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媒汇 6小时前
宝洁拟裁员7000人,“黄埔军校”又向市场输送人才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 | 周艺

编辑 | 苏淮

刚刚到来的 7 月,日化消费巨头宝洁,将开启为期两年的重组计划。该计划除了会剥离部分非核心品牌,还会进行全球范围的裁员,数量大约是 7000 人。

近期,唯品会分管品牌和营销的原副总裁冯佳路,因涉及贪腐问题被公安机关调查,引发市场关注和舆论热议。冯佳路的营销管理经验起步于宝洁,曾担任宝洁旗下护肤品牌玉兰油中华区的品牌总监,之后也曾在公关公司万博宣伟担任顾问。

冯佳路一案后,市场再次把目光瞄向那些贴着 " 宝洁系高管 " 标签的职业经理人。

随着宝洁新一轮裁员开启,市场上又将出现一批日化人才。但与曾经备受市场青睐不同,如今," 危机感 " 正平等地笼罩每一个宝洁系高管身上。

回顾 2010 年左右出走宝洁的人,如今他们的处境各有不同:有的很快在行业内销声匿迹,也有在各个互联网大厂流转的,同时也有创业人才。对比来看,宝洁系人才在创业上的表现,要好过在各个大厂轮转的职业经理人。

当宝洁系高管还在职场拼杀时,宝洁中国也正在经历 " 中年危机 "。

快消界的 " 黄埔军校 "

营销和品牌管理,一直是宝洁这类日化快消公司擅长的业务,从宝洁出走的很多高管,在这方面的能力都十分出众。但市场营销部门是拥有广告和媒介采买等高额预算的核心部门,也一直是企业内部贪腐的高发区。

在冯佳路之前,还有一位从宝洁管培生体系中走出来的公关精英——底飞,也因为贪腐行为被抓。

底飞在快消领域的职业履历从宝洁开启,结束于全球最大的广播广告传播集团之一的群邑集团。其最后一个职位是群邑中国的首席投资官,2023 年因为利用职务便利收受巨额贿赂而被上海经侦总队刑事拘留,职业生涯就此结束。

底飞和冯佳路,算是宝洁系出身但没有 " 善终 " 的代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如今还在各个大厂流转,做 " 高级牛马 " 的多位宝洁系 " 校友 "。

林小海与熊青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

林小海 2016 年从宝洁中国区营销总裁的位置离职,在宝洁履职超过 20 年。当时宝洁中国区正面临重大挑战,高管频频出走。林小海的前任李红,以及前前任翟峰都因个人原因跳槽。

其中,翟峰的离职还伴随着 " 内部贪腐 " 的丑闻,李红则高调跳槽至宝洁竞对玛氏。

从宝洁离职后,林小海转战阿里,奋战 8 年,负责相对边缘的业务——零售通、高鑫零售,如今又接下了上海家化 CEO 这个烫手山芋。对于如今已经 54 岁的林小海来说,上海家化极有可能是其担纲主角的最后一出职场大戏。

上海家化的品牌矩阵 | 截图来源于官网

与林小海前后脚离开宝洁的熊青云,当时是宝洁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的总裁,也是当时宝洁全球职位最高的中国人。熊青云后续的职业履历同样丰富:2015 年跨行业加入互联网巨头京东,没过两年再次跳槽—— 2017 年出任小鹏汽车首席营销官,直接向董事长何小鹏汇报。

2021 年,随着小鹏汽车对市场营销及公关组织结构的调整,熊青云这位曾经的明星经理人因个人原因离职,目前并无消息指出其下一步的职业动向。

从林小海和熊青云的职场经历可以发现,他们的履历确实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也局限了其自身发展——虽能在各个大厂流转,却又缺少高光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宝洁 + 阿里 " 的配置,也在中国企业高管群中自成一脉。如今李锦记的全球总裁靖捷及其中国区总裁涂晓昱,均是宝洁出发、阿里深造,履历高度重合。

宝洁的大部分员工都来源于校园招聘,通过管理培训生体系培养成员工;核心高管均经过公司内部十数年的职业培训,才能走上台前。2010 年之后,宝洁的核心高管频频离任,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后期的流动,才成就了宝洁在快消领域的 " 黄埔军校 " 名号。

事实上,行业认为宝洁是由市场驱动,此处出身的高管拥有市场营销的经验,但互联网行业却是由产品和技术驱动,两者难以融合。熊青云和林小海的例子,就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市场营销高手不一定能玩得转互联网。

但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放弃去大企业做 " 高级牛马 " 的执念,宝洁系培养出来的创业人才,反而有更加亮眼的职场表现。

打造了 " 完美日记 " 等知名彩妆品牌的逸仙电商,两位创始人黄锦峰和孙蕾,都是来自宝洁管培生的 " 校友 ";还有国内知名洗护品牌 " 植观 " 的创始人唐亮、护肤品牌 "HFP" 创始人吕博、化妆品牌 " 花皙蔻 " 创始人龚天贵等,都得益于经受了系统化的宝洁内部品牌培训,锻炼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才成为如今国货品牌掌舵人中的佼佼者。

宝洁中国的 " 中年危机 "

在宝洁向中国市场大力输送人才的同时,其自身的危机也可见一斑。全球范围的裁员背后,是宝洁的业绩增长已经陷入瓶颈。

从 2012 年到 2016 年,宝洁的高管频频出走。这一阶段,宝洁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幅放缓,同期也是中国本土企业高举进攻的日子。宝洁系人才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放弃了在外企 " 养老 " 转而继续打拼。

天眼查显示,宝洁(中国)成立于 1993 年,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宝洁的中国市场业绩并不亮眼,频频被财报点名。2024 财年的 Q2 和 Q3,宝洁大中华区的有机销售额 ( 剔除外汇、收购与资产剥离的影响 ) 下滑了 15% 和 10%。双位数下滑让宝洁总部十分紧张,其内部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中国和中东地区的业务增长。

2025 年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宝洁中国的有机销售额下滑了 2%,相比前两个季度 15% 和 5% 的下滑来看,已经有所改善。其中 "SK-II" 品牌在中国取得了 11% 的增长,极大缓解了宝洁中国的困境。

宝洁中国的皮肤和个人护理品牌矩阵 | 截图来源于官网

另外,从全球来看,2024 年宝洁的净销售额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业绩相对稳健。2025 财年前三季度的业绩销售额相比去年基本持平,第三季度财报中,宝洁披露 2025 财年的整体增长将与 2024 年持平。

外资高端美妆在中国市场尚未完全走出困境,急需在其他地区市场获得增长。像资生堂、雅诗兰黛等集团均推出了增长计划,内容大致围绕降本增效、品牌焕新等方向展开。

宝洁即将新推出的两年重组计划,首先是要剥离部分品牌;第二是要在关税影响下加快各地供应链的完善,重新评估产能与产地的结构配置;第三是加速数字化,削减 7000 个非制造业岗位。

分业务来看,2025 财年第三季度,宝洁的美容、男士理容部门有所增长,母婴及家庭护理下滑,家居及织物部门持平。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只要核心品牌 SK-II 的策略不变,大中华区的发展便能稳健。而裁员计划目前虽未公布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但不可避免的是,这所快消界的 " 黄埔军校 ",将再次向中国市场输送人才。

而不论是这些新生力量的未来,抑或是宝洁自身的 " 断腕求生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切仍属未知。

关于全球裁员对中国业务的影响,源媒汇致函问询宝洁中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宝洁 裁员 上海 职场 前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