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 IPO 风起云涌,行业巨头争相抢滩。
其中,今年表现最为耀眼的创新药板块,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内上涨超 70%,领涨整个港股市场,一度被称为 " 中国 Biotech 第二春 "。不少投资者将目光重新投向创新药赛道,优秀企业价值正在被发掘。
值得关注的是,手握超十种在研药物的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轩竹生物 ")已正式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由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此前,轩竹生物曾在 2022 年向科创板发起上市冲击,但因彼时资本市场环境导致 IPO 闯关难度升级,2024 年正式撤回科创板 IPO 申请。
那么,转战港交所二度冲击 IPO 的轩竹生物,究竟什么来头?
核心产品矩阵成型,商业化引擎全速启动
首先,从商业化程度上来看,轩竹生物作为国内稀缺的 " 大小分子双驱 " 创新药企,正以多维度突破释放商业化潜能。
吡洛西利:乳腺癌治疗格局重塑者,商业化爆发临界点已至
作为轩竹生物自主研发的 CDK4/6 抑制剂,吡洛西利(XZP-3287)已斩获两项重磅适应症——联合氟维司群二线治疗及单药末线治疗 HR+/HER2- 晚期乳腺癌,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获批单药用于该领域后线治疗的创新药,填补国内空白。
临床数据显示,吡洛西利单药或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抗肿瘤疗效与安全性显著优于同类产品,尤其对原发内分泌耐药、肝转移等难治性患者也有非常好的治疗获益,吡洛西利安全性好,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等当前 CDK4/6 抑制剂发生率较高的不良事件,吡洛西利在治疗中有所减少。当前,吡洛西利正加速冲刺医保准入。与此同时,公司同步推进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一线治疗的 NDA 申请,有望明年获批,最终实现 HR+/HER2- 晚期乳腺癌全人群覆盖。
据灼识咨询预测,2032 年中国乳腺癌 CDK4/6 抑制剂市场规模将达 130 亿元,吡洛西利作为国产创新药标杆,有望深度改写市场格局。
安奈拉唑钠:消化领域自主创新标杆,商业化加速兑现
公司另一核心产品安奈拉唑钠(KBP-3571)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 PPI(质子泵抑制剂),2023 年已获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于同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商业化首年即展现强劲动能: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该产品销售额突破 3,270 万元,覆盖超 1,000 家医院。相比于同类产品,具有差异化代谢及排泄路径,显著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及肾脏负担,兼具快速强效与持久抑酸优势,是一款疗效更稳定、安全性更好、合并用药风险更小的 PPI 药物,构建起新一代 PPI 的临床价值壁垒。
更值得关注的是,KBP-3571 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拓展适应症,预计 2025 年三季度进入 III 期临床阶段,随着第二适应症拓展,有望与现有市场形成协同效应,庞大患者群体有望打开二次增长曲线,进一步释放商业化潜力。
XZP-3621:具有接近商业化潜力的 ALK 抑制剂,用于 ALK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作为轩竹自主研发的一款二代 ALK 抑制剂,其具有突出的全身和颅内抗肿瘤疗效,能有效克服 ALK 抑制剂诱导的耐药性,安全性良好,适合长期使用。预计将于 2025 年下半年获批上市,用于一线治疗 ALK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研发管线厚积薄发,上市催化价值重估
其次,从研发管线上来看,公司瞄准大适应症,市场前景广阔,以迭代创新和首创研发相结合,形成了批次布局、管线协同 / 互补,兼顾长短期风险及回报的管线矩阵。
一方面,公司布局大适应症领域,直击临床需求的痛点,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据招股书权威披露,公司构建的涵盖超十款在研药物的阶梯式管线矩阵,战略聚焦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及 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这三大全球高发领域,与当前全球大适应症范围高度契合,彰显出公司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与精准把握。
图表一:全球十大治疗领域
数据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整理
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线布局阶梯有序,既注重当前的稳健发展,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规划。
目前,公司已形成 "2 项 NDA 获批资产 +2 项药物项目处于 NDA 注册阶段 +4 项药物项目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 +5 项已获 IND 批准 " 的豪华立体化布局,这一布局不仅展现了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更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管线正迎来多项关键里程碑的密集落地,驱动公司估值的跃升。除了已成功实现商业化的两款产品外,公司核心产品 ALK 抑制剂 XZP-3621 预计将于 2025 年下半年获批上市,这标志着又一重磅产品即将加入业绩贡献大军,商业化版图加速扩张。
图表二:公司产品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书,格隆汇整理
最后,从技术平台这一核心竞争力来看,公司构建了 " 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 + 大分子生物药研发平台 + 临床开发平台 " 这三大技术平台,犹如三足鼎立,稳固支撑着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成为国内少有的同时覆盖大分子与小分子双领域的创新药企,这一独特优势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无限的可能。
从孵化情况来看,公司核心技术平台也在率先布局前沿科技,如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瞄准同类首创 USP1 抑制剂 XZP-6924(已获批 IND),USP1 是 " 合成致死 " 领域的新兴靶点,开发尚处于早期阶段(临床前及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代表了癌症靶向治疗的新方法,有可能为难治癌症患者提供新选择;生物药领域,基于公司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布局了 HER2/HER2 双抗 ADC 药物 KM501(临床 I 期),能同时靶向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表位,从而提高 ADC 的内吞作用,用于 HER2 低表达乳腺癌。临床前数据显示,KM501 抗肿瘤疗效非劣于 DS8201。这些前沿科技的布局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小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如何看待此时递表的轩竹生物?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相较于低迷期的创新药板块,今年以来在政策利好叠加行业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下,将引领市场对优质创新药更多关注。
站在上市前夕的关键节点,轩竹生物已构建起 " 短期有业绩、中期有管线、长期有平台 " 的全周期价值链条。核心产品吡洛西利与安奈拉唑钠的商业化突破,叠加研发管线的密集催化,为公司未来业绩高速增长提供确定性支撑。而港股上市不仅将打开资本通道,更将推动其从 Biotech 向 Biopharma 的战略跃迁。
对于投资者而言,轩竹生物正处于 " 研发收获期 " 与 " 上市红利期 " 的双重叠加阶段,其稀缺的创新属性与清晰的成长路径,无疑将成为港股 18A 板块中最具爆发力的标的之一,未来值得期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