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访过一家数智化服务商,对方的行业专家分享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在其服务过的众多传统与新兴行业中,银行是最 " 奇怪 " 的。大多数行业绞尽脑汁提升到店率,渴望与客户建立深度线下互动,而银行却在不断引导客户 " 远离 " 网点,优先推荐客户通过手机 APP 自助办理业务,如果 APP 难以满足需求,则指引至 ATM 机操作,即使到了线下网点,客户也会被引导至智能设备,有专人教他怎么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现象?对方用一组数据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有三四千家(不包括分行),银保监在册的客户经理总数是 150 万人,而国内共有 8 亿银行账户、10 亿张有效银行卡。
庞大的用户基数,与银行的服务能力,是很难匹配的。所以,在国家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度的背景下,银行以及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的意愿是最强烈、最迫切的。
一方面,数字化能让金融机构以更高效、便捷地数字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服务效率,让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承担好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金融数字化对经济民生都意义重大。那你一定好奇,数字金融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
前不久恰逢 2025 中国国际金融展,脑极体前往探展,发现展会同期举办的金融业数据库相关会议,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踊跃参与。
数据库话题,为什么会成为金融行业展会的焦点?它能解决长期以来的服务供给难题吗?我们就以数据库技术作为切入点,聊一聊数字金融的最新趋势与变化。
想象一下:当你在银行 ATM 机前准备取款,却弹出 " 数据库连接失败 " 的提示,打开手机银行 APP ,无论是查询余额、转账汇款、缴纳水电费,交易都无法进行,打电话给银行,发现客服系统也瘫痪了。
上述这些情况的任意一种,都足以让用户陷入慌乱与焦虑。也说明,数据库作为银行业务数据的核心载体,不容有失。
数据库就像是金融机构的 " 记忆中枢 ",承载着核心交易、互联网金融 APP、数据分析、办公应用等多个场景。近年来,数据库的架构转型,也成为数字金融的一大趋势。
具体来说,数字业务爆发与 " 去 IOE" 的安全需求,共同推动了金融数据库走向存算一体。传统 IOE 架构,面对互联网业务的高并发,横向扩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且都依赖于海外厂商。在去 IOE 的过程中," 存算一体 " 凭借技术先进性、可扩展性、国产化率等优势,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的选择。
发展到今天,存算一体也开始面临转型的问题。
在此次金融峰会中,华为闪存存储领域总裁谢黎明提到,很多银行在部署架构的初始阶段,选择存算一体,但随着集群规模的逐渐变大,一些弊端也开始显露。
首先是可用率不足。对于金融交易系统来说,业务不仅要连续,还要有一致性。就是用户随时想用就能用,7*24 小时服务不中断,而且数据要实时同步。但存算一体架构,本质上是依赖服务器本地磁盘存储数据,而 AI 服务器是很敏感的,集群规模扩大之后,单点故障也频发。一旦硬盘或 RAID 卡出现故障,数据丢失或无法访问的情况,就会对系统可用性造成冲击,直接威胁到业务连续性。在跨数据中心部署时,存算一体架构的数据同步问题更加突出,难以满足金融核心系统的容灾需求。
规模变大之后,不仅故障率指数级上升,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这是因为,存算一体架构将计算与存储资源紧密捆绑,在业务高峰期,CPU 资源极易出现过度占用的情况,且难以实现灵活扩展。当系统规模扩大,分布式切片机制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下降。实际应用中,部分客户的 CPU 及磁盘利用率甚至不足 5%。结果就是,金融机构不得不冗余配置,导致综合成本上升。
规模变大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运维管理的复杂度大幅提升。
存算一体架构的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器数量增多,本地磁盘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概率大幅提升,诸如磁盘空间异常、响应超时等问题频繁出现。这些问题导致运维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故障定位困难,修复流程繁琐,大幅增加了运维成本与管理难度。
对于金融数据库来说,虽然存算一体架构发挥过阶段性作用,但随着 IT 技术的持续创新,金融数据库必须突破现有瓶颈,不断演进。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数据库架构转型的下一个方向是什么?
