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07-01
集安,让世界读懂高句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集安,让世界读懂高句丽

——写在高句丽遗址申遗成功 21 周年之际

2025 年,是中国 "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43 处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 21 年。这 43 处遗迹有 42 处位于吉林省集安市。

5 月,一枚 " 晋高句骊归义侯 " 金印的回归,再次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存续了 705 年、在中国东北古代极具特色与影响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21 年间,曾作为高句丽都城的集安,将零散的文物点构建成完整的文化生态,让高句丽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个点:串珠成链的文明印记

在集安,每一处高句丽遗迹都是历史的刻度,串联起高句丽文化的历史图谱,也见证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集安市博物馆

5 月 18 日," 晋高句骊归义侯 " 金印被捐赠给集安市博物馆。这枚目前发现的国内唯一的晋朝册封高句丽金质官印,填补了集安市博物馆馆藏金印的空白,与馆内展出的 4 枚铜印形成完整证据链,清晰印证西晋时期高句丽受中原王朝管辖的历史。随着这枚金印即将入藏,馆长郭建刚表示,将结合该馆的改陈布展对金印进行重点展出," 相信金印也将成为集安文旅的重要 IP,吸引更多游客、学者来此参观和研究。"

丸都山城(图片来自集安市文化广播和电视旅游局)

从博物馆向北行车 10 分钟,丸都山城的轮廓在群山间起伏。这座始名 " 尉那岩城 " 的山城,周长 6947 米,7 处门址沿山势分布。城内长满荷花的莲花池遗迹,记载着 " 鲤鱼退兵 " 的战争故事——公元 28 年,以池中鲤鱼与美酒智退汉军,展现了高句丽人的斗争智慧。如今,随着蜿蜒山路而上,瞭望台、宫殿遗址等一一呈现,高句丽人的筑城密码触手可及;山城下,431 座高句丽时期各种类型的墓葬,充分反映了高句丽民族不同时期、不同身份地位的埋葬习俗,如同一座露天的高句丽古墓博物馆。

好太王碑

位于集安市东北方向的好太王碑,以整块角砾凝灰岩制成,6.39 米的碑身环刻 1775 个汉字,记载着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的传说、好太王开拓疆土的功绩,以及 330 家守墓烟户的制度。作为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时期文物,碑文有部分篆文和楷文的特点,体现了高句丽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距之约 2 公里外的 " 东方金字塔 " 长寿王陵(将军坟)则堪称建筑奇迹:由 1100 多块精琢花岗岩筑建而成,盖顶石重达 50 吨,护坟石与石条凹槽的咬合设计,至今仍能对抗岁月的张力变化。长寿王陵的建造,充分反映了高句丽工匠的聪明才智。

长寿王陵

" 来到集安这些天,我们走过的一个又一个点,串成了跨越古今的一条线,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记忆。" 上海游客史寅如是说——这条线正是集安市精心规划出的高句丽文化旅游廊道:从国内城的辑文门旧址出发,串联古城早市、襟江门旧址、鸭绿江健走步道、安武门旧址、西城墙遗址、万宝汀墓区、丸都山城等标志性景点,最终抵达高句丽遗址公园 …… 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游客漫步其中,跨越一江三城,饱览十里山水风光,穿梭千年古城,探寻历史的珍贵记忆。

一座城:浸润日常的文化肌理

对集安人而言,绚丽多姿的高句丽文化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融入街巷的生活底色。

集安人民在高句丽遗址公园里打太极拳

高句丽遗址公园内,一个个来自远古的大型石块展现着高句丽的 " 石头文化 ",这里发掘出的高句丽皇宫遗迹见证了当时皇室建筑的恢弘气势。而就在这高句丽王城 " 国内城 " 的中心区域,今天的集安人悠闲惬意,古老的石土与鲜活的生活交相辉映,昔日王城的威严在时光流转中化作了百姓日常间的温暖底色。

《梦萦高句丽》在大吉他广场演出

夜幕降临,大吉他广场的灯光渐亮。大型音舞诗画《梦萦高句丽》的演出中," 单臂拜莲 " 的舞姿复刻着长川一号墓壁画的飞天," 雄碑祭祖 " 的阵型再现了好太王碑的庄严——这场首演于 2007 年的演出,不仅是游客必看的文化名片,也是陪伴集安人欢度节假日的重要项目。

