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昨天
孙晓梅:我们需要系统的家庭教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编者按

2025 年 7 月 9 日至 10 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

从 2010 年 9 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当下,全球政治冲突频发、各国之间经贸壁垒陡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

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是 " 各美其美 · 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并设置了 " 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 "" 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 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 "" 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 "" 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 "" 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 " 等多项分议题。

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处和互鉴,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各项分议题,经济观察报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以下是来自他(她)们的观察、思考和期望。

张铃 / 访并文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 7 月 9 日— 10 日举办。以此为契机,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了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孙晓梅,请她谈谈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也包括性别平等和婚恋观等问题。采访那天,她刚刚结束在湖南的一项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调研。

孙晓梅长期从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过去 40 多年,她一直致力于从立法、政策上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历程。

孙晓梅曾参与推动《反家庭暴力法》立法和废除嫖宿幼女罪,也参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制定和评估督导工作。2008 年— 2017 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孙晓梅提交了妇女 " 两癌 " 普查、男女同龄退休政策、反就业歧视立法等系列提案。同时,孙晓梅致力于中外女性学和家庭学教学研究工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女性学书库、女性学系、女性学专业和家庭学专业。

在访谈中,孙晓梅谈到家庭教育、育儿、婚恋观等问题。孙晓梅注意到,这些年,中国各项与男女平等相关的政策都在大步往前迈进。" 推进男女平等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克服问题往前走。" 孙晓梅说。

| 访谈 |

与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的是婚育观

经济观察报:往届尼山论坛中有专家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你认为家庭在哪些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孙晓梅:与可持续发展关联最紧密的就是婚育观。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恋爱、结婚、生育、养育孩子、教育孩子,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健康婚育、科学育儿来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经济观察报:谈到婚育问题,这两年有代表委员在推动废除离婚冷静期,你对这个问题有关注吗?

孙晓梅: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有人认为离婚冷静期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通过民政部门的说服、咨询和调解,许多人选择不离婚了。我们现在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在冷静期后有多少人选择不离婚了  ?在冷静期内发生的恶劣事件——家暴甚至故意杀人等,比例是多少?我觉得民政部门会有一个调研结果。所以,现在不是要讨论是否取消离婚冷静期的问题,而是要评估它。这种评估会有一个过程。

很多夫妻不知道怎么互相沟通、怎么调节夫妻关系、怎样处理家庭生活。因为我们没有在人的青少年阶段做好家庭教育。数理化知识只是某个阶段需要学习的,而家庭知识会是伴随人一生的。

经济观察报:也有人认为,结婚也需要设置冷静期,因为很多人结婚也是冲动的。你觉得这个想法有合理性吗?

孙晓梅:有啊。有的人的婚姻是 " 昏着就进去了 ",这就跟离婚一样,他们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们需要树立一个科学的婚恋观,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我在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工作,就是要把婚恋观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让他们提前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经济观察报:一个正确的婚恋观应遵循哪些核心原则?

孙晓梅:第一,要看对方的人品;第二,要看两个人的价值观是否相符;第三,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妥善处理冲突和矛盾;第四,看双方家庭能不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进入婚姻前,至少应该了解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内容。现在很少有人看,出现问题才去查找。这些内容里会提到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亲属之间的关系、财产关系和继承关系等,很复杂,这都是结婚前应该知道的。实际上,这些知识应该更前置,应该让大家在大学甚至高中阶段去学。学完后,在他们恋爱的过程中,就会把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融入进去。有的地方在结婚登记处办个班,让新人学一学,但这时候已经晚了,他们已经到了领证阶段。

经济观察报:对面临婚育和职业发展问题的年轻女性,你最想传递的建议或鼓励是什么?

