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医药研究社
药企 " 港漂 " 热潮挡不住。
根据动脉网数据,今年前 5 个月,港股医药生物新股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另外,目前有约 20 家医药生物企业正在排队冲击港股 IPO。其中,不少公司正在抢占细分赛道 " 第一股 " 的名头。
比如,近日亦诺微医药(Immvira Bioscience)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击 " 溶瘤病毒第一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亦诺微医药是全球唯一一家具备成熟的 CMC(化学、制造和控制)及生产能力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工程化技术,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新型溶瘤免疫疗法和工程化外泌体疗法。
不难看出,亦诺微医药走在比较独特的赛道上。然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样的差异化发展故事还具有足够吸引力吗?
" 前沿探索者 " 的技术身位
在生物医药技术革新周期,亦诺微医药的出现,其实给业内提供了一个观察新一代治疗方案的窗口。
该公司手握的两大疗法各有进步性。
其中,溶瘤免疫疗法或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利用溶瘤病毒治疗癌症的方法,其可以基于病毒固有的或经改造的肿瘤选择性,发挥病毒的直接溶瘤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大量裂解。
除了直接溶瘤作用外,溶瘤免疫疗法在肿瘤微环境中亦具备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溶瘤病毒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导致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及促炎因子。该等细胞因子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及免疫细胞募集,并通过促进免疫细胞浸润及增强抗原呈递,将对标准免疫疗法反应不佳的 " 冷 " 肿瘤转化为 " 热 " 肿瘤。基于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应答的患者有了更多治疗选择。
目前,溶瘤免疫疗法的主要适应症包括膀胱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脑胶质瘤等。
另一条技术路线涉及的工程化外泌体,专为特定适应症设计,能精准递送功能性蛋白质或核酸,从而实现更可控且有效的治疗结果。这种精确靶向,既能够提高药物递送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靶向效应,相比传统递送系统优势明显。
上述技术路线的实践成果,也已经在亦诺微医药的产品端 " 落地 "。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亦诺微医药的产品管线包括 2 款临床阶段溶瘤免疫疗法候选药物、2 款临床前阶段工程化外泌体治疗候选药物以及 3 款可直接商业化的工程化外泌体产品(包括一款已通过 INCI 途径注册商业化的工程化外泌体产品)。
其中,核心产品 MVR-T3011 是一种基于 HSV-1(单纯疱疹病毒 1 型)的新型溶瘤免疫疗法,通过将强效的肿瘤裂解与表达抗 PD- ( L ) 1 抗体和 IL-12 相结合,靶向治疗全谱系膀胱癌及包含头颈鳞癌的更广泛实体瘤类型。
差异化技术加持,产品 " 在研 + 商业化 " 双线并行,亦诺微医药的成长冲劲按理不会小,但现阶段该公司并未打开多大增长空间。
" 蓝海 " 想象与现实骨感的拉锯
聚焦业绩层面。
根据招股书,2023 年、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亦诺微医药收益分别为 677.2 万元、320.0 万元、128.7 万元;期内亏损分别为 4.82 亿元、5.24 亿元、2.04 亿元。其中营收下降、亏损扩大趋势比较明显,反映出比较骨感的现实。
一方面,就企业自身而言,亦诺微医药尚无根据临床监管途径获批上市或商业化的药品,虽然近年来该公司有开展 BD 合作,但能带来的收益并不稳定。比如,招股书提到,2024 年公司根据特定对外许可及合作安排确认的首付款减少,且根据该安排触发合作伙伴付款责任的里程碑事件未达成。
同时,研发开支挤压利润。招股书显示,2023 年、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亦诺微医药的研发开支分别达到 1.36 亿元、1.12 亿元、1892.5 万元,有所收缩。这背后,亦诺微医药可能也做出了无奈选择。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亦诺微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7560.6 万元,虽然研发需求强烈,但资金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也必须得 " 勒紧裤腰带 "。
另一方面,从行业视角来看,无论是溶瘤免疫还是工程化外泌体等药物市场,都还需漫长的培育周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2028 年,预计全球溶瘤免疫疗法药物市场将自 0.87 亿美元增至 15.6 亿美元,2024 年至 202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05.7%,到 2033 年将进一步扩大至 171.45 亿美元,2028 年至 2033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1.5%。
同样作为新兴先进疗法,以外泌体为基础的治疗目前也占据相对较小的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外泌体治疗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4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5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7.8%,预计将于 2028 年、2033 年分别达 102 亿美元及 625 亿美元,2024 年至 2028 年及 2028 年至 2033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 62.3%、43.8%。
不难看出,目前这两大市场均处在初生阶段,规模较小,或影响亦诺微医药的战略合作和融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赛道爆发潜力也比较大,且身处其中的亦诺微医药获得先发优势的可能性不小。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尚无溶瘤免疫疗法已获准用于治疗膀胱癌。在全球范围内,1 种针对膀胱癌的溶瘤免疫疗法候选药物正处于 III 期临床试验,2 种药物正处于 II 期临床试验(包括亦诺微医药的 MVR-T3011),3 种药物正处于 I 期临床试验。
因此,亦诺微医药还是吸引了不少愿意 " 投资未来 " 的支持者。据悉,亦诺微医药已经完成 7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华盖资本、勤智资本、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泰福资本等机构;C+ 轮融资后亦诺微医药估值已达到 4.85 亿美元。
而如今启动港股 IPO,显然也反映了亦诺微医药 " 资金饥渴 " 的持续,只是耐心资本究竟有多少还需验证。
结语
过去几年,资本市场曾为各种 " 差异化故事 " 支付溢价。如今,在追求确定性的氛围下," 差异化 " 的估值权重或许正在被重新审视。它依然重要,但必须与可执行性、临床价值验证、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深度绑定。亦诺微医药的技术独特性是其核心竞争力,但如何将实验室的优势高效转化为临床获益的证据,并最终实现商业化落地,这个转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