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 07-01
中介的未来怎么走:这场11位总裁联袂演讲的500人大会,有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丨笃悠悠 编丨半梳

今年的中介市场,太难了。

能有多难?

一言以蔽之:2025 年,是过去十年来人身险专业经代市场的头一遭负增长。

一季度数据显示,负增长 2%。

如果看新单保费,这一负增长还将放大到 -40%。

再看看过去十年间 22% 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这一落差将进一步放大…只有市场参与者们才能真正体会这种两级反转的切身苦楚。

落寞的数字背后,是内勤裁员、团队流失、香港保险的袭来、报行合一下的反向飞单……编织的焦虑正广泛弥漫这个并不大的人身险市场一角。

加之 " 报行合一 " 对中介渠道原有财务模型的重构以及个别头部机构的暴雷,使得原本稳固的经代四强,现仅余实力最强的双雄…又为这一市场的未来平添了几许扑朔。

尽管个险、银保渠道面临的是同样的大环境和 " 报行合一 " 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个险和银保渠道有足够大的底蕴和基本盘支撑,有着足够的缓冲,可以承受相当程度的下滑,乃至可视做是一次深蹲蓄力。

但底蕴薄、体量小、成长时间短的专业中介市场不是这样,这样的大浪,干系生死。

这就是当前行业对人身险专业中介市场的真实感受,似乎有一种被放弃或者抛弃的感觉。一时间,令这一有着数十万从业人员的市场满是焦虑、悲观的氛围。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1

-Insurance Today-

换个角度看 3000 亿的寿险经代市场

这并不是一个小市场,足以跻身行业前三

甚至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一股力量

专业中介市场不足 6 个点的市场份额,或许和年保费规模逼近 50000 亿之巨的国内人身险保费市场相比,并不大。

但这个并不大的市场,也有着近 3000 亿的规模。

且这个 3000 亿的数字,其实代表的是个险的业务。是的,专业中介,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个险的延伸。

个险养活了整个人身险行业,或者说正是个险的业务品质撑起了国内人身险尤其是巨头们的市值,这应是共识。

而这 3000 亿的规模,放个险市场,可是 Top3 的存在。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仅国寿、平安的个险规模超过 3000 亿,老三的个险仅在 2000 亿水平。

这样看,这区区 3000 亿的专业中介,对行业或者对更多参与期间的中小险企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说,这就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个险渠道。

纵然,近些年的个险价值早与十数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超高价值的个险时代不会回来了。

但个险类业务的品质和对一家企业的价值,还摆在那里。这也是太多中小险企矢志不忘重建个险队伍的主要原因。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 中小公司怎么才能做好个险?"

这几乎是过去十年来中国保险业的一道 " 天问 "。

每一家新入局者都有一个 " 个险梦 ",但几乎从未实现。

看一组数据:

2024 年保险年鉴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个险渠道总保费约 17689 亿元,其中 " 老七家 " 贡献了 15160 亿元,占比约 86%。等于说,剩下近 80 家中、小保险公司,仅分得 14% 的 " 羹 "。如果剔除老牌外资,这一比例更小。

同期,中小公司的总保费市场规模是 40 个百分点。14% VS 40% 的对比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近二十年来,将个险做起来的中小公司,几乎没有。

另一组数据显示:

90 家国内人身险公司中,约 90% 的公司有个险渠道,但仅有三成险企的个险占比超过 20%,真正能以个险支撑起公司发展的企业更少,不足 10 家。

这既体现了个险的高价值,也诉说了个险经营的无奈。

2

不做个险行不行

银保到底可不可以

事实上险企想要的并不是个险渠道

人身险公司到底能不能放弃个险?

