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01
导语
欧洲插混车型续航竞赛因成本与规则降温。
作者丨杨 晶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严旭霞
日前,丰田采购负责人熊仓和生在线上说明会宣布,2025 财年上半年将对零部件采购价格上调 10% 至 15%。他表示:涨价决策是考虑到零部件企业在能源和人工费用上不断加剧的负担,目的是维持供应体系的健康运转,以短期利润让步换取长期供应稳定。
不难发现,通过合理的价格调整,丰田能够有效缓解供应商的成本压力,增强其生产能力和创新动力,最终双方共生共荣。毫无疑问,这在越来越卷的中国车市来看,仿佛就是一种 " 逆势 " 而为的策略。
无独有偶,在近期的欧洲汽车新闻大会(Automotive News Europe Congress)上,欧洲两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制造商的高管却释放出一个重磅信号:受成本因素影响,插混车型的续航竞赛正在降温。
欧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导向,一直是影响车企布局的关键因素。从 1 月 1 日起,欧盟对新上市车型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式进行了调整,这一政策直接促使车企加大在欧盟市场在售 PHEV 的电池容量。
原因在于,通常情况下,电池更大、纯电续航更长的车型在 WLTP(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程序)测试中排放更低。为了满足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众多车企纷纷投入资源提升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一场无声的续航竞赛就此拉开帷幕。
不过,并非所有车企都选择盲目跟进这场竞赛。丰田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明确表示目前无需效仿大众集团及中国品牌等车企,将纯电续航大幅延长至 100 公里(62 英里)以上。
丰田欧洲产品与市场管理负责人安德里亚・卡尔卢奇(Andrea Carlucci)在 6 月 12 日的大会上直言," 一旦达到 100 公里这个临界点,就能实现良好的平衡 "。他进一步解释道,在非纯电动车上安装更大电池成本更高,因为需要增加更多零部件。这一观点的背后,是丰田对成本与效益的精准考量。
从市场表现来看,丰田在插混领域的策略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市场研究机构 Dataforce 的数据显示,2025 年前四个月,丰田在欧洲的 PHEV 销量同比增长 139%。其中,去年推出的 C-HR 紧凑型跨界车插混版在此期间销量达 21,637 辆,在欧洲插混车型中排名第六,该车型纯电续航为 66 公里;而全新 RAV4 中型 SUV 的插混版续航则达到 100 公里。这表明,即便纯电续航并非行业顶尖水平,丰田的插混车型依然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与丰田持相似态度的还有现代汽车。受全新胜达中型 SUV 上市推动,现代前四个月 PHEV 销量同比增长 27% 至 11,264 辆。现代欧洲 CEO 泽维尔・马丁内特(XavierMartinet)在大会上对插混续航的发展提出了疑问:" 插混和增程式技术属于过渡性方案,但试图让它们更复杂以延长向纯电转型的过程,会变得既复杂又昂贵。我们该在哪里止步?"
他还指出,解决方案不能总是通过安装两套动力系统和一块电池来增加复杂性。在马丁内特看来,销售长续航插混车型目前只是一种 " 战术举措 ",可帮助车企降低平均二氧化碳排放,以符合欧盟新规。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欧盟立法将在 2028 年再次调整规则," 未来两到三年,插混车型的吸引力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
值得注意的是,在插混车型续航竞赛的赛道上,不同车企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在中国市场,理想汽车、问界等高端品牌凭借长续航插混车型及增程式电动车(EREV)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以吉利旗下最新的领克 08 车型为例,其纯电续航可达 200 公里;大众集团旗下奥迪品牌也于 6 月 16 日宣布,第三代 Q3 插混版的纯电续航将从现款约 50 公里提升至 119 公里。
而在欧洲,虽然车企也在缓慢跟进长续航插混的趋势,比如宝马正在测试增程式电动车,沃尔沃已开始在中国接受 XC70 插混版的订单,其宣称最大续航可达 200 公里,但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竞争态势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Dataforce 的数据揭示了欧洲插混市场的现状。今年前四个月,欧洲 PHEV 销量同比增长 11% 至 366,670 辆,增长完全来自大众、丰田及比亚迪、奇瑞等中国车企主导的主流市场。主流品牌 PHEV 销量同比飙升 56% 至 198,173 辆,超越豪华品牌——后者销量同比下滑 16% 至 169,497 辆。此前,豪华品牌一直主导欧洲 PHEV 市场,如今主流市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也反映出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此外,欧盟在排放测试规则上的进一步调整,也给插混车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今年起,新上市的插混车型必须采用更高的 " 实用系数 " 曲线进行测试,以更好反映实际使用情况(符合欧 6e-bis 排放标准),这实际上会使标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翻倍。现有在售插混车型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也将适用新规。这意味着,即便车企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提升了纯电续航,在新的测试规则下,排放优势也可能大打折扣。
丰田和现代宣布不再盲目参与插混车型续航竞赛,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汽车产业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在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插混车型的定位正从 " 过渡方案 " 逐渐向 " 多元技术生态中的一环 " 演变。
一方面,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突破,可能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标准,使得当前以电池容量堆砌续航的模式面临技术颠覆风险;另一方面,智能电网、换电模式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在推动车企从单纯的续航竞争转向能源生态的构建。
从政策维度看,全球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与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倒逼车企必须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欧盟 2028 年的规则调整,不仅关乎排放数据,更预示着汽车产业即将进入 "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 的新阶段。这要求车企不仅要优化产品本身的能耗,还需在电池回收、供应链减碳等环节投入资源,长续航插混车型的高成本特性,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反而成为了发展桎梏。
这场插混车型续航竞赛的降温,本质上是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某项单一技术指标,而是对技术路线的精准预判、对政策风向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杨晶
中午不睡
下午崩溃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