾驶’,提升成功的几率。" 这是杜德利给出的方案,也代表了很多业内人士的看法。
创新组织模式提升早期孵化成功率
作为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研发机构,去年 4 月组建的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正在探索有别于传统的创新范式。中心理事长、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主席、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在论坛上透露,中心正以新的组织形态,将本领域的技术、人才和资本链接在一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就是通过海选筛出最具前景的项目,在早期就为其配足资源。一年来,中心已从数百个候选项目中遴选出了 5 个潜力项目,今年预计会再增加 5 个。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中心理事长、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主席金勤献
金勤献说,这套做法的关键在于,逆转 " 技术 - 工程 - 应用 " 的传统创新路径,转而在起步阶段就进行商业定义,确定最终的价值落脚点。同时,在项目培育时,为科学家配备项目经理人、企业管理者,从而补齐教授的能力短板、突破 " 象牙塔 " 的局限,在早期就为项目引入足够多的外部资源。" 我们构建的创新生态,核心是提前预判和布局、高通量的人才筛选和供给,以及体系化的赋能。" 金勤献说,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哪怕 " 死亡谷 " 变宽变深,依然可以保证相当的成功率。
在魏凡杰看来,当前,推动颠覆式创新不能再依靠互联网时代的那种 " 个人英雄主义 ",而是要采用 " 机构化创业 " 的模式。或者说,投资机构需要在更早期就参与关键技术的识别和迭代。目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直投项目虽然资金量不大,但他们深度参与了早期策划的全过程。同时,基金还在构建一个社区型的创新平台,将汇聚多个未来产业领域的各类人才——科学家、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希望通过人才自由组合,跨界碰撞出新的投资机会,提升 " 纸变钱 " 的效率。
金勤献强调,除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探索颠覆式创新的范式跃迁,还可让中国在这一轮创新大潮中成为全球早期项目的孵化中心。魏凡杰表示,作为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愿景是创造一个促进 " 涌现 " 的生态环境,使得高技术项目形成的节奏从过去的 " 进化 " 加速到 " 物种大爆发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