在集安市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有且只有一个陈列—— " 高句丽历史文物陈列 ",随着金印回归,文物展陈大纲也在重新整理过程中。

路灯上的三足乌标志

城市的角落,高句丽文化符号无处不在。" 神鸟 " 三足乌时而 " 落 " 在路灯上,时而 " 藏 " 在公园长椅背后;沿着 " 国内城 " 西南角角楼遗迹向下走,长廊中复刻的壁画描绘着当时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儒留园里,老人在挂满书画的长廊里,给孩子们讲高句丽第二代王 " 儒留王 " 扩张领土的故事——在集安,高句丽文化早已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人们闲聊时提起的 " 咱这儿的历史可厚着呢 ",是学生作文里一笔笔写下的 " 我家门口的世界文化遗产 "。

一群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力量

" 集安最美,因为有你。" ——这句标语背后,不仅有游客、有市民,更有一群执着守护文化遗产的人。

" 集安最美,因为有你 " 的标语随处可见

21 年来,集安累计争取国家文保资金 2 亿元,组织实施了遗址本体保护、壁画墓防渗保护等 30 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对 17 座高句丽壁画墓进行数字三维重建,建立起世界文化遗产点的 24 小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遗址与墓室环境;2020 年,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成为国家 5A 级景区 ……

" 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我们更想要将它们展示给大家。" 集安市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彦臣说," 受地理条件影响,有些遗址想要进行展示是需要经过极大努力的。" 比如丸都山城遗址 9777.8 米环山步道的修建。" 在运输建筑材料时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既要能保持文物本体没有明显改变,又要让人们能够亲自登上山去感受,所以最终我们采用了很原始的方法,用骡子和驴来运送材料。虽然过往常有这样的困难,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好的结果。" 尚彦臣欣慰道。

集安市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彦臣接受记者采访

" 好太王姓高,名安,也有文献记作高谈德。" 好太王碑前,集安市高句丽文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游客中心主任刘俊龙身边围绕着一群游客,而他正热情地向大家讲述着这块石碑的由来。刘俊龙从事相关工作 20 余年,可以说,无论走到集安的哪一处遗址,他都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一番,这都源自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 20 多年间,我看到了集安巨大的变化,也时时能感受到集安人对高句丽文化的热爱,可以说,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对这段历史抱有很大兴趣,我们都努力想把集安的历史和文化讲给全世界。"

"2004 年我还在上高中,到现在我还记得当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我们一起走上街去欢庆时的心情。" 集安市文化广播和电视旅游局局长郭玉泉说。21 年间,他一直记得当初的激动与自豪,最终成为了宣传推广高句丽文化的一分子。" 集安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吉林文旅越来越火热,我们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除了国内游客,也有很多国外游客,2024 年旅游收入达到 63 亿元。相信依托高句丽文化这样丰厚的土壤,我们还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郭玉泉充满信心。

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文创中心主任娄笑川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而在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文创中心主任娄笑川看来,他当下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为金印研发出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 金印是高句丽文化具象的历史载体,它的回归备受瞩目,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推出好的产品来延续这份关注。" 在娄笑川飞速运转的大脑中,几种产品已初具雏形,把它们化为实物的念头令他兴奋不已。

集安市评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里,总经理刘杉娜正和主创团队一起研究着《梦萦高句丽》的改版。" 我们希望能将高句丽文化结合当下审美,对演出进行全新改版,并取《玄菟长歌》的新名字,让观众们对高句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刘杉娜说。

21 载春秋,高句丽遗址从申遗成功时的保护起步,到如今形成 " 点线面 " 结合的文化生态,早已超越 " 世界文化遗产 " 的标签,成为集安人文化自信的源泉。它让集安人在守护中读懂了历史的厚重,在传承中找到了文化的根脉,更在创新中看到了文明的未来,也将陪着集安走向更悠长的岁月,让千年故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彩。

来源:彩练新闻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集安 博物馆 始祖 长寿 旅游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