孙晓梅:我要鼓励大家的是,人生是美好的,每样都要去尝。生育后,女性的身体会发生变化,性格也会有所改变。这种体验挺美好的,在没有孩子之前是无法体验到的。我们应该把这些信息告诉大家,而不是只宣传带孩子有多累。

在职业生涯中,女性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工作的挑战,二是个人生活的挑战。如果仅仅为了职业发展而放弃个人生活,或把个人生活关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这对职业生涯也没什么好处。很多有孩子的女性,她们的职业生涯同样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她们认真工作,孩子也会看见的,这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有利。 

家庭教育不局限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经济观察报:结合儒家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理念,现代家庭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

孙晓梅:中国对儒家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孝亲敬长、勤俭持家、家庭和睦、健康生活、成员平等和邻里守望等方面。父母要养育好、教育好孩子,把好的文化教给孩子。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一体化建设,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谐等。要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理念,强调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参与社会互动时,要尊重社会提倡的文明和道德习惯等。

经济观察报:你前一段在湖南做的就是有关家庭教育的调研,具体调研什么方向的问题?一线的情况和前几年比有什么变化?

孙晓梅:我这次主要是调研家庭教育工作 " 十四五 " 规划的情况,为制定家庭教育工作 " 十五五 " 规划做准备。我觉得变化挺大的。我参与过对家庭教育工作 " 十三五 " 规划的评估,也参与了家庭教育工作 " 十四五 " 规划的制定工作。过去,家庭教育工作只有少数部门参与,例如妇联和教育部,现在,许多部门都联动起来。

经济观察报:这种联动会产生什么积极效应?

孙晓梅:联动的结果是,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能体验到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些博物馆会设置针对家庭的活动,一些图书馆也特别设置了亲子阅读区。一些公园和古迹遗址还专门举办家风展览,比如眉山市的三苏祠就举办过这类展览。此外,妇联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区的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学校、卫健委的托育所、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处、检察院的未成年人工作室等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经济观察报:下一个五年,在家庭教育工作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孙晓梅:下一个五年,我认为家庭教育的范畴不能局限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而应扩展至家庭成员的全民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包括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还涉及社会治理领域。

当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称《家庭教育促进法》)较为狭窄,主要关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该法未能涵盖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比如它没有涉及怎样去尊重老年人的教育,这造成一些农村地区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还有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缺乏强有力的机制来保障撤销不合格监护人的资格后,如何做好后期托底工作。有的父母生了孩子也不管,直接将孩子交给农村的爷爷奶奶管,或者让村里的干部管。有的孩子出问题后,老师打电话叫家长回来,他们也不回来。假如父母不负责任,另外的机构或者家庭能承担好这些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责任吗?

这次我去湖南调研,发现他们的做法已经超出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内容,把家庭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涵盖进去了,不仅是对儿童的教育,而是在生命全周期做好家庭教育。在江苏、四川等省份,也有类似的好的做法。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应提早开始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一些父母可能是面临客观的生存压力,不得不外出务工,怎么解决他们的困惑呢?

孙晓梅:留守的情况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城镇化在推进,一些流动到城市的人把孩子接出去生活。另外,随着乡村振兴,很多人回到了家乡工作。留守问题仍存在,但是比过去有所减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能够接纳更多的流动人口,这一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

从留守儿童出现起,我就开始研究这个群体。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我们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建设的理论是缺失的。例如,在国外,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专门的家庭学科课程。这些课程在每个阶段都会教导孩子,将来要如何养育孩子。等他们成为父母或者管理者时,就会运用小时候受过的教育,父母就不会把不满 12 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乡,管理者也不会不为大家创造带孩子生活的条件。

孩子在教育阶段接受的培养和熏陶,会让他们在成立家庭后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和婚恋结合起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结婚、生孩子?他们很盲目,在成长过程中没人去教育他们,很多人的教育来自手机上的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偏颇、错误的部分。比如,月子中的婴儿其实应该在母亲的怀抱里,因为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已经开始接触母亲的气味和声音。结果孩子出生后,却要交给月嫂这样的陌生人去带。我会和大家讲,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经济观察报: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女性自己带孩子,可能对她的职业发展带来一定干扰。

孙晓梅:现在,妈妈的产假很长,而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所以妈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照顾孩子。不过,在妈妈返岗工作后的这段时间,托儿所的力量不强。目前国家正在致力于 0 至 3 岁托育服务的研究和改进,并投入了大量努力。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产假问题。有观点认为,延长女性产假会对企业招聘女性员工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人提出,应该让父亲和母亲共同休产假,以减少这种歧视的发生。你有何看法?

