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22小时前
如何理解泡泡玛特王宁的经营哲学——无用经济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寻空的营效启示录

Labubu 火爆出圈,带动其母公司泡泡玛特的股价与市值一路飙升。创始人王宁也凭借这股潮流东风,登上了河南首富的宝座。

聚光灯下,人们在探寻泡泡玛特持续引爆市场的商业密码时,王宁在 2023 年一次分享中提出的 " 无用经济学 " 理论,再次被翻出并成为热议的焦点。

究竟什么是 " 无用经济学 "?这个听起来有些反常识的理念,是如何支撑起一个市值数百亿的商业帝国的?这篇文章来聊一聊。

01     无用经济学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 无用经济学 " 是一种悖论:越是没用的东西,反而越值钱。这种说法略显极端,一个更好理解的解释是,一件商品的价值,并非由其功能属性决定,而是源于消费者的主观需求与情感认同。

这与经济学中的 " 主观效用论 " 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价值并非内在于商品之中(如生产成本或劳动时间),而是存在于消费者的头脑里。它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

经典的钻石与水悖论便是最好的注脚:水对生命至关重要,客观价值极高,但因其充裕,边际效用极低,故而廉价;钻石由碳元素组成,几乎没有实用价值,但因其稀缺,能满足人们对美、永恒和身份的渴望,主观效用极高,故而昂贵。

王宁正是这一理论最坚定的实践者。他曾断言:" 产品只要有了功能属性,都意味着生命周期的短暂和与生俱来的衰变。只有那些‘无用’的东西,才能够经历更长的时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魅力。"

为了阐释这个观点,他提出了一个比喻:

你是个超级富豪,住在一个庄园里……假设你出门时忘了关水龙头,一天的水费是 40 元,你会感到焦虑。但如果你家庄园门口的景观喷泉开一天,花费 400 元,你却不会焦虑。

水龙头对应着功能性价值,它会瞬间激发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计算成本与损耗;而喷泉则对应着情感性价值,它关乎美感、体验与氛围,触动的是我们的感性。

王宁接着抛出了那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我们做消费品,是把人拉着去‘水龙头’那里?还是‘喷泉’那里呢?"

答案,显而易见。

那么,消费者愿意为这种 " 无用 " 的感性价值买单,其底层的心理动机又是什么?王宁将其归结为两点:" 满足感 " 与 " 存在感 "。

满足感是基础的精神愉悦,而存在感,则是更高阶的社交与自我认同需求——它旨在回答那个永恒的问题:" 告诉别人,你是谁?"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 " 存在感 " 的寻求方式已然部落化。王宁洞察到:

" 现在是物质丰富的时代 ... 分成了很多个圈子和部落,每个部落里可能都需要存在感和满足感。球鞋就是相当大的一个部落,茅台也是个很大的部落 ... 大家都在各自的市场或者部落里面,寻找一个让人有存在感、满足感的方法。"

这精准地解释了,为什么潮玩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凝聚力极强的部落。它和茅台、球鞋一样,为特定人群提供了获得身份认同的独特社交货币。

一个看似 " 无用 " 的 Labubu 玩偶,在它的部落里,却是一件极度有用的社交工具。它既是开启同好对话的钥匙,也是彰显个人品味与圈内地位的徽章。

这,便是 " 无用经济学 " 的真正魔力所在——它为纯粹的情绪定价。

02     泡泡玛特如何实践无用经济学?

理解决定了方向,泡泡玛特将 " 无用经济学 " 的理念,系统性地融入了商业实践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之中。

价值锚点转移:从实用功能到情感载体

泡泡玛特实践 " 无用经济学 " 的第一步,也是最决绝的一步,便是让产品去功能化,将产品的价值锚点,从实用功能彻底转移到情感价值之上。

因为一旦产品被赋予了任何实用功能,消费者的决策逻辑就会立刻被拉回理性计算:这个功能我需要吗?它的性能如何?同类产品里它的性价比高吗?王宁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 假设 MOLLY 的头拔掉是个 U 盘,你还会不会买这么多?你肯定不会。因为你每买一个 U 盘 MOLLY,都会琢磨一下,我为什么又买了一个 U 盘?我已经有好几个了,用不了这么多!"

一个潮玩玩偶的物料成本极低,一旦勾起消费者值不值的思考,其商业模式便无从谈起。而当价值锚点转向情感后,一切都变得不同。

情感是纯粹主观的,其价值高低完全由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决定。只要消费者认为它满足了自己的情感渴望——无论是治愈、陪伴,还是个性的彰显——那么付出高昂的价格也心甘情愿。

这正是几百元,乃至二手市场上数千元的 Labubu 能够成立的根本原因。人们购买的,从来不是那几十克塑料,而是 Labubu 那精灵古怪、亦正亦邪的气质所带来的精神满足。相对于这份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其物理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稀缺 +" 盲盒 " 机制放大情绪价值

在确立了情感载体的定位后,泡泡玛特运用了两大核心机制——制造稀缺与盲盒玩法,来持续放大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和最终获得的价值感。

从经济学角度看,越是稀缺的商品,越能激发人们的追逐欲,价格也越高。王宁将泡泡玛特比作潮玩行业的唱片公司,将签约的艺术家比作几百年前最优秀的钢琴家。通过独家签约这些本身就具备稀缺性的艺术家 IP,泡泡玛特从源头上就掌握了价值的核心。

在具体的商品生产上,泡泡玛特同样对供应量进行着微妙的控制。面对火爆的 Labubu,有人会问:既然需求如此之高,为何不直接扩大生产、满足市场?

