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为突破纸质载体寿命的局限,四十年前的 1985 年,文化部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拉开了我国系统性抢救珍贵文献的序幕。
6 月 30 日," 方寸真微集万象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 " 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一卷卷拇指宽的胶片上,承载着《永乐大典》、" 敦煌遗书 " 等国之瑰宝的微缩影像,无声诉说着这项 " 与时间赛跑 " 的文化抢救工程四十载的坚守与创新。
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展示的照片
8000 万拍胶片为 20 万种古籍文献打造 " 时间胶囊 "
步入展厅,展示墙上一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技术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笨重的拍摄设备,桌面上摊开的古籍文献在灯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脆弱。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生动诠释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与技术难度。
作为一种高度安全的文献保存方式,缩微胶片具备保存周期长、再现精度高等优势,理论保存寿命可达 500 年以上,相当于为中华文脉打造了一座可存世 500 年以上的 " 时间胶囊 "。
国家图书馆藏微缩胶卷
观众参观展览
在 " 数转模 " 技术支撑下,原本脆弱的敦煌写经残片通过胶片获得新生;《二十一史》《十七史》《十三经注疏》《永乐大典》等重要古籍,实现原生数字资源的物理介质长期保存。
展览特别设置的 " 胶片阅览区 " 吸引了大量观众,人们可通过缩微设备直观感受缩微胶片的真实细节,走进小小胶片所展示的浩瀚文献中,亲身体验这项被誉为 " 人类文明火种库 " 的精微技艺。
展览特别设置的 " 胶片阅览区 "
展览现场,一组组数据令人动容:四十年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联合全国 25 家图书馆、19 家资料馆,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文献保护网络,累计拍摄古籍善本、民国文献、少数民族珍贵文献等近 20 万种,形成 8000 余万拍缩微胶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守护答卷。
这些胶片不仅是技术产物,更是一代代图书馆人接力守护文明火种的见证,当今天的人们凝视着那些泛着微光的胶片,才能真正理解这份坚持的重量。
匠心守护,用最可靠的方式保存文明
缩微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经过文献整理、拍摄、冲洗、编目、复制、质检、数字化转化等一系列专业操作。
工作人员在对古籍文献进行缩微拍摄
记者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看到,技术人员分布在一个个操作间里操作着设备,有些纸张已经脆得像薯片,工作人员必须戴着口罩、手套,用特制的支架一页页展开,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这种匠人精神在新技术时代更显珍贵。技术人员介绍,如今的缩微技术虽然历经了数次技术更迭,但是核心理念始终未变——用最可靠的方式保存文明。
在缩微中心的恒温恒湿库房,记者看到由成百上千个存放缩微胶片的抽屉所组成的一面面巨型柜子。每个抽屉上都标明存放的文献名称,放眼望去,犹如无数个 " 时光抽屉 ",记录着这项事业的成长轨迹。截至 2024 年底,缩微母片库共藏有包括善本、古籍、报纸、民国书、期刊、建国初图书等多种类型在内的缩微文献母片 22 万种、12.8 万卷。
在缩微中心库房,工作人员展示存放的缩微胶片
在保护基础上,缩微复制中心还创新开发模式,通过影印出版、数据库建设、文创产品等方式,让《永乐大典》等典籍焕发新生,成果惠及海内外学术界。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表示,缩微工作承担着保存文献原貌、传承历史记忆、拓展文化空间的使命。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将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献资源战略保障的全局出发,推动文献资源从有效保护向高效利用、广泛传播不断跃迁,使缩微工作在新时代文化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开幕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