"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 ",如何让数据流如汩汩溪水般畅快无阻地奔流?答案是存算分离。
目前,金融产业界已达成共识:存算分离是数据库转型的方向。
比如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数据库总监王浩,在峰会中介绍道,该行从 IOE 时代到后来的一体化部署,在数据库底层架构方面一直采用的是存算一体架构,现在逐步探索存算分离。因为本地硬盘一旦有损坏,对运维成本是很大的挑战,而且更换硬盘一定会对上层的数据库有影响,将大规模的物理机改造成虚拟机,采用存算分离的架构,对于业务的连续性、稳定性、经济性、灵活性,都有更好地保障。
为什么存算分离能起到上述作用呢?跟存算一体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简单来说,数据库按存算功能是否解耦,分为存算一体与存算分离两类。存算一体数据库将计算与存储耦合,而存算分离数据库实现了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的独立配置、扩展,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独立部署,互不干扰。
如前所述,随着数据中心规模扩大,存算一体数据库架构逐渐暴露出灵活性和效率不足的问题,而存算分离架构与云基础设施结合,能充分发挥云计算优势,从而带来几方面的变化:
变化一,更强的故障转移能力,以分层设计解决可用性问题。存算分离架构下,服务器专注数据逻辑处理,存储设备保障数据持久化与可靠性。本地盘数据可用性仅 3 个 9,而存算分离采用全并行冗余架构,数据可用性达 5 个 9,提升 2 个数量级。其可满足金融级高可靠要求,实现系统的高可用。
变化二,更强的资源水平扩展能力,按需分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存算分离完全解耦计算和存储负载,负载均衡更灵活,避免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冗余,可根据业务分配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
变化三,更强的智能运维能力,AI 赋能 Database 降低运维负担。今数据库解决方案复杂,面对庞大集群频繁的硬件故障,存算分离架构下存储可自动处理数据重建,降低运维难度。AI 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的引入,能处理复杂任务,如海量日志分析、性能问题定位,还可结合业务和负载情况进行复杂配置。
可以看到,存算分离架构能够以分层解耦打破可用性藩篱,以灵活拓展跨越成本困局,以 AI 能力打破运维效率藩篱,最终让金融数据库冲破传统架构的制约,让数据流畅行无阻,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那么,是不是有了存算分离架构,金融数据库就万事大吉呢?
只有将数据库升级为存算分离架构,把不可靠的计算设施和数据分离开,由更加可靠的专业存储来保存数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算一体数据库系统不可靠的问题。唯有提升了可靠性,金融行业才敢于把关键业务交给新一代国产数据库,才有破局的可能性。
但必须说明的是,任何架构都是有得必有失,存算分离架构也一样。《金融数据库存算分离架构选型白皮书》中也提到,金融机构在自建机房中构建存算分离架构,效果或多或少会打折扣,或者需要花费非常昂贵的成本。
这样一来,想要发挥存算分离架构在数据处理效率、资源弹性调配等方面的优势,系统设计与产品选型,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方面,系统设计能够有效规避潜在问题,让存算分离架构的性能得到充分释放。
华为金融数据库军团解决方案营销运作总监龚涛在峰会中提到,存算分离解决方案,必须匹配金融机构自身的应用方案,需要系统性设计。
比如说一个机构的不同阶段,有时对自己的业务发展预期偏慢,实际发生很快,比如说 deepseek 爆火后智能客服系统的快速接入,通过存算分离的方案设计,就能够实时调整和匹配业务。
不同机构的差异化需求,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更关注存量的稳态业务,如何能够做到平滑的切换,需要数据库、存储等有更好的兼容性。中小金融机构更关注快速部署和快速创建,华为的数据库解决方案有基于无底座、无平台的 HCS,基于虚拟化的平台 HBBS、DCS 和全闪存数据库解决方案等,支撑中小金融机构快速、轻量部署。
由此带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产品选型。先进可靠的产品,具备更优的架构设计,完善的容错机制,强大的灾备能力,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客户的利益,是成功构建存算分离架构、实现业务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
不难看到,存算分离架构是数字金融的必然方向,也是大时代下金融机构的共同选择。而先进可靠的国产存储产品,是支撑存算分离方案、加速数字金融的坚固 " 河床 "。
在存算分离架构与国产存储产品加持下,金融服务将冲破重重阻碍,跨越山川阻隔,穿越城乡界限,下沉至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个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