现代工业对此毫无难度。但泡泡玛特深知,一旦 Labubu 变得人手一个,它在消费者心中那份独特的魅力和令人向往的光环便会迅速消退。这种对供应量的精妙控制,正是维持其渴望度的关键。

而盲盒玩法,则是将这种由稀缺性带来的渴望,转化为一场情绪体验。它将购买行为从 "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的确定性交易,转变为 " 购买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体验 ",将情绪价值放到最大。

当然,这种玩法也必须直面主观效用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你抽到第一个重复的 MOLLY 时,满足感会急剧下降,甚至变为负效用,消费的欲望也会随之减弱。

泡泡玛特如何对抗这一规律,让消费者持续购买?

答案是:通过不断推出新系列,来创造全新的 " 第一单位 " 消费。  当你对 MOLLY 职业系列感到厌倦时,全新的 MOLLY 太空漫游系列已经上架。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欲望起点,对每一个新款式的渴望,都将边际效用重新拉回了峰值。泡泡玛特正是通过这种永动机般的产品迭代,巧妙地在宏观层面战胜了单一产品的效用递减宿命。

●构建存在感,从社交货币到部落文化

"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这句网络流行语道出了现代社交的真相。哈雷摩托或许是最早的社群营销实践品牌,早在几十年前,哈雷摩托就通过其独特的轰鸣声、皮衣文化和摇滚精神,构建了一个外人难以理解、内部成员却引以为傲的骑士部落。

泡泡玛特通过隐藏款、限量款的稀缺性设计,让一个小小的玩偶具备了硬通货的属性。抽中一个稀有的 Labubu,其意义远超玩具本身。它意味着幸运、资历与品味,是持有者在 " 娃圈 " 这个部落里最直接的身份象征和社交资本。在小红书上晒出隐藏款,在同好群里展示收藏墙,这些行为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 " 存在感 "。

更重要的是,泡泡玛特通过鼓励开箱分享、交换、改造等一系列互动行为,将孤立的个体收藏,转化为了充满活力的群体社交活动。为了集齐一套 MOLLY 而去二手平台或线下社群 " 换娃 ",这个过程本身就促进了同好之间的深度交流,形成了紧密的社群关系。

就这样,一个个看似无用的玩偶,成为了连接人与人的情感纽带,构建起一个庞大而活跃的潮玩部落。而随着泡泡玛特品牌影响力的扩张,这个部落的边界也在一圈圈向外辐射,让原本小众的亚文化,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以陪伴代替故事

谈及 IP,迪士尼是绕不开的丰碑。无论是米老鼠还是冰雪女王,其生命力都根植于强大的故事内核。消费者购买迪士尼的玩偶,买的是玩偶所承载的那个关于爱、勇气与梦想的故事。

相比之下,泡泡玛特的 IP 几乎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完整故事,这也使其饱受质疑。

然而,这恰恰是 " 无用经济学 " 在 IP 战略上的独特实践:它选择用 " 高频的陪伴 " 来代替 " 深度的故事 ",重塑了 IP 的生命逻辑。

我们常说情绪价值,而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绪价值。当年风靡一时的游戏《旅行青蛙》,没有任何剧情,却靠着那只随机出门、偶尔寄回明信片的青蛙,为无数人提供了深刻的情感慰藉。

泡泡玛特通过持续、高频的产品更新,让 MOLLY、Labubu、Dimoo 等核心 IP 不断以新的主题、新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中。今天你收藏了 " 花卉系列 ",下个月 " 美食系列 " 又带来了新的期待。

在这个不断的收藏、期待、与同好交流的过程中,这些 IP 形象仿佛成了一位老朋友,无声地融入了消费者的日常,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建立了深刻的情感羁绊。

这种无需宏大叙事的陪伴式 IP,正是 " 无用经济学 " 的精髓体现。它展示的是,IP 的价值核心,不一定在于其背景故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 " 功能 "),而在于它能否作为一个纯粹的情感符号本身,长久地存在于消费者的生命里。这是一种更轻、更快,也更符合当下碎片化时代特征的 IP 养成之道。

当我们跳出泡泡玛特本身,来审视 " 无用经济学 " 时,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一面折射出新消费浪潮下价值尺度正在发生根本性重塑的镜子。

第一个重塑是从 " 物的叙事 " 到 " 人的叙事 " 的权力转移。

传统的消费品,其价值由物本身决定——它的材质、功能、品牌历史,共同构成了一套由生产者主导的物的叙事。而 " 无用经济学 " 在于,它将叙事的权力交还给了人。

一个没有故事的 MOLLY,其意义完全由拥有它的人来定义:它可以是办公桌上对抗压力的伙伴,是失意时无声的慰藉,是与同好相认的信物。产品的价值不再是固定的出厂设定,而是一个流动的、由无数个体主观情感共同构建的意义网络。 

这预示着,未来的品牌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提供者,更需要成为意义的激发者和社群的培育者。

第二个重塑是 " 情绪基础设施 " 的崛起。

如果说公路、网络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那么泡泡玛特所做的,可以被看作是在构筑一种 " 情绪基础设施 "。在原子化、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情绪疏解与精神安放成为一种刚需。

一个盲盒、一场音乐节、一次电竞比赛、甚至一杯特调咖啡,它们看似无用,却共同搭建起一个可供人们随时接入、低成本获取慰藉与快乐的系统。这种 " 情绪基建 " 的商业价值,或许才刚刚开始被挖掘。

最后,回到王宁的   " 无用经济学 ",其未来并非没有挑战。当最初的潮流热度与盲盒的新鲜感褪去,当更多玩家涌入情绪消费的赛道,泡泡玛特能否持续为那些无用的 IP 注入新的情感能量,让陪伴的故事延续下去,将是其面临的终极考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王宁 经济学 泡泡玛特 创始人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