尽管有着大量的成熟市场案例,说是可以的。但国内的声音,总是充斥着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专业术语下对利润的怅惘。

于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出现了:

自始至终沉浸在个险高价值的畅想中,但又做不出来,循环往复,这么多年不知折戟多少保险高级职业经理人。

拧巴。

而银保渠道的出现,确实解了太多中小险企的燃眉之急,既能快速做大规模摊薄成本、做大费用,也可在资本市场的牛市中,捕捉一波红利。尤其是 " 报行合一 " 以及行业自律之后的这段时间,手续费下降后,银保渠道又成行业眼中的价值渠道。

价值银保、价值渠道的概念再度走红行业,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形容银保了。

不可否认,介于国内银行不可撼动的金融入口的地位,银保将长期问鼎第一大渠道之名,乃至终有一天凭借断档式的规模实力超越个险的总价值。

但,银保可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无法解决人身保险最看重、最具价值的业务——健康险业务,以及大养老相关的长期业务,这两块业务均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壁垒,和销售的长尾风险。

如果一旦可以解决这两个业务,也就意味着找到了长期且可持续的低风险利润源…再看到,每一家大行背后都有一家全国性寿险公司,结局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银保报行合一初始之时,不止一家银行问自家保险公司,如果我们银行就只卖你的产品,其他保险公司的我们都不卖,你接得住不。

事实上,银保渠道真正的竞争点,实乃资源的竞争,是更高维度的竞争,远非手续费那三瓜俩枣…能和银行交换资源的,可能除了银行系险企外,就只有大公司了。毕竟对于银行而言,大型险企不仅是乙方,更多的时候还是甲方。

搞不好,未来的银保或许只是大公司的竞技场。

从近两年来的同业交流数据来看,头部公司确实正在加大银保渠道的布局,「今日保」在《杂谈丨银保负增长缩窄:趸交力度加大,何时可回正增长?》等市场观察中均有详尽的分析。

回到渠道的本质。

对于太多的中小公司而言,要的并不是渠道本身,而是渠道能带来什么样的业务。

从本质再看银保渠道。

单一难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是银保短期无法解决的,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分红险的推动,在银行已颇为不顺。更不要说健康险的巨大蓝海,银保渠道几乎无暇顾及,这一点前面也说了。

是故,我们相信任何一家非银行系的人身险公司的终极命题:

一定会是如何解决价值产品的问题,如何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持续的保险利源。

要么有一只成规模高效率的队伍,要么找到另外一条可以补充个险价值的渠道。

这应该是中介渠道之所以存在、生存的底层逻辑。

再看一组数据:

根据一份交流数据显示,国内约 90 家人身险公司中,专业经代业务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有三十余家险企,超过四成的也有二十家之多。

如此比重的业务占比,对一家险企是战略级的意义。

这批险企的共性,都是中小险企甚至体量更小一些的微型险企,几乎都没有个险渠道,或者说个险渠道没有太多保费,都以银保为主。

这意味,三分之一的寿险公司靠中介补充个险品质的业务。

3

个险背后的价值业务

除了中介,还有没有其他渠道?

如前文所言,无论那个渠道,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实际上看的不是渠道,而是业务。人身险公司如此钟情于个险渠道,实质是对长期高品质业务的青睐,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价值业务。

证明一个渠道能不能做价值业务,几乎贯穿了人身险行业各个渠道的发展始末。

或者说,每出现一个新的渠道,大家第一个想的就是能不能卖和个险渠道一样的高价值业务,以求弯道超车。

典型者,十年前的互联网渠道。除和支付宝等互联网大平台的合作外,当时不少保险公司还在天猫上开设保险旗舰店,很是红火,当然,就没有然后了。

虽然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颇有业绩,成为百万医疗险乃至当前中端医疗险的创新弄潮儿,还为市场贡献了一波又一波的创新型产品,比如宠物险等。

但尤为可惜的一点是,强如头部互联网大厂的网销平台,到今天为止,依旧无法解决长险销售的难题,要么很难卖出去,要么效率、继续率、规模难以入眼。

再如曾经有过辉煌的电销,一度成为大都会人寿、平安人寿、阳光人寿等公司的重要价值渠道,是媲美个险价值率的存在。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日常通信交流已经很少再依靠电话,语音通话的需求也被微信通话取代,陌生电话几乎不会接;再加上近些年层出不穷的骚扰、诈骗电话,几乎所有人的手机里都装上拦截软件…

这个风靡一时的渠道,如今几乎也名存实亡。

至于直销,或者说 BBC,固然是有很大的价值的,但要看到的是,BBC,先搞定 B 端才能获得触达 C 端的门票。

这意味着,以 BBC 为代表的直销模式对保险公司的政商资源有着极大的要求,要么本身就是头部险企,要么是有个巨无霸股东。而现实中,能把 BBC 做起来的,也几乎就是这两类公司,这比个险更难。

如此,网销尚不能证明长期业务的销售能力,电销已然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而直销又需要有强大的资源铺垫…

这么看,中小险企个险品质的业务渠道选择,并不多。或者说没有选择。

4

中介的未来,到底怎么走?

