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万亿元规模的健康险市场,正迎来突破的关键节点。
在保险预定利率下调与行业转型压力下,人身险与财险公司正将健康险作为战略核心阵地,头部公司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延伸健康服务价值链,加速健康险向 " 服务型产品 " 转型。
从最新出炉的行业保费数据来看,人身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经营健康险数据呈现明显分化。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5 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3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其中人身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保费收入 3879 亿元,同比增长 0.9%;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保费收入 1435 亿元,同比增长 9.5%。
在健康险的主要四大类险种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重疾险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业内在受访时普遍认为,护理险、失能险迎来快速发展但尚未成规模,医疗险作为保费增长的主力最具看点。然而,百万医疗险的升级迭代能吸引更多人参保,带来多少增量?中高端医疗险、带病体保险又能否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片蓝海之中,机构如何排兵布阵,又将面临哪些深层挑战?
险企产品策略调整提速
随着三季度保险预定利率下调窗口日益临近,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调整加速推进——为避免利率下行削弱产品竞争力,各家公司正积极向两大类产品转型,一是具备利率浮动机制的分红险产品,另一个是侧重风险保障属性的健康险。
近期,寿险龙头中国人寿推出首款费率可调的 10 年期长期医疗险产品。该公司表示,将全力服务 " 健康中国 " 建设,大力整合健康管理、养老、医疗和护理等多方面的资源,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影响力,统筹推进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研发,深耕健康细分市场,推动健康保障与服务融合。
" 利率下行削弱储蓄型寿险产品吸引力,寿险公司需通过健康险产品赋能,推动储蓄类业务的协同销售。" 中再寿险高管在受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 "IFRS 17 会计准则 " 即将落地的背景下,保障类产品对寿险公司财务指标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财务指标重塑下,保障类产品价值提升,这一趋势也符合全球寿险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不过从数据来看,寿险公司对健康险的战略重视度仍有待提升。2025 年 1~5 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22797 亿元,同比增长 3.3%,其中健康险业务收入 3879 亿元,同比仅增长 0.9%。有机构人士坦言,尽管健康险对寿险公司至关重要,但当前业务占比仍较低,战略重视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头部公司将健康险嵌入 " 保险 + 医康养 " 生态闭环,探索 " 第二增长曲线 "。在医险协同战略上,中国平安发挥医疗健康生态圈优势,旗下专业子公司持续深耕 " 保险 + 医疗健康 " 服务模式。中国太保实施 " 大康养 " 战略,通过完善产业布局,构建养老金融、商业健康险和康复医疗、机构养老、居家照护等全周期服务链,推动康养服务与保险主业协同共生,打造大保险生态体系。
对于财险公司而言,车险竞争加剧导致增长承压,叠加新能源车占比提升带来的利润收窄,倒逼其向健康险领域寻求突破。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 50 多家财险公司将健康险纳入前五大险种。2025 年 1~5 月,财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7805 亿元,同比增长 5.2%,其中健康险业务收入 1435 亿元,同比增幅达 9.5%。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渠道的深度渗透正重塑健康险的行业格局。随着健康险销售向线上渠道倾斜,兼具消费属性与高杠杆特性的产品更易激发公众自发购买需求,形成 " 保障意识觉醒 - 线上消费 - 需求深化 " 的正向循环。《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显示,随着普惠保险和健康保险的政策利好,互联网健康险产品将是重点发展方向。该报告预计,未来 5 年互联网健康险增速为 15%~20%。
医疗险 " 逆袭 " 重疾险
健康险一般由重疾险、医疗险、护理险、失能险等细分险种构成。据业内人士透露,重疾险和医疗险目前占据着健康险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从国际经验看,成熟市场医疗险占比普遍达 60%,当前,我国 2024 年医疗险在健康险中占比已接近 50%,医疗险正上演对重疾险的 " 逆袭之战 ",有望成为健康险市场新的增长引擎。