孙晓梅:目前,许多地方已经有了男性育儿假政策,但实际执行的不多,这有待于观念的转变。我们应该督促企业更好地落实政策。此外,我们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比如,针对女性职工较多的企业,国家是不是可以降低税收?这一点我们正在研究。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国外,很多大公司不仅有女性产假,而且在孩子两到三岁期间,母亲的工作时间还可以减少一到两小时。对那些希望在这一时期照顾孩子的父亲,这些企业也会给出相应的支持。这表明,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意识。我们要把这种意识推广到我国的大企业,要和企业工会联系,加强职工福利。

经济观察报:在育儿方面,你觉得政府还有哪些可以做的?

孙晓梅:首先,政府应研究并大力出台一些政策性补贴。目前,有些地区已经推出了补贴,每个孩子每月给托育机构补贴 100 元,我觉得补贴标准太低了。如果国家层面可以给托儿所补贴 500 元,地方政府再补贴 500 元,托儿所的积极性就会出来。此外,政策还应包括对托儿所的直接补贴,而不只是依赖于对孩子的补贴,因为托儿所若没有孩子入托,便无法获得这些补贴。

我们已经解决了幼儿阶段的问题,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都做得挺好的。如果我们把托儿阶段的问题也解决好,很多女性会愿意生孩子的。而且,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应提早开始。在 0 至 3 岁这个阶段,应该尽早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而不是等到 3 岁以后到幼儿园才开始。

推进男女平等是一个过程

经济观察报:你是否关注到近期公众对 " 妈妈岗 " 政策的讨论?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什么?怎么看待一些质疑声?

孙晓梅:设立 " 妈妈岗 " 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回家生完孩子后想出来工作的女性实现阶段就业的,是对女性的一种关爱。男性不会因生育而中断职业,但女性有可能会。有人认为 " 妈妈岗 " 是对女性的歧视。我所在的一个妇女研究群里的专家对这个问题也有讨论,讨论是否改成 " 家庭岗 " 或 " 女性岗 ",但背后其实还是 " 妈妈岗 "。

实际上,这几年好多地方都有 " 妈妈岗 ",但之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政策。在进行性别政策评估和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估时,我们都要求 " 你们要关注这些有孩子的妈妈 "。各个省都在研究如何帮助有孩子的女性把工作和生活兼顾好。为了做 " 妈妈岗 ",政府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进行调查,需要和企业沟通,让企业拿出一些岗位设成 " 妈妈岗 ",需要鼓励女性出来工作等等。

经济观察报:在推进男女平等时,许多事情有一个过程。

孙晓梅: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正在往男女平等迈进,但现在还有很多的不平等,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克服问题往前走。

经济观察报:在性别平等方面,你觉得这 40 多年里,最重要的进步和变化是什么?

孙晓梅:最重要的进步和变化是在 1995 年。中国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在 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上提出的。当时国际社会要求我们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我们必须有所回应。怎么纳入呢?在制定这一国策时,我也参与了讨论。当时,有很多个备选词,包括妇女解放、妇女发展、社会性别、社会意识、男女平等,最后我们选用了男女平等,这个词真的很合适。

现在,我们各项与男女平等相关的政策都在大步往前迈进,包括《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等的出台和修改等,都是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作为精神支柱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家庭教育 山东 西安培华学院 全国人大代表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