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 5 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 78142 万平方米
再度创下近 10 多年来的历史峰值
尽管 5 月底回落至 77427 万平方米,但仍然比去年年底多了整整 2100 万平方米
这也意味着今年平均每月新增库存继续超过了 420 万平方米
更别提其中近一半比例的库存还都是非住宅,比如大量的公寓、商铺、写字楼
这类产品本身去化周期就非常长,有的城市要几十年才能卖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二手房的库存量也再创新高
对比去年 11 月和今年 6 月重点城市的挂牌情况
大部分还是呈现出天量库存与 " 以价换量 " 并存的局面
不得不说,现在全国的一二手房都处于库存高位状态
也因此,6 月 13 日国常会上首次提出 " 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明确下半年还将继续猛攻去库存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高库存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挖掘的细节
先来看总体情况
年初统计了 137 个典型城市的库存规模,其中 42 个城市、占比 30%,去化周期都在 3 年到 5 年的范围内
更夸张的是还有 26 个城市足足超过 5 年
就库存面积来说
一如我们常年来数据跟踪的结果,重庆作为全国供应第一城,库存依然稳居第一、基本没怎么下来过
不乏单个小区挂牌超过 1000 套,也同时是二手挂牌量最大的城市
紧随其后的是成都和沈阳,广州的库存在一线城市中也较为突出
那么,这些库存的楼龄分布又是怎么样的呢
截止 4 月底,全国重点 110 城中有 19% 的库存在 2015 年及以前,也就是楼龄超过 10 年
更大规模 54% 的库存集中在 2020 到 2023 年这四年供应的,楼龄还在 5 年以内
细分到单个城市,库存年份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
第一种就是大家熟知的比较新的发展城市
比如杭州,有一半的库存都来自最近 10 年,也就是 2015 年后的次新房为主
第二种以西安、苏州、成都、重庆等为代表
这些城市的库存分布比较均匀,差不多每个年份的供应都有,主要多是 2005 到 2015 年的房子
这种相对来说在全国范围内数量是最多的
还有一种是半数库存超过 20 年以上的极个别城市,比如兰州、太原、天津
房屋老龄化比较严重,和新房形成明显分化,也就越剩越多,迟迟无法去化
再从面积段的角度来看库存,全国目前的库存主力是 100 到 140 平产品
前两年 100 到 120 平的占比还只有 22%,随着供应的持续加大,今年 4 月进一步提升到了 24%
120 到 140 平也从 17% 提高到了 20%
因此,两者加起来足足有 44%,快占了整个库存的半壁江山
70 平以下和 70-100 平的库存分布各在 10% 和 15% 左右
更极致一点,180 平以上的豪宅库存也有小部分库存
不过由于产品本身销售周期就比较长,平均去化都要在 6 年左右的时间
100-140 平的面积段对应到户型方面,也是三房和四房的库存占比排在前面
三房的库存占比多达 52%,四房也有 28%
近年来 " 去库存 " 的办法总结下来,主要是这三招:供给侧缩表、需求端减负、制度性更新
首先就是控制土地出让,供应量明显下降
以库存第一城重庆为例,去年市区仅成交 20 宗宅地,合计成交建面 135 万平方米
只有新房全年交易量的四分之一不到,推动广义消化周期下降了差不多 9 个月
郑州同样如此,去年土地成交宗数也比巅峰期少了超过 130 宗,创下历史新低
而且这几年的容积率也在不断降低
在减少土地供应的同时,打造更多的低密社区以提升居住品质
都是推动郑州能在去年成为全国 " 去库存 " 第一城的重要原因
房企新盘供应随之减少,推盘节奏也跟着放慢
重庆和郑州之外,青岛、长春、深圳、东莞多地都处于新房供不应求的状态
其次就是打开政策限制,充分为购房者减负
不久前,广州正式宣布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成为全面放开的第一个一线城市
与此同时各地的公积金也在加大支持力度
能使用公积金的场景越来越多了,满足大家的多元化生活需求
既能买新房、二手房还有本小区的停车位,还能用于老旧电梯更新、保障房的首付款,跨城跨省的互联协同也在不断加强
最后是创新性出台了多种针对性制度
比如收购存量一二手房源、发放地方专项债和重启房票等,进一步促进库存指标下降
像上海闵行就在近期宣布将收购部分存量商品房源,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在郊区新房去化问题上又多了 " 以购代建 " 的新模式
广东惠州就充分利用地方专项债,来收购存量土地,光是年初就计划掏出 127.5 亿元的巨款
柳州、天津、广州三个城市的拟收储价格,也纷纷都超过了 70 亿元
郑州、无锡则是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房票安置
针对房票的适用范围、兑付流程以及房票细则等都进行了优化,又强势助推了一波当地的库存消化
此外,中央财政部直接支持的城市更新也在快速推进
6 月初公布有哈尔滨、济南、乌鲁木齐等 20 城入选名单,都将在近期获得定额补助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国各个城市不仅在放开限购限售
而且从首付到公积金、从旧城改造到城市更新
几乎把所有的工具方法都利用起来,尽一切所能的去库存
分析完了这么多重点城市,我们再来看看典型房企的情况
毕竟存货作为房企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
是支持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根本,但是也面临去化、结转、减值等诸多不确定性
截止 2024 年底,全国 50 家上市房企的存货规模为 7.4 万亿元,连续两年呈现下降的态势
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足足有 47 家房企的存货规模下降
其中万科、碧桂园两家的存货减少最多,分别达到 1827 和 1576 亿元
以下降最猛的万科为例
去年年底,找广州当地更换了广州南站的三宗地块,优化了土储结构
今年 5 月又把杭州河语光年府的 75 套毛坯房,卖给杭州安居集团转作保障性住房,把手头的存量新房进行了迅速变现
少部分披露存货周转天数的房企,也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去化压力
最夸张的京投发展直接突破了 10000 天,在北京的北熙区、森与天成几个新房 TOD 项目都卖的不理想
排在第二的华夏幸福也接近 4800 天,算起来比 13 年还要多
具体到房企囤积的现房库存,可分为住宅类、商业类、车库类等几类不同业态
也就是说,既要做好这些库存项目的分析,也要及时加大折扣让利
还有和政府合作以收储模式处理闲置地块和项目,加大大宗资产变现力度到处 " 卖卖卖 " 等,对症下药
为了加快消化存量,房企们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万科推出了 " 瘦身健体 " 一揽子方案,把削减存量资产放在重中之重;
龙湖集团将重点从提升运营能力以及项目精细化管理,两方面着手去库存;
连优等生绿城中国和华润置地,也表示今年要继续改善去库存问题 ……
去库存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异常宏大的命题,背后涉及到太多方方面面
面对当下复杂且不确定的楼市,去库存以回流资金成为行业共识
需要每一座城市通过土地供应 " 缩量提质 ",新房供应呈现 " 量少质优 ",还有政策组合拳等方式全力以赴
虽然今年以来楼市表现总体向好,部分城市消化了不少存量,可以说是近 10 年来最大力度的一次 " 去库存 "
但整体而言,当前楼市的阶段回稳仍然需要时间,才能把库存控制到健康理想的范围内
各地政府和房企们也才可以重新轻装上阵
以上为正文,来自远山
这是真叫卢俊公众号的第 6149 篇原创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