如果说 14 亿国民,以及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现实压力,预示着国内商业保险的未来,那消费者的客观偏好、需求,则对应着专业中介市场的前途。

事实上,无论是全球百年保险史,还是东方大国的国力,无不印证国内保险行业的广阔,以及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中,保险专业中介所展现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头部保险中介机构的队伍,无疑是当前保险行业最强销售军团之一,整个中介渠道也已成长为一个年保费收入近 3000 亿,超 70 家险企参与的重要市场。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

但专业中介,为什么没有释放出真正的力量?

表面上看,是 " 报行合一 " 击穿中介渠道昔日 " 好产品 + 好费用 " 的发展逻辑,但根源还是原有模式的不可持续。

在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中介渠道几乎全盘复制传统个险的 " 销售导向 " 模式,其重心仍是卖货,而非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以至迄今仍未能建立起真正的专业壁垒,近年更是一纸 IRR 长图打天下。

若身处市场发展的窗口期,上述策略固然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成长时间段、红利积累不够,注定会在爆发式增长后,埋下极大隐患。

尤其是近一年多来 " 报行合一 " 的严格执行,几乎可以说是 " 釜底抽薪 ",切断支撑过去发展模式的高佣金燃料,导致中介机构利润急剧压缩,生存压力陡增。

有人说," …目前中介渠道的队伍更多是靠续期佣金在度日,但算下来,续期佣金已经给团队 " 续 " 了两年的时间,再过一年,可能就会进入续期佣金收入急速下降的阶段… "。

由此,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中介行业既无力也无暇投入资源去实现专业化的 " 质变 ";而越是缺乏专业能力,就越只能在低水平的存量市场中进行内卷,转型也就愈发困难。

这就是中介市场最大的痛点。

这意味着,中介机构必须突破过去十余年的发展逻辑,找到自身在保险产业链上该有的生态位。

事实上,这样的转型方向也早成为中介市场的共识:

整个行业都正经历 " 大转折 ",唯有彻底转型方能穿越周期。

只不过在中介市场体现得更为明显,也更有紧迫性。

专业中介市场走到今天,还有一道必答题,保险公司与专业中介需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如何能在降本增效的高质量转型中帮助保险公司真正穿越周期,以 " 顾问式服务 + 资源整合 " 避开内卷帮助消费者实现真正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也需要重估中介价值,将中介视为 " 效率伙伴 " 而非单纯渠道,共同探索找到风险减量管理为核心协作机制。

如此看,或许才能明白,这一轮周期并非单纯生存考验,而是重构行业价值的一次历史机遇。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唯有保险产业链上的协同共生,方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

不破不立。

既然昨天的逻辑已 " 破 ",那今天就当 " 立 "。至于未来的路,在哪?是一条,还是多条?又该怎么走?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把路走得最宽?能走得最远?

这,是陷入长夜阵痛的行业求索的,也是「今日保」求索的。

5

这场 11 位总裁联袂演讲的 500 人大会

或许有答案

作为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改革发展的思考者、见证者、记录者,「今日保」发起 "2025 今日保 · 保险中介发展峰会 ",以" 穿越周期,重拾信心,共启航程 "为峰会主题,发起一场关于对保险专业中介 " 何以当立 " 的讨论。

「今日保」已成功举办 6 届 " 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 ",作为中国保险行业业内交流盛会," 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 " 也是观察中国保险中介未来走向的一个年度窗口。

届时,「今日保」将邀请监管、学者、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中介等 500 位现场嘉宾、30 位演讲嘉宾,11 位总裁,通过" 头部经代转型前沿—领航者破局思考与经验 "、" 险企总裁论道—中介生态位再讨论与市场价值重估 "、" 互联网保险第二春—效率革命与 AI 潮起 "以及三场圆桌论坛,共探中介市场的时代趋势、转型路径、生态定位、共生逻辑,为参与者打造一个思想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年度大型交流平台。

更多会议咨询与售票服务见下图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香港 裁员 深蹲 平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