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岁的邓乃伟,是天津市公安局静海分局西城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自踏上从警之路,他便扎根基层一线,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成为同事眼中的 " 破案尖兵 ",辖区百姓心中的 " 平安卫士 "。2023 年 7 月,邓乃伟通过严苛的选拔进入专业培训班,为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做准备。
在训练基地,邓乃伟每日凌晨五点开启高强度训练,负重越野、战术演练锻炼体魄;二十余门专业课程充实知识储备;面对全英文教材,他将单词贴满宿舍,抓住碎片时间苦学 ...... 凭借顽强毅力,他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为顺利完成维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就在接受封闭式培训接近尾声时,邓乃伟母亲因病去世。处理完母亲后事,即将踏上南苏丹征程的他,心中最放心不下独居的父亲。邓乃伟的父亲是天津市公安局静海分局的一名退休民警,这位老警察看着儿子眼中的担忧,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坚定:" 放心去,维和是光荣的事,别分心,国家的任务比啥都重要!" 这句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邓乃伟毅然踏上了远赴南苏丹的航班。
2024 年 5 月,邓乃伟来到了南苏丹任务区。在十个战区中,马拉卡战区条件最为艰苦,任务最为艰巨,这里紧邻武装冲突地带,容纳着 5 万多失去家园的难民。但邓乃伟主动请缨,在申请书上坚定写道:" 我是中国警察,最危险的地方,我必须上。"
踏入马拉卡难民营,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白天,滚烫的日光能灼伤皮肤,帐篷内温度高达 50 摄氏度;夜晚,蚊虫如黑色潮水涌来,毒蛇在营地周围游走。然而,邓乃伟没有丝毫退缩。被分配到巡逻岗位后,他第一时间熟悉工作,手绘难民营地图,标注水源点、医疗站和潜在冲突区域;主动学习丁卡语,将一句句常用语反复练习。
2025 年 2 月的一个上午,近千名难民因食物问题,在难民营门口聚集闹事,现场秩序瞬间失控。邓乃伟与队友火速赶赴现场,他冲在最前面,用刚学会的丁卡语高喊:" 我们正在想办法!" 带领队员组成人墙,同时紧急联系后勤部门调配物资。经过六个小时的对峙与协调,危机终于解除。当第一辆满载食物的卡车驶入营地时,一位老妇人激动地瘫坐在他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泪水不断涌出,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
值夜班是维和警察工作的重要任务,邓乃伟在漫漫长夜中穿梭于难民营的各个角落,时刻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在马拉卡战区,他累计检查车辆 1800 余辆,盘查人员 4600 余人次,开展搜查行动 50 余次,协助世界粮食组织分发食物 50 余次。他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守护着难民营的安宁。
生活中的邓乃伟,同样用真诚与关怀温暖着当地居民。他利用休息时间在废弃校舍开办临时课堂,教孩子们写字算数;他把自己的抗生素分给高烧的孩童;并帮助失散的家庭寻找亲人。在他和队友的努力下,难民营的犯罪率下降了 70%,曾经充满恐惧的眼神,渐渐被信任与希望取代。
然而,命运再次对邓乃伟发起考验。在马拉卡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父亲离世的噩耗传来。受路途遥远和任务特殊性限制,他无法回国送别父亲最后一程。接连失去双亲的锥心之痛,没有击垮这位坚毅的汉子。他将悲痛深埋心底,选择继续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父亲的嘱托,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邓乃伟的付出,不仅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广泛赞誉,也获得了其他国家维和警察的肯定。当地人将当地特产黑木画赠予他,表达感谢;其他国家的维和警察主动将自己的警察臂章赠与他,以表达对这位来自中国的维和勇士的尊敬。
邓乃伟的故事,是无数中国维和警察默默奉献、坚守使命的真实写照和缩影。他们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用热血与汗水为世界和平贡献着中国力量。
(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 通讯员 范文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