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完善的无人机产业链、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持续培养大量飞行人才的多重助力下,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正展现出迈向世界领先的雄厚实力与独特优势。
依托这些坚实基础,低空经济行业正以香港为重要通道,推动内地的创新成果与全球规则、法规及标准深度对接,借助国际金融资源和市场机遇,持续提升在全球低空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
近日,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御风未来 ")副总裁盛亮在香港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NBD)现场专访时指出,期待将内地积累的先进经验与成熟做法,通过香港这一重要口岸推向全球,助力建立行业标准高地。尽管在国际化进程中会面临竞争,但香港的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盛亮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实习生 刘姝 摄
香港在低空经济上既是空白又有多重助力
NBD:在低空经济热潮下,无人机公司在香港发展会有哪些机遇?
盛亮:我个人认为存在两类机会,其中一类是在香港的本地化应用。我们了解到,香港开放了一些低空经济相关的 " 沙盒测试 "。相较于内地低空经济产业发达的城市,香港在该产业领域此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另一方面,这一领域既是空白领域,又有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还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基础与高科技人才储备,因此我们必然高度重视香港本地化市场——它不仅可作为本地标杆,更可成为全球标杆。这正是香港凭借其国际化地位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NBD:御风未来是否会考虑进入香港的一些 " 沙盒测试 " 场景?
盛亮:肯定会考虑,目前处于前期沟通阶段,我们更多的还是了解信息和学习。但后续我们认为能够挖掘出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并找到可以共同落地项目的合作伙伴,深入探讨在香港本地开展业务的具体方案。
NBD:香港还有 " 超级联系人 " 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无人机行业还会有哪些机遇?
盛亮:我认为还是两方面," 超级联系人 " 包括 " 引进来 " 和 " 走出去 "。出口方面我们已拥有中东、亚洲、非洲等地的海外用户,今年也在持续拓展市场。希望以香港为窗口,进一步优化出口路径,让其更顺畅、低成本、便捷。
在 " 引进来 " 上,也希望计划借助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引入海外先进技术,招揽来自香港本地乃至全球的国际化人才,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未来还会重点关注标准连接问题。低空领域作为新兴行业,全球标准尚未统一、共通,且监管政策也在逐步完善。目前,中国民航局(CAAC)等相关政府部门正牵头开展政策制定、适航、运行标准等基础工作。我们期待将内地积累的先进经验与成熟做法,通过香港这一重要口岸推向全球,助力建立行业标准高地。尽管在国际化进程中会面临竞争,但香港的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NBD:中国香港的保险业十分发达,是世界知名的保险中心,是否会考虑从技术层面助力保险或再保险行业发展?比如,巨灾定损。
盛亮:其实我们在内地探讨过无人机保险相关业务——至少在无人机保险领域,内地市场已相对规范。不过,目前不太清楚香港是否有更优质的资源,甚至是否能成为我们业务拓展的新机会。
关于保险定损,我的理解就是核验定损能力。理论上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我们始终对行业保持敬畏,不会仅凭现有能力就盲目涉足所有领域。毕竟定损涉及一整套解决方案,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理解、长期深耕及持续开发。因此,我们对该业务确实抱有兴趣,但在香港如何具体开展,仍需进一步了解与推进。
无人机跨境难点主要在技术法规差异
NBD:无人机行业跨境发展的难点是什么?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盛亮:跨境难点确实有一些。其一,现有飞机运输涉及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这类产品本身受到一定管制;其二,公司大部分同事主要还是在内地办公,而香港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业务体系,组建当地团队成本高昂。
当然,跨境目前最大的阻碍还在于两地法规和技术标准存在差异,或者说标准不共通。以无人机从香港飞往深圳为例,通讯网络的搭建就面临难题:若自主搭建通讯网络,首先需确保该网络能满足航线全程的技术要求;若航线较短,自主网络或许可行,但长航线仍需依赖公共网络。所以,目前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技术性方面的问题。
从宏观视角看,跨境业务的发展自然是机遇更多,无论是企业经营拓展,还是未来行业布局,都充满机遇。若能在香港布局,一方面可深耕本地市场;另一方面,借助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有望把握全球市场机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产品出口,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与整合。
NBD:无人机目前在货物运输上已经运用广泛,现在也有多家公司推进载人无人机,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盛亮: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货物运输。理论上,在不载人的应用领域,它还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一是在海事巡检方面,无人机可以用于获取海洋气候、水文等相关信息。二是香港本地涉及资产、不动产土地的评估,建筑巡检以及相关行业数据化服务等业务,其实也都能借助无人机来完成。
NBD:一些跨境电商平台或者货物运输公司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运输体系,您会不会考虑和这些公司合作?
盛亮:我们与顺丰旗下专注无人机业务的丰翼物流无人机有过交流。作为物流企业,顺丰在客户资源、需求挖掘和场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而我们的核心能力在于飞机制造及相关技术支持。跟这类公司合作的可能性就是采用我们的飞机及配套技术,他们可能也有自研产品,但作为运营商,其难以覆盖所有机型,这也为双方合作创造了空间。
NBD:在无人机全链条产业中,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质增效?
盛亮: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往往具有共通性。以电动车为例,初期受限于 50 公里的续航里程、高昂售价和品牌认知度不足,普通消费者鲜少买单,市场主要由创业公司以小批量模式在特定场景中服务于特定用户,而这类早期应用通常依赖政府补贴来培育产业化基础。
但随着产业迈向规模化,电池、电机、复材、工艺、运行成本等各个环节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持续下降,同步推动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这一过程中,成本下降与市场规模扩大形成正向循环,最终带动整体经济体量不断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