谈及医疗险的发展势头,中再寿险高管在受访时指出,医疗险取代重疾险成为健康险核心,是 " 需求驱动下的必然结构变革 ",这一进程或在未来 2~3 年内完成。"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险始终是健康险市场的需求核心,我国此前因医疗险发展滞后,重疾险一度承担了费用保障的替代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定利率下调等背景之下,市场不断的炒停售行为,已让重疾险市场趋于饱和。2015~2016 年,百万医疗险的出现标志着商业医疗险真正切入 " 解决医疗费用痛点 " 的赛道,逐渐改变了重疾险一险独大的健康险市场格局。
" 相对来说,医疗险有更好的发展基础。" 在阳光人寿相关负责人看来,医疗险属于刚需产品,不管什么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看病和医疗费用补偿的需求。经历了百万医疗、惠民保等爆款产品后,在医保商保融合、DRG(疾病诊断分组)和药品集采等多重因素刺激下,医疗险正在加速转型,有向中端医疗和次标带病医疗发展的趋势,已形成一定共识。
从近年的承保数据来看,医疗险新单件数和保费稳步增长,大量客户转向性价比高且刚需的医疗险产品,健康险业务结构发生显著调整。除传统医疗险外,细分功能型产品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其中护理险与失能险的总保费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护理险的需求持续释放——其可解决老年人因疾病或意外失能后的护理费用补偿问题;此外,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探索已逐步展开,该类产品聚焦疾病或意外导致在职人员失能后的收入缺口,通过持续性保险金给付实现补偿,因产品杠杆较高,对职场人群形成较强吸引力。
中再寿险高管指出,这类功能细分产品的出现,正逐步瓦解重疾险 " 功能模糊 " 的市场定位。数据显示,成熟市场中失能险与长护险合计占比达 35%,而重疾险仅占 5%。当前国内市场已呈现相似趋势:消费者保险意识提升、信息透明度增强叠加互联网赋能,保障效率更高的细分产品正加速替代传统综合型险种。
谁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近年来,作为主力险种的百万医疗险面临增长瓶颈,保险公司正通过升级产品责任打响存量市场 " 保卫战 "。
在 DRG 付费改革背景下,行业加速调整健康险策略以契合现有医保政策,通过增加产品吸引力与性价比抢占市场。部分百万医疗险新增外购药报销、公立医院国际部 / 特需部及私立医院费用覆盖等责任,逐步向平价中端医疗险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中端医疗险的增长主要依赖存量客户资源的结构性转移。即便中高端医疗险尝试将 DRG 付费缺口纳入保障范围,商保赔付仍受公立医院用药限制。业内人士呼吁政策明确商业保险定位,加大对医疗险的支持力度。
此外,经济下行压力下中端人群支付能力下降,进一步制约中端医疗险的规模扩张。
随着健康人群医疗险渗透率提升,带病体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争夺的增量市场。京东安联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带病体保险是为患有慢性病或既往症人群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其发展源于传统健康险对带病群体的排斥以及医疗费用压力的持续增加。这类产品通常采用 " 保险 + 健康管理 " 模式,通过健康干预降低赔付风险,或通过再保险、共保体分散风险。
阳光人寿相关负责人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医疗和长期护理需求较多,可开发综合保险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要加强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的生态打造,与线上问诊、电子处方、远程医疗等便捷的线上服务结合,提升客户感知。将健康检测、疾病预防、康复管理等服务整合到保险产品中,帮助客户主动管理健康,降低发病率和赔付率。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商业健康险目前主要覆盖 15% 的健康人群,轻症、中症都是广阔的蓝海市场。
老年人群、慢病患者等 " 非标体 " 的保障需求,正推动行业从 " 保健康体 " 向 " 保带病体 " 转型。据保险机构数据,2024 年带病体保险市场规模已突破 120 亿元,较 2023 年增长 50%,预计未来 5 年有望发展为千亿级蓝海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 90% 的 " 带病体保险 " 实为健康体与带病体共济的百万医疗险,真正的专病保险产品仍供不应求。业内普遍认为,数据开放共享是保险公司实现健康险精准定价与风险评估的关键。由于数据积累与经验不足,专病保险常面临定价偏高或带病体承保难等问题。
万亿级健康险蓝海已启幕,中高端医疗、带病体保险等能否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仍需行业进一步探索。当医疗险以破竹之势重塑市场格局,带病体保险在数据荒漠中拓荒,行业既需要产品创新的 " 利器 ",更需生态重构的 " 远见 "。2025 年,突破万亿元只是新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规模增长中筑牢保障根基,让健康险从商业数字转化